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扶贫资金“趴窝睡觉”的官员回家睡觉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对脱贫攻坚工作都极其重视,与之相应的,扶贫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也日益增加,按理说,这本是一桩好事。但是,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单位的大量扶贫资金却在账上“趴窝睡觉”,并没有真正地用到“刀刃上”,解决扶贫领域的问题。(6月6日,新华网)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然而,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干部还是不在少数。资金沉淀、土地闲置、保障房空置、棚改水利建设迟缓,重大项目“落地”持续感染“拖延症”,财政资金“趴了窝”,重大项目进展慢,折射的其实是经济新常态下懒政怠政现象的抬头和蔓延。
有的干部,心中虽没盼着“一份报纸一杯茶”的闲适,但也贪恋“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清净,对于工作能拖就拖,能推就推,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工作缺乏主动性。有的干部,愿当“太平官”,深谙“不做就不错”,工作中不敢担当,不敢碰硬,对一些牵涉面广、程序复杂,矛盾突出的迟迟不解决,以拖代劳。还有的干部,对权力争先恐后,对工作听之任之,要权力挣表现时趋之若鹜,要落实挣民意时却推三阻四。这些干部,虽然是少数,但其不良思想着实不能忽视。
大量扶贫资金却在账上“趴窝睡觉”其实就是一种工作“拖延症”,不是不做,只是慢了半拍,不是不能完成,只是完成时间遥遥无期,不是放弃,只是还没想好从哪里干起。这种病,看似影响不大,对“健康”无害,但却影响着干部的能动力,特别是对于高官,大官,一拖一慢则导致几亿资金闲置,数百亩土地荒废,数万名群众生活迟迟得不到改善。官员,虽不至于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般神通,但其背后的“杠杆效应”还是不容忽视。
背后是不想为,不敢为,不愿为的懒政怠政思想。对于群众关心的事不上心,对于为民的事不给力,对于惠民的事不作为。久而久之,必然带坏干部队伍,败坏社会风气。其实,官员的“拖延症”是“惯”出来的,项目实施缺乏成果验收,为群众办事缺乏监督渠道,监督不给力,奖惩不逗硬,久而久之,干部便越来越懒,越来越怠政,懒理窗外事,一心只贪清闲。
要治疗官员这种“懒症”行为, 对官员就“惯不得”,要以严厉之心,逗硬监督,强化监管,让官员有一种“火烧眉毛”的紧迫感,监督“箭在弦上”的高压力。要敢于对不作为“开刀”,创新考核方式,强化监督渠道,加大审计力度,对干部工作做到真监督,真考核,对群众呼声做到真关切,真回应。逗硬监督和奖惩,让干部不敢怠慢,不敢不为。(文/涪江民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