首页 -> 水利文学 -> 杂文 > 正文

切莫把扶贫预期当政绩夸

更新时间:2018-09-05 21:32:06 来源: 作者: 浏览1114次 文字大小:

精准扶贫进入决胜阶段,各地扶贫干部纷纷出真招、见真效。但记者同时发现,一些地方满足将预期收益当作扶贫成效:果苗种下去、牲口刚养上,就开始宣传扶贫收益,而忽视技术、市场、气候等因素,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8月31日半月谈)

   发展产业是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许多地方也围绕产业做足了功夫,建种植基地,建养殖场,建加工厂等等,遍地开花,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也让干部吃下了“定心丸”。然而,果苗刚种下去,牲口刚养上,就大肆宣传扶贫的效果,未免有些早了点,而且凸显出虚浮冲动的政绩观念。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果苗要结上果子,没有三五年不行;牲口要养大再卖出去,少了一年也不行。而这期间,市场环境、供需情况、物价都在变化着,如果用栽种时的特价,去估计结果时的收益,难免会有失偏颇,也未必有多少实用价值。曾经,有地方在大力发展李子时,用苗木数量*单产*价格,一张预期的可观收益就出来了。可到了丰收之时,由于同质化竞争,加上天气不好,导致李子根本卖不出去,老百姓非但未赚钱,反而还亏了本。

发展产业的风险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同质化的普通产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恶性竞争。作为帮扶干部,应该沉下心来,不仅要让贫困群众种上苗、养上牲口,还要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管理,掌握必备的技术。同时,更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招商引资拉伸产业的上下链条,把深加工等环节做起来,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也能增加群众的收益。耐心等到群众获了利,再在介绍经验,对外宣传也不迟。

    将预期收益当扶贫成效,落脚点仍在自己身上,“我干了”并不代表“群众得到了”。预期往往都是乐观的,但现实往往却是残酷的。干部助推产业发展,一定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为了自己的政绩有几个好看的数据,不能只管“算脱贫”,而是要替群众负责,确保他们有长远稳定的收入,不至于脱贫后随时返贫。

帮人就要帮到底,脱贫也要将返贫的机率压制到最低。多一点沉心干实事,少一些预期搞浮夸,是精准脱贫应有的基本态度和诚意。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