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杂文 > 正文

【水缘文学•杂谈】吃一片是B1,吃二片是B2||王金山(安徽)

更新时间:2022-03-31 21:45:07 来源: 作者: 浏览450次 文字大小:
吃一片是B1,吃二片是B2?

案例

中午12点左右,柳树村村民李和政从地里春耕回来后正在家里闷头喝酒,在小学三年级上学的儿子李磊回来了。

“爸,爸,我这嘴角烂了,老师说是缺乏维生素B2……”李磊边放书包边气喘吁吁地说。

“B2?家里有,有啊,放在房里第二个抽屉,你自己去找吧……”李和政红着眼睛不耐烦地摆摆手。

一会儿,李磊从房里出来,失望地说:“爸,只有B1,没有B2……”

李和政一听,脸色一沉,冲道:“真笨,吃一片是B1,吃二片不就B2了吗!”

解析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维生素乙2,可与腺嘌呤结合成黄素腺嘌呤2核甙酸,也可和磷酸结合成为黄素单核甙酸,二者都是生物氧化还原酶——黄素酶的辅基。黄素酶在生物氧化还原中发挥递氢作用。核黄素亦为维持视网膜正常功能所必需。主要用于治疗结膜炎、口角炎、舌炎、阴囊炎、脂溢性皮炎等。

口角炎,民间叫“烂嘴丫”,主要是由核黄素缺乏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中医认为属“口疮”的范畴。此病一是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平素嗜食辛辣厚味、酒类,或过劳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司,湿热内生,外泛肌肤,下注阴部而发病。,二是阴虚内热,血虚风燥,素体阴虚,或内热炽盛,日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引起。

   那么,为什么小孩容易在春天发生口角炎(烂嘴丫)呢?因为春天尤其是初春,乍暖还寒,许多小儿不愿洗手和洗脸,因而手和脸部的卫生很差,于是,便容易在单侧或双侧口角上起些小泡,口唇周围发生细小的裂口,上面还盖着一层薄薄的痂皮,同时还伴有轻度的糜烂和水肿以及少量出血;孩子感到口角疼痛并有火烧一样的感觉,尤以张口吃东西时有刺激痛,裂口往往不易愈合,甚至出现溃疡。

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B1≠B2。B2也并非2片B1的叠加。B1的功能主要是营养神经和保护心脏并防治脚气病的。亲爱的读者,您可别也出现像村民李和政这样的低级错误哟!

自疗法

(1)菠菜粳米粥。菠菜120克,香粳米100克,红枣50克。将粳米淘洗干净,红枣去核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清水,熬至粘稠;菠菜洗净切碎,放入锅中,煮熟即可食用。此粥有补血润燥、养阴生津、明目降压的作用。

(2)田螺粳米粥。田螺50克,粳米100克,食盐、味精各1克,植物油5毫升,料酒5毫升,葱末、姜末、蒜末各5克。将田螺放入清水中,加植物油(为了洗净螺肉),泡一天;取出田螺肉,用调料腌制;将粳米淘洗干净,煮至粘稠,放入腌制过的螺肉;肉、米皆熟即可食用。此粥有消肿止痛、养肝补虚的作用。

(3)双豆糕。扁豆泥400克,红豆沙300克,白糖、核桃仁、芝麻各50克,葡萄干60克,金橘末40克,糖桂花25克,蜜枣30克,植物油35毫升。用植物油、葡萄干、芝麻、金橘末、糖桂花、蜜枣、核桃仁、红豆沙、制成馅;扁豆泥做皮,抹上半边豆沙馅卷起来,擀成长条,切成块即可食用。此糕有补血养肝、降压降脂的作用。

(4)荞麦面条。荞麦面500克,芹菜200克,西红柿50克,食盐1克,植物油15毫升,酱油10毫升,葱花、蒜片各10克。将荞麦制成面条,芹菜、西红柿洗净,切成丁;油热放入葱花、蒜片、酱油翻炒片刻,加适量的清水;水沸下面条、芹菜、西红柿、食盐,煮熟即可食用。另外,也可将芹菜、西红柿制成卤,拌面食用。此面条有降压降脂、护肤消肿、润肠利尿的作用。

(5)银耳炖冰糖羹。银耳50克,红枣10枚,冰糖若干。银耳提前一宿用凉水泡开,洗净,剪成小朵。红枣与银耳一同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放火上烧开。然后加入冰糖1—2块,小火炖30分钟即可。一天分3—4次食用。此羹有开胃健脾,滋阴润肺的作用。

   注:孩子吃桔子要适量。因为桔子是芳香温类水果,多食易“上火”,其结果是会让嘴唇更加干燥开裂。

小贴士

(1)注意调整孩子饮食,教育他们不要偏食,多喝白开水,同时督促孩子多吃些绿叶蔬菜、白萝卜、胡萝卜以及各种水果,并适当增加豆制品、蛋类、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品。

(2)患有发热、结核病、慢性腹泻的小儿,除了补充大量的蛋白质以外,还要补充一定的维生素。

(3)家长必须纠正小孩舔嘴角的坏习惯。

(4)重视孩子面部的清洁卫生和滋润保健,饭后应及时洗脸,将嘴角擦干。

(5)孩子若嘴唇、口角干燥起皮时,可擦防裂油,如凡士林、鱼肝油或油脂性护肤霜,但不能擦甘油,因为甘油有脱水作用,会使皮肤干燥。

(6)民间常用硼砂末、蜂蜜20克调和均匀涂擦患处,也有用饭烧熟时的米汤洗口角,每日3次,效果都很好。

(7)伤口面开始结痂时不要强行撕掉干痂,要让其自愈后脱落。感染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加用抗生素及维生素C、B1、B2等。

  (8)家长在烧饭炒菜时要注意,蔬菜要先洗后切,切后尽快下锅,炒菜时可加点醋。其次,淘米次数不要过多,尽量不要用手去搓洗,煮米饭连米汤一起煮干,这样才不会使维生素损失掉。另外,尽量让孩子少吃容易上火的食品如火锅等。


(原载广西《健康生活》杂志2015年3期上半月刊,署名:大山)

小儿抽风   父母镇静

小儿抽风,又叫小儿抽痉、小儿惊厥等,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自新生儿到各年龄的小儿均可发生,但以婴幼儿为多。那么,小儿一旦发生了抽风,作为家长,应该如何临急不乱,做到合理科学地救护呢?

小儿抽风是婴幼儿的一种常见病,据有关专家统计,发病率是成人的10~15倍,这是因为婴幼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对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差,即使较弱的刺激也能引起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导致抽风。抽风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是发高烧。小儿生了病,特别是2~3岁的小儿,更容易发生抽风。此外,小儿得肺炎、脑膜炎或发生颅脑外伤、癫痫等疾病,也都是发生抽风的常见原因。发作形式主要表现是突然间的意识丧失,全身性对称性强直性阵发痉挛,还可表现为双眼凝视、斜视、上翻;抽风发作的时间持续数秒钟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15分钟,24小时内无复发,发作后意识恢复快。如果抽风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24小时内有重复发作,这样的小孩最好住院观察治疗。

小儿抽风一旦发作,作为家长,首先不要慌张,要镇定,先使孩子安静下来,禁止给孩子不必要的刺激;将孩子放平,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以免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当孩子躺在床上时,家长动作轻缓地解开孩子的衣服,免得妨碍呼吸。为了防止孩子因抽风时咬伤舌头,可用布包裹筷子头,放在牙齿之间,并压住舌头,这样就能保持呼吸通畅。对抽风严重的小儿,可用指头掐上唇中间的“人中”穴以及双眉中间的“印堂”穴及拇、食指之间的“合谷”穴。注意不要太用力,以免掐伤皮肤。

小儿正抽风时,不要给他喂水、喂药或喝果汁饮料等,以免误入气管发生窒息或引起吸入性肺炎。如小儿发高烧,可用冷湿毛巾敷在小儿额上,在冬春季,也可用温水擦身;在夏秋季,还可用冷水擦四肢;若用25%~50%的酒精加一半水擦皮肤,退热效果比较理想,但酒精擦浴时要注意,尽量不要擦颈后、颈旁、腋下、前胸、腹股沟、脚等有大血管处的部位,以免发生意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家长一见孩子发烧,就心急火燎地叮嘱医生用见效快的退烧针(如复方氨基比林)来“退烧”,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儿童身体危害极大。经研究证实,退烧针的降温作用机制是抑制人体下丘脑中前列腺素合成酶,致中枢内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减少,阻断内热原使体温调定点下移,通过增加散热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出汗增多而降低体温。就复方氨基比林来说,该药组方中氨基比林可引起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如在短期内反复多次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易致急性粒性白细胞缺乏症,有致命危险。对某些病儿来说,退烧针还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可能会发生皮疹、荨麻疹,甚至剥脱性皮炎。此外,注射退烧针剂量过大会使孩子出汗过多,体温骤降,易引起虚脱,甚至发生休克。目前全球已经有22个国家禁止给儿童使用这类退烧针。因此,国内儿科专家反复强调,14岁以下儿童要慎重使用退烧针。除非病情确有需要。对于感染性高烧患儿应针对病因治疗。需要退烧时首选药物是扑热息痛类制剂如泰诺林、百服咛,或布洛芬制剂如托恩等。

另外,如果您的孩子经常发生抽风,这将对孩子以后的智力、学习、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注意正确合理的家庭救护,同时尽快到医院就医。为了避免孩子发生抽风,家长平时要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使孩子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冷热变化,当然,也要注意气温改变,及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还要注意合理的饮食配置,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使孩子免受“抽风”之苦。

总之,小儿抽风,家长则应镇静,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而乱了“方阵”。


(原载安徽《家庭与家教》杂志2007年11期,署名:草叶)


不妨踮踮脚

踮踮脚,即踮脚运动,对于久坐或久立者很适宜。方法是双足并拢着地,用力踮起脚跟,然后放松,重复20—30次;别看此法简单,可健身效果很大。所以,当你下棋、打牌、玩电脑或久立不动时,最好1小时左右做1次踮脚运动,可使下肢血液回流顺畅。其次,踮脚运动不仅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回流,避免下肢麻木的感觉,也可以活动四肢和头脑,消除长时间用脑高度集中及突然站立而眼前发黑、头脑发晕的毛病,有利于自身健康保护。另外,踮脚运动加上收肛,就是踮起足尖,同时肛门上提,可以预防痔疮的发生。男性如此这样还有强肾保精的功能。若患有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肥大,小便时踮脚亦有尿畅之感。

最后要说的是,踮脚走路,就是足跟提起完全用足尖走路,行走百步,可以锻炼屈肌,从经络角度看,还有利于通畅足三阴经。足跟走路就是把足尖翘起来,用足跟走路,这样是练小腿前侧的伸肌,行百步,可以疏通足三阳经。两者交替进行可以祛病强身。


“痰”是健康之大敌

痰是从呼吸道产生的。呼吸道包括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泡。这些地方大部分都覆盖着一层粘膜,在粘膜下层中含有能分泌粘液的混合腺体和细胞,平时分泌少量的粘液以润泽呼吸道并粘附空中的灰尘、杂质及细菌。如果把呼吸道分泌的粘液咯出来,那就是痰。呼吸道没病的人分泌的粘液很少,所以平常很少咯痰。只有呼吸道发生了病变,如化脓性细菌引起的气管炎、肺化脓症及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等;煤烟或其它气体的刺激,吸烟过多或吃过量的辣椒、葱、蒜等,也可引起咽部或气管发炎而吐痰。老年慢性气管炎或肺化脓症的病人,有时一天竟能吐痰达500毫升以上。

痰既是呼吸道和肺排出的病理性分泌物,因此含有吸入的尘埃、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以及呼吸道和肺部的病理坏死组织如脱落的细胞、血、脓性分泌物、结核性干酪坏死物等。有人说痰是呼吸道的“垃圾”是很确切的。

可以说,人体没有任何一种分泌物像痰那样能传播那样多的疾病。它含有几百种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1964年以前发现的100多种病毒,就有50多种生活在呼吸道,如流感、麻疹、天花、腮腺炎等病毒,89个不同型的鼻病毒也都生活在呼吸道。结核病90%以上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曾有人作过调查,在一个肺结核病人的一口痰里竟发现5000多万结核菌,一天所吐的痰中,结核菌高达30多亿个。当然,痰中所含的细菌、病毒的种类和数量随不同疾病而异。即便是非呼吸道病人,由于正常情况下口腔和气管就有大量细菌寄居,因此痰中也不乏大量致病菌。

痰里的细菌、病毒等对外界环境都有一定的抵抗力,尤其是结核菌的抵抗力更强,它在阴暗角落里的痰中可以生存6~8个月,在随灰尘浮游中可活8~10天,就是在阳光直射下也能活一天左右,在6~10℃时可活数月至数年之久。排痰时,四处漂散的飞沫核可被距5英尺之内的人直接吸入,即便是吐在地上的痰,待干燥后各种病原体也可粘附在尘埃上到处飞扬,传染致病。像肺结核、肺炎、肺化脓、白喉、猩红热、麻疹、流感、流脑等,便都是经呼吸道吸入而得。由此可见随地吐痰危害之大。

随地吐痰还是个社会公德问题,遗憾的是如今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人调查一个可以容纳3200多人的会堂,开了两个多小时的会,竟发现痰迹800多处,从中取出91份痰液检验,就查到四份带有结核菌。

每个人都可能因为某些病理原因而成为一名吐痰者,虽然我们管不了痰,但却管得了怎么吐痰。

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些更文明的方式,来减少吐痰给周围人和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人(71.1%)同意“有痰可以吐,但要注意方法与场合”;与此相反,有近两成(18.8%)的人强调“有痰在喉,不吐不快,吐痰是一种自然现象”;另外,还有6.3%的人相信“吐痰是一种习惯,只要注意,慢慢地就没有那么多痰了”,2.9%的人觉得“有痰最好不要吐,咽下去最好”。一般人觉得当他们吐痰时,挺在乎周围人的反应的。此次调查,就发现超过六成(63.8%)的“吐痰者”表示,当自己想吐痰时,如果旁边有人会感到不自在。

调查中,2.9%的人“咽痰”,笔者认为是不妥的。我们知道,虽然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可以杀菌,但如果咽下去的痰中含菌量多或是盐酸过于稀薄,就不能将细菌全部杀灭,很容易引起肠结核等消化道疾病。另外,咳嗽是排痰的正常生理手段,是一种有利于人体的防御性反射。当刺激性气体、异物或痰刺激了呼吸道粘膜之后,粘膜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很快把这种刺激传给延脑的“咳嗽中枢”,然后就开始反射性地咳嗽了。有痰咳出来是好事,这样既能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又可以避免痰在呼吸道聚集而加重感染。反之,如果有痰不易咯出,常常预示病情加重或是已经加重。正常的排痰对呼吸道病人是很重要的。

痰的正确合理处置,应该是“吐痰入盂”。呼吸道病人应有专备痰罐,内装些“来苏”消毒液,把痰消毒后再倒入厕所下水道或阴沟。如果一时找不到痰盂,应把痰吐在随身携带的纸或手绢里,然后把纸烧掉,手绢要蒸洗晒干。

有人认为把痰吐在墙角阴暗处会好些,其实那些地方见不到阳光,更适宜细菌繁殖。有人随地吐痰后,用鞋底去蹉,表面看痰没有了,实际上却加快了痰的蒸发,使细菌更快飞扬起来,而且鞋底上的痰,还可以带到别处,污染环境,传播疾病。

知道了随地吐痰的危害,人人起而“歼”之,使吐痰者脑中有个“弦”,这样,痰的危害也就小多了。

这里要提的是,痰液可谓肺部健康的“晴雨表”。正常人很少有痰及痰液无特殊臭味。在肺脓肿、肺结核空洞、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中,可有大量痰液;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及晚期恶性肿瘤的痰液可有恶臭。如果您声音嘶哑,同时有犬吠样咳嗽,咳痰,多是喉炎的表现;感冒后一声声咳嗽,吐白痰,多是得了气管炎。痰的性质也很重要,一般认为黄或绿色粘痰,表示有较重的化脓性炎症;白色粘痰表示轻度化脓性炎症;白色稀薄痰可能与过敏有关;痰如呈铁锈色常是大叶性肺炎;痰呈巧克力色常是阿米巴性肺脓肿;痰呈果酱状多见于肺肿瘤;烂鱼肚或烂桃样痰多见于肺吸虫病;粉红色泡沫样痰多见于心脏病引起的肺水肿;灰色或黑色痰多见于炭末或铁末沉着;满口血痰多见于肺结核和支气管扩张;如果痰静置后可以见到分为三层,上层是粘液样,中层是水样浆液,下层是脓层则多是得了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等。

由此可见,研究“唾液”与“痰”,以及如何正确保留和处理,是我们人人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这也关系到身心健康以及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的问题。

至于结核病,与“痰”可谓“难兄难弟”,亲密无间哟!


(原载《健康报》1997年3月22日、《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3月24日)

秋季是驱蛔虫的最佳季节

经常有家长问我,我的孩子好像肚子里有“虫”,除了经常喊肚子痛及偏食外,晚上还常常磨牙,时不时惊醒。另外,孩子脸上还有“虫斑”。现在正是秋季,我想好好地给孩子“打”一下“虫”,可以吗?   说秋季是驱蛔虫的最佳季节,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夏天人们生吃蔬菜、瓜果多,又喜欢喝凉(生)水,儿童还喜欢趴在地下玩泥土等,所以,最易感染蛔虫卵。蛔虫卵发育成成虫,要70天左右的时间,可目前的驱虫药都只能驱除成虫,而对正在“旅行”途中的幼虫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夏天感染的蛔虫卵只有到了秋天发育成成虫才能被驱除。  医学资料显示,几乎95%的孩子会不同程度地感染蛔虫或蛲虫等,因此,定期为孩子化验大便,辨清体内有无寄生虫,并适时选服驱虫药,对保证其身体健康不无裨益。然而,有些家长一旦发现了孩子偏食、睡觉时磨牙、食欲减退、面容消瘦时,未经医院检查粪便就自我诊断有虫。服药后未见虫体排出,却又自作主张,继续给服驱虫药。岂知,乱给孩子服驱虫药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驱虫药种类繁多,其中有对多种寄生虫有效的,有仅对某种寄生虫有驱除作用的。常用的驱虫药如驱蛔灵、抗虫灵、扑蛲灵等,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多次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胸闷、胃肠不适等症状,即使是毒性较低的驱蛔灵,常服或久服后,也会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能损害。  对儿童来说,有症状并不等于有肠道寄生虫,应到医院确诊后再服药。任何一种驱虫药都不应常服、久服或过量服。尤其是对那些肝肾功能欠佳、急性发热的儿童,应慎用或禁用驱虫药。若实在需要服药,必须掌握这样的原则,即驱虫时药量要足,以防引起蛔虫乱窜而引起胆道蛔虫症,从而并发胆囊炎、胆管炎等。平时,可给孩子适当吃一点南瓜子仁,也有驱虫作用。


(原载安徽《家庭与家教》杂志2007年11期  署名:康静)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