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假象”一定要顶格处理
据《法制日报》记者了解,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督察启动以来,因“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问题突出,已有多地党政一把手被就地约见。(6月14日《法制日报》)
面对环保部的高压态势,有些地方竟然还敢“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原因何在?有人觉得原因在于这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工作作风漂浮,满足于做好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缺乏“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地方的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存在问题。
虽然现在,各地的政绩考核办法已经进行了改革,不再以GDP论英雄,但是,以前的狭隘政绩观要真正得到扭转并不容易。如果某地一把手不抓项目,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的排名长期靠后,那么就可能会被上级领导约谈,所以,抓项目、拉投资仍然是各地领导干部的主要工作之一,有时候为了吸引投资商,难免会剑走偏锋,违规操作。
举个简单的例子,投资商看中了某个地块,可是该地块处于自然保护区内,怎么办?当地一把手为了拉来投资,就会让国土部门进行土地调整,将该地块置换出保护区,这显然是违规的,但是没有人站出来跟一把手较这个真。再比如说,厂房也建好了,设备也安装了,但是环评手续迟迟下不来,投资商要求开工试运营,一把手同意了,环保部门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中央环保督察一来检查,这就是问题。
面对国家交办的环境整改问题,一些地方之所以“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根本原因在于当地政府怕真抓环保,吓走了投资商,耽误了地方发展,所以没有人愿意盯住这些环保问题不放,只想蒙混过关,不了了之。换而言之,就是当地政府的政绩观出了问题,没有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真正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做好环保整改,首先要抓好当地领导干部的思想,纠正他们的狭隘政绩观,使他们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起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其次,要强化环境污染问责机制。在对排放污染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还要建立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严肃问责,营造一种不能、不敢盲目决策的高压态势,推动各地各部门把环保督察整改落到实处。(文/涪江民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