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杂文 > 正文

【水缘文学•医学科普】“野广告”缘何难以绝迹?||王金山(安徽)

更新时间:2022-04-23 22:02:21 来源: 作者: 浏览431次 文字大小:
杂谈
“野广告”缘何难以绝迹?
近几年来,“野广告”在各地泛滥成灾,污染市容,诓骗百姓,已成为现代一大公害。虽然我们的执法部门多次荡涤这些城市市容上的污秽,还城市以洁净的面目,但不知何故,这些善于游击战的野广告炮制者,“捉迷藏”似的从城市背街小巷、墙角旮旯、庭院走廊、楼层过道冒了出来,其蔓延之势胜过春风野草。凡墙壁、楼层门窗、楼梯过道、公厕内外以及公用电线杆等均是其抛头露面之所。
免费广告,又招人现眼,不做白不做。于是,有招工的、有调房的、有寻人的、有联系业务的,而最多的恐怕还得数医药广告。只要稍稍留神就会发现,那些“聪明”的江湖医生们几乎不放过大街小巷墙墙拐拐的任何地方,包括数量颇多的电线杆。“包治”、“专治”或“根治”诸如淋病、阳痿、不育症、癌症、牛皮癣、癫痫、瘫痪等等,动不动就是什么“三代祖传秘方”、“宫廷秘方”等,“3天见效,5天包好,无效退款”云云,弄得患者顺着广告四处找,而找的结果十有八九是上当受骗。
在野广告大军中,“后来居上”的是那些专事搬家、清理和疏通管道等劳务部门制作的广告。他们抱着独占鳌头、压倒同行的态势,往往在一处多幅联片张贴,营造氛围,为野广告推波助澜。
这种不需花钱的“野广告”自出笼之日起,一直生意兴隆,长盛不衰。这可忙坏了环卫工人和街道居委会的老头老太们,他们费上半天力气,又是洗,又是刷,好不容易擦洗掉了,可前脚清理掉,后脚又贴上了,左边没有了,右边又冒了出来;有时一夜间,在原处又有好几张牢牢地粘在那里,让人防不胜防。
   你以文字突出,我则以颜色制胜。生怕贴得不牢靠,除广告背面满涂浆糊之外,广告贴上后又在面上涂一层浆糊保护层;更有粗暴者,索性用浓墨重彩把广告涂写在墙壁上。笔者最近到几家朋友处拜访,均发现他们家的楼梯过道全被野广告涂写得花花绿绿,难看极了!
突击检查时缩头蛰伏,风头一过又遍地开花。你清理他反清理;野广告上或只留手机号码,不注明地址;有的在窝点雇人望风,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还有的“狡兔三窟”,让您难觅踪迹。也有人将兜售补肾壮阳药品的广告印成传单或小报,逢人就塞到手里,放入车筐。更有不辞劳苦者,挨家逐户从门缝里塞广告。真可谓无孔不入。
为了防止这没完没了的循环战,笔者建议:对这些野广告清理要严,抓得要紧,要有切切实实惩罚措施。如有发现,就顺着广告上的地址穷追下去,然后罚款,勒令限期将“野广告”清理掉,并在报上作公开检查。态度恶劣、屡教屡犯的,除吊销他的营业执照外,还要追究法律责任。当然,对这样的广告还应该“疏”。一里或两里路之间,设1至2个专贴广告的园地。人们有需要做街头广告的,经工商部门审查后,在这些固定的园地里做,花上一点钱,事情不就办成了吗?免得环卫工人们头疼,城市文明卫生的形象受损。

(原载《安徽市场报》1999年4月28日,署名:益思)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1996年12月27日,署名:益思)


“红十字”岂能乱用

——为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而作
186310月,由瑞士银行家杜南倡导,在日内瓦召开了首届国际红十字大会。19648月,又由12个国家的代表签订了国际红十字会公约,以白底红十字为会旗;会旗的标志是由红十字会的诞生国瑞士的国旗颜色翻转设计而成的。以后,这个标志就成了国际人道主义有关法律认可的保护性标志,也成了红十字会的专用标志。
由于红十字标志包含着医疗救治的含义,国际上误用和滥用红十字标志的现象相当严重。由于红十字的标志在各国都被普遍乱用和滥用,再加上近几年来世界风云动荡,战乱不止,红十字标志同代表基督教和基督教的标志极为类似,在1996年一年,就有9名国际红十字工作人员在执行国际救援任务时遇难,3名在布隆迪被枪杀,6名在车臣内乱中被谋害。
关于红十字会的标志问题,在我国,它的使用权属于军队医疗机构和红十字会。
红十字标志在国际上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我国是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公约的参加国,对红十字标志应当给予保护和禁止乱用、滥用。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社会各界把红十字标志普遍误认为是医药和医疗卫生部门的专用标志。如果在我国进行一次大范围的问题调查,将此问题答错的人数肯定不少。而在我国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中,红十字标志的被侵权当属世界之最。
乱用、滥用红十字标志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1977年的《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协定书中特别规定,乱用、滥用红十字标志从而造成人员伤亡或健康损害的行为,属背信弃义的战争罪行。
由于红十字标志的被乱用、滥用,还影响了红十字会在紧急状态下履行职责和红十字的声誉。直接影响到红十字会在非常时期发挥特殊作用。如在1991、1998年的抗洪救灾中,有的地区就发现有些标有红十字标志的车辆未被作为特种车辆对待,不给让路;加之一些非红十字会组织的车辆也挂上红十字标志,造成对红十字会车辆任意阻拦,致使赈灾物品和人员不能及时到达一些灾区,以致贻误了救护救助的最佳时机。
曾经一段时间,红十字标志仿佛成了“万金油”标志,谁都可以采用。医院、急救站、救护车、药房、各类诊所、卫生防疫、输血机构以及兽医站、游医撒发张贴的广告传单、电视上的有关节目、报刊上的专栏栏目和文章题目及内容等等,都离不了“红十字”。很多地方印制的交通图都以红十字标示医院所在地;医务人员的胸卡、病床的号牌、被褥、枕套、污物桶、痰盂都印上了红十字的标志。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相当数量的宾馆、饭店的客房卫生间里的清洁袋和某些卫生材料厂生产的产品也用红十字作标记。
司空见惯往往会在人们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普遍存在的就是正确的。于是乱用、滥用红十字的标志就成为国人的“共识”——在与卫生工作有“直系亲属”或“沾亲带故”关系的,使用红十字标志是“天经地义”之举。
红十字标志是国际上红十字的专用标志,又是武装力量医疗机构的保护性标志。而无论是保护性使用还是标明性使用,都要遵守“日内瓦公约”的规定,都要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清除滥用误用红十字标志的现象。
1992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索马鲁加来我国访问时,就向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和中国红十字会郑重提出过我国乱用、滥用红十字标志现象严重问题,并建议我国尽早制定相应的法规,迅速纠正乱用、滥用红十字标志的现象。
为此,1993年10月31日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专门在第4章第16—19条,对红十字标志的作用及使用做出原则规定,并严令:“禁止滥用红十字标志”。1996年1月29日,由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和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
许多医疗部门和所有的医药部门都不能用红十字作标志了。于是,医药部门率先动手,从1997年3月1日起,由国家医药管理局统一设计的绿十字标志图案陆续在我国所有的药品零售企业正式悬挂使用。
绿十字是国际药业常用的标志,代表药品经营。许多国家习惯在药店的门、窗醒目处贴上绿十字标志,为购药者提供方便。我国医药行业正在积极同国际接轨,绿十字标志的使用,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那么,非红十字会和非武装部队的医疗卫生部门该使用什么样的标志呢?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中,简单醒目的形象化标志,可向公众昭示某种信息。尤其在需要迅速传递信息的今天,使用一种人所皆知的形象化标志更是显得重要。1998年4月22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联合发出通知,带有白边的 4 颗红心围绕着白十字,正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统一使用的新标志。标志上的4颗红心分别代表卫生人员对服务对象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总体图形在医疗机构表示以病人为中心,在其他卫生机构表示以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为中心。标志的使用范围是: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军队医疗机构平时为社会医疗服务可使用此标志(执行军事任务和战场救护时继续使用武装力量医疗机构专用的红十字标志);医疗卫生机构部分用品(含救护车、标牌、灯光、被服、医用家具等等);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将含有此标志的指示性路标置于其所在路口。
其实,如果能真正发扬国际红十字运动的人道主义和救死扶伤的精神,不用红十字标志又有什么关系呢?四颗红心环绕的白十字,象征洁净无瑕。它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利于病人识别医院,寻求医疗救助。
说来说去,纯洁红十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要社会各界重视,执法部门铁面无私,我国的乱用、滥用红十字标志的侵权做法定能得到遏制。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地方都挂着“红十字会”招牌的医院大赚特赚病人的钱,有的甚至严重欺诈病人,如挂靠北京红十字会的普京医院,就是一个亵渎“红十字”的典型。这不能不说是“红十字”的悲哀……


(原载《安徽日报》1999年5月6日,署名:益思)
小品文
识人才
张厂长翻着刚上岗青工的花名册,当翻到赵丽的名字时,张厂长喊来劳资科科长老罗:“老罗啊,我们可不能埋没人才啊!”“……”老罗发着愣,只是骨碌着眼珠子瞧着上司。              “你看,这个赵丽,父亲是某某局局长,母亲是科长,女儿却干车工,这合适吗?”
“哦,张厂长,我明白了。”老罗眉心一跳,笑眯眯走了。
第二天,赵丽刚刚上班,就接到通知:“为了给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让四个现代化尽快实现,经厂党委研究决定,赵丽同志任厂党委办公室主任兼宣传科科长……”


(原载《安徽青年报》1980年7月25日)
预兆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地震的一些基本知识,在临讲课之前,我想问一问大家,地震前有什么预兆?
张小兵(举手,急忙站起):老师,我知道,我知道!
老师:你知道什么?
张小兵:就是有劈里啪啦的摔东西声音!
老师:你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张兵:当然,我家是天天如此……
(原载《合肥晚报》1988年8月15日)
是谁在挤
食堂里,小刘手拿饭票和饭碗,边往打饭的窗口挤,边骂骂咧咧地说:“妈的,如今的社会风气太坏了。上公共汽车要挤,到商店买东西要挤,买电影票要挤,就连打饭也要挤……”正在后面排队的老王讽刺道:“是啊,没有你这位小老弟,我们想挤还挤不起来呢!”
(原载《合肥晚报》1980年8月9日、北京《养生大世界》杂志2002年3期)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