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莫有“借手取财”侥幸心理
近日,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反馈情况公布。其中,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在对广东省委的反馈意见中指出,要严肃查处“借手取财”“期权回报”等腐败问题,直指“肃清李嘉、万庆良恶劣影响不够彻底,官商勾结、‘圈子文化’等问题仍然存在”,并要求各被巡视单位党委坚决破除“圈子文化”,严厉整治官商勾结,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8月1日中国新闻网)
所谓“借手取财”,就是政商关系的“畸形产物”,官员借商人之手主谋利,商人借官员之手赚钱,各取所需,违法违纪。现实中,一些官员在政商关系中玩花样,以为从“直接”变“间接”,自己不亲自拿,通过商人“中转”一下,就能掩人耳目,满足内心的贪欲,把钱捞到手。有了这种侥幸心理,必然要犯错,犯错之后被问责,已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年就提出要建立“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强调政商交往既要坦荡真诚,又要关系清白、纯洁。作为官员,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散发的期望。“亲”就是要与商人有交集,为他们进行正当的服务,“清”就是要撇清关系,划清界线,绝不能不分彼此、粘在一起。
然而,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多数官员都与政商关系走偏有关。而且,反腐败走到今天,明目张胆利益交换、吃拿卡要行为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隐蔽的隐形腐败。官员通过打招呼、写纸条打通关节,为商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是比正常情况更多的好处,商人再将溢出的部分反馈给官员,以此维持“共同获利”的畸形关系。
但事实上,尽管“借手取财”的花样众多,有的贿送期权到期兑现,有的占有“干股”得到提成,但不管怎样高明,在零容忍反腐的背景下,也迟早要出事,这种行为也必将成为明日黄花。以利相交,看起来牢不可破,实际上如同一层窗户纸;借手取财看起来没有“亲自干”,但本质上仍是一回事,这种掩耳盗铃之举迟早都要露出“尾巴”。
当官不要想发财,清正廉洁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作为官员应该明白,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贪腐的成本往往是致命的,抱着侥幸赌一把,往往只会害了自己。坦坦荡荡正确处理政商关系,破除“借手取财”侥幸,才是正确之举。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