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烧、持续发烧、反复发烧……”每当电视里的某某药品广告播出后,那有气无力的声音,连我那儿子也不无嘲弄地说:“乖乖,像这样天天晚上持续、反复发烧,人早烧死掉了,还吃什么药?”瞧,一个广告,花了重金,连一个小孩子都“糊弄”不了,还做它干啥!广告要给观众以美感,就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创意、发布。所以,广告在反映产品(商品)原貌的同时,必须注意要反映生活(艺术)的美,这样才是真正的广告,令人久久难忘回味无穷的广告。然而,遗憾的是,有些广告的创作者,把生活的真实和日常所见所闻的局部事实等同起来,认为凡是生活里有的,广告就可以创意、反映;他们自认为把生活里个别的现象反映下来就是“真实”,而结果呢,往往适得其反,歪曲了生活的真实,毫无审美意义,甚至令人倒胃口。前不久,笔者在观看某电视台播放的关于移动电话的广告时,叫人看了刺眼,不舒服;不客气地说,这是一则低级趣味的广告,谈不上一点美感。画面是这样的:一戴眼镜的男青年正蹲在卫生间“方便”,突然家里的有线电话响了。这位男青年可谓狼狈至极,为了接这个电话,他跑掉了裤子,绊掉了电话线,最终没接成电话;接下去的画面就是移动(无线)电话响了,这位男青年仍然是坐在卫生间里,美滋滋地用着听不懂的方言接打电话。这则广告的创意者本意是宣传移动(无线)电话的好处,可这样的画面设计实在太“自然主义”了!创意者把人们生活中的偶然的、琐碎的、丑陋的个别事实摄取下来,既不加分析评判,更不把这种个别现象和生活的整体联系起来加以深入的通盘思考,让人观后,趣事是趣事,也许能博得几个观众廉价的笑声,但笑后又怎样呢?至多给观众留下一些低级趣味、令人生厌的镜头,毫无审美意义。这种充满自然主义的低级趣味的镜头,从整体上违背了生活的真实。由此我们想到了那些“哇——!”和一些无病装病(如牙痛、心绞痛等)的“名星”的矫揉造作镜头,那些“‘痔’(志)在必得”“天尝(长)地酒(久)”、“食(十)全食(十)美”、“美食(每时)每刻”等等的所谓篡改成语的广告,笔者就十分反感。这类广告不仅毫无新意,而且是在戏弄观众、误人子弟,是在亵渎我们中华民族的古文化!曾记得,国外为推广一种打字机,广告词中只用了一句话:“不打不相识”。国内一家计算机公司巧妙地用了一个“借代词”:“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样的广告词,多么令人嚼味,给观众以美妙的联想境界!这就是生活(艺术)、生活(艺术)中的美!我们还想起,前几年荣获全国电视广告印象奖一等奖的中央电视台的《分金亭特酿》广告,是多么精彩啊!画面上,一位乡村老农悠然自得地提着酒瓶,那自斟自饮的神态,那发自老人内心的独白:“和许多人一样,我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很快乐。欢乐从不以贫富来选择每一个人。”广告语充满着生活的哲理。于酒,不着一字,但却尽得风流,此酒的特点、妙处,谁听之而不为之怦然心动?广告,也要追求美感,要有艺术回味。试想一想,如果您的广告是精品,让观众美不胜收,看了还想看,听了还想听,走路都在为您的广告词品味,从而产生购买产品(商品)的欲望或付诸了行动,这样,您做广告的目的不也就达到了吗!反之,如果您的广告低级趣味、毫无美感和艺术回味(那种动辄在电视剧或电影中插播广告的做法也十分愚蠢,殊不知,观众是最厌恶这样的广告——笔者注),观众看(听)了以后便会马上淡忘,或恶心、厌腻,下次,当他(她)碰到您的广告画面出现,他(她)便会扭转身子闭上眼睛借此养神,或趁机“卫生间”。如此,您这广告算是彻底“栽”了,花的广告费用未起一点积极作用,反而起反作用,多么“蛋白质”的做法,犹如老百姓说的那样:“钱撂到水里都不响,蠢到家了!”如此,岂不冤哉?
(原载《安徽法制报》1999年12月28日,署名:益思)关于中药川、草乌中毒的事例,过去经常有,近年也接连见报道。1998年10月份,河北省任丘市发生了一起因医生应用中药川乌、草乌超量导致病人中毒的医疗纠纷。事后,尽管平息了事态,但因医务人员用药不慎,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川乌、草乌大辛大热,散寒湿而有毒,《本经》列为下品,是一种有良好疗效而又有剧毒的药品,所以既要应用又要尽力避免或减轻其毒副作用。根据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川乌来源于乌头的干燥母根,草乌来源于北乌头的干燥块根。毒性作用:含有乌头碱素2%~5%,能溶于水和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毒性剧烈。乌头碱经水加热,煎煮时间越长,毒性也就越低,一般中毒剂量制川乌为一次量10~30克,制草乌一次量10~20克。乌头碱中毒与服药者的健康状况也有一定的关系。若乌头碱过量中毒,首先对迷走神经有先兴奋后麻痹的作用。中毒时皮肤粘膜先有异常感觉,最后麻木,可出现体温与血压降低,肢体不能运动,语言不清,还可出现流涎、出汗、呕吐、心律缓慢及房室传导阻滞。因乌头碱还可直接作用于心室肌产生高频异位电律,故能出现过早搏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律紊乱。严重者可出现呼吸中枢麻痹。中毒症状多在服药后0.5~1小时之间出现。先以口腔、舌有辛辣麻木感,指尖麻木渐及四肢、全身,恶心呕吐常见,有时出现上腹痛、流涎、腹泻,许多人甚至有全身紧束感、乏力、头昏、头痛、眩晕、复视、心慌、气急、手足抽搐。正因为此种中药毒副作用较大,阴虚阳盛、热症疼痛及孕妇是不能用的;儿童及年老、体弱、心功能减退者,应慎用或不用。切忌生用。民间有用生川乌、草乌泡酒喝治风湿骨痛、关节痛的习惯,这种服法是很危险的!为了减少毒性,可适当配伍一些具有调和作用和相应的解毒药品,如甘草、生姜、绿豆、蜂蜜等药。本药与有些中药的配伍禁忌:《本草经集注》:“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恶藜芦。”亦不宜同麻黄配伍。与一些西药也有配伍禁忌:1.不宜同生物碱类药合用;2.不宜同重金属盐、碘化物及酶制剂等同用。发现中毒患者,除往医院积极护送外,患者家属可采用这几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如蜂蜜4~8两,开水冲服,或用生姜15克、银花30克、甘草15克,水煎服等;民间有用米泔水(即淘米水)或绿豆汤灌服,也有很好的致吐解毒作用。中药川乌、草乌的乌头碱屡屡中毒,已给用药人员亮起了警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中药治疗疾病,用到好处即可,用之不当则伤害身体,甚至能致残致死。所以,作为医务人员,一定要明白“用药如用兵”、“用药如用刑”的道理,切勿孟浪用药,害病人同时也害了自己。
冷敷疗法是用致冷的物体置于人体一定部位,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血管充血,有消炎、消肿、止血、止痛、缓解肌肉痉挛、镇静、止痒、皮肤散热、降低体温和抑制代谢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冷敷疗法即是将致冷物体(现常用的有冰袋、冰帽、冰巾、冷袋者)置于患处或穴位上冷敷,每次约20分钟。如用冰袋冷敷,即在冰袋里装入半袋或1/3袋碎冰或冷水,把袋内的空气排出,用夹子把袋口夹紧放在病人额头、腋下、大腿根等处,没有冰袋用塑料袋代替也可。如做冷湿敷法,即把毛巾或敷布在冷水或冰水内浸湿,拧干敷在患处,最好用两块布交替使用。若降体温时可用毛巾或纱布包上冰块;冷敷四肢、背部、腋窝、肘窝、腘窝和腹股沟等处,敷后用毛巾擦干。记住,用冷巾、冷袋者,每4~6分钟更换一次,为保证效果,每次可延长到30分钟。冷敷结束后,用干毛巾擦干施术部位。冷敷疗法的适应范围很广,如大热时,一般冷敷额、颈、腋、腹股沟等处;中暑(体温40℃以上)者,冷敷头部、四肢,每次20~30分钟;轻度烧伤(Ⅰ—Ⅱ度)、扭、挫、挤、砸、碰伤,冷敷患处;外伤出血,冷敷患处;鼻出血,冷敷前额及鼻部;牙痛及拔牙术后,冷敷面颊部;带状疱疹,用大黄15克,雄黄9克,黄连9克,韭菜地里的蚯蚓粪适量,共研末冷开水调,敷患处,一般3日即可痊愈;冻疮,用芒硝、黄桕适量,未溃破者其比例为2∶1,已溃破者,比例为1∶2,共研末,冰水或雪水调,敷患处,每日1次,有良好的疗效;急性咽喉肿痛,用雪水、冰水、冷水或冰袋敷颈部;亦可用于术后疼痛等。如果眼睑受伤后出现肿胀、电光性眼炎、新出现的球结膜下出血等,可作冷敷,以使血管收缩,减少充血及肿胀。简易的方法是将小毛巾折迭后置于冰水中,稍拧干敷于患眼上,或在此小毛巾上放置有冰块的冰袋。施冷敷时也应时常更换,不可使敷布变暖。每次敷20分钟左右,每日3—4次。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作冷敷时,则要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如果出现发紫、麻木、疼痛加重或水疱等反应立即停用;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一次时间为20~30分钟,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其次,四肢末端一般不宜应用。老年人、婴幼儿以及衰弱或感觉障碍的病人,不宜作冷敷;过度疲劳以及心前区或局部循环障碍性疾病、冷过敏等禁止冷敷。其次,冷敷时还应注意,如眼病合并有角膜溃疡者不要应用冷敷,否则溃疡因营养供给不足,而会迅速增剧。冷敷完毕,用干毛巾将局部拭干。传染性眼病使用过的敷布应立即消毒。另外,冷敷的时间不宜太长。(原载《中国医药报》2000年5月7日,署名:草叶)(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