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杂文 > 正文

【水缘文学•杂谈】职称,职称||王金山(安徽)

更新时间:2022-03-07 19:33:54 来源: 作者: 浏览485次 文字大小:
杂谈
职称,职称……
新闻回放    据《广州日报》2016年1月18 日报道,2016年1月7日,河南大学专门为“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的“三不老师”常萍举行了特别的聘任仪式,返聘其为副教授并颁发证书。此消息经该校师生网络传播后刷爆了河大历届学生的校友群和朋友圈,常萍老师也被大家尊称为“口碑教授”。
据悉,常萍老师教了32年本科生,在讲师的职级上待了32年,甚至不知道讲师和教授的工资差距多少,河南大学返聘,算是完满的补偿。如果讲制度论规则,这个副教授给的并不“名正言顺”,但公众点赞,说明在人心的尺度上,这种安排合乎情理。
职称,职称,记得上世纪八十年初,人们只知道干活、工作等等,哪知道要评、要争什么职称等等,后来,职称评定开始了,在卫生系统也声势浩荡地进行,只要是卫生系统的人,就会两眼紧盯着这两个字:职称。
职称评定本是好事,然而,“职称旋风”刮起不久,便夹沙带尘,将原来清沌的世界搅得混混沌沌。究其原因,乃为“好处”太多所致。不知从何时起,在职称后边排上了房子、票子、车子、农转非、上专家门诊、出国、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等众多优厚待遇。
职称评定成绩不少,但也不乏“年龄”职称(靠一把年龄和“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理念“熬”出来的)、“权力”职称(凭借一官半职,虽长期不上临床、手术台或教学,但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照样可优先晋升)、“关系”职称(凭借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非凡的社会活动能力)、“武器”职称(用金钱、房子、美色等“打”通各道关卡)、“命令”职称(当权者直接“说情”或直接“命令”)、“假冒”职称(凭借假文凭、假学历、假论文、假获奖证书、假先进、假著作)等等。这种扭曲了的职称评定,只能压抑、打击人才,败坏职称评定及改革的声誉。
然而,不管正的邪的,“白猫黑猫”,职称,它就像夜空中的星星,让人从各个角度、各个方位而翘首远望;也像是人们的影子,无论是白天的太阳,还是晚上的月亮,只要有光线的照射,它就会存在。职称,一个名副其实的在人们心中游荡、一个赶不走驱不散的幽灵!
这个幽灵,给许多人带来欢乐和欣喜,包括名誉、地位、房子、车子、票子、美女等。或许他们的业务专长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或许他们的周围及身边缺乏竞争对手,或许他们工作在一个较宽松的环境,或许他们施尽了人间的一些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手段”,等等,总之,他们是当今晋升职称的“幸运儿”。
然而,也有许多人不是“幸运儿”,甚至是职称晋升的“弃儿”。这些人,因为许多未知或已知的缘故,评不上他们梦寐以求的“中级”、“高级”职称。对比那些“幸运儿”,他们感到迷惘、困惑,甚至产生一种叫人说不出滋味的失落感。他们等待,无限期的等待,直至到退休,到老死,也无缘与“中级”、“高级”职称等相会。
于是,职称,也许成了他们的“命根子”,一个永远的噩梦,永远的遗憾,永远的忧伤!
“职称晋升对医生来说,是尊严,是前途,是饭碗,是面子,是价值。”在1995年的“两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原主任、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王承德教授就慷慨激昂地说道,现在医师晋升职称要求将专业职称外语成绩、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完成科研项目、获得成果奖励等作为硬件考评,让很多医生心力交瘁。
王承德教授表示,由于职称晋升上该硬的条件——临床技能不硬,不该硬的条件——科研论文硬了,就造成医生高职低能,科研和临床“两张皮”。一些网民甚至提出“去三甲医院要找退休年龄的副主任医师看病更实惠”的攻略。
为此,王教授建议,我国应建立以临床技能考核为主,综合考虑接诊服务数量、质量等标准的医师职称晋升评价办法,取消专业外语考试、论文和科研项目及成果作为晋升条件。同时,打破医生晋升标准“一刀切”的格局,对医学教育类的职称,临床医疗类的职称,基层、社区医院医生考核分别制定考核标准,甚至也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摒弃职称评定,医生持资质上岗,定期考核。
王承德教授说得真好,建议国家尽快以行政或法律手段制定卫生系统“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政策,如此,有“真才实学”的常萍式的医务人员,还用得着“愁白头”吗?!
但愿卫生系统在“新医改”的春风吹拂下,“职称”乃至用人上能全面“走”这样的“思路!”


(原载《健康报》1996年10月15日,署名:刘冰,此次发表略作修改)
医院行管人员定职称应名副其实
2007年6月20日“观点”稿件《行政人员可否淡化技术职称》,笔者阅后深有同感。现在许多医院的行管人员包括行政院领导等,上午坐行政办公室心猿意马,下午又溜回诊室看病,念念不忘业务。可想而知,像这样“身在曹营心在汉”、“脚踩两条船”的人,能把行管工作干好吗?也许其结果行政没干好,业务也难精,行政和医疗业务均是“蜻蜓点水”。由于他们占着权力的“便宜”,晋升医疗技术职称时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至于各种材料嘛,95%是“泡沫”,弄得那些真正在医疗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大为不满,甚至产生灰心、消极情绪。
医院管理,也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如果不精通政治经济学、法学、高等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社会学、市场学、职工心理学以及环保学等,那么,这样的管理人员如何“管理”自己的医院呢?可见,真正的医院,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应是专门的管理人才。如果一个院管人员,不懂这些行政管理必备的学问,尽管医疗业务在行,也是“外行”,是个很不称职的管理人员。
健康报2007年5月31日报道,我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人才管理从刚性变为柔性。院长石应康说:“传统的由领导发起运动、命令式、出了差错就扣奖金的管理方式,往往会使职工成为‘只有四肢,没有头脑’的执行者……”从而升华为“以责任、学习、成就感为驱动力,形成职工自愿向上的引导力。”该院对中层干部实行“无任期任命制”,只要不合适,随时可能“下课”,迫使科主任从技术管理型专家向组织管理型专家转变。而笔者认为,这家医院的管理工作者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
欣闻安徽省合肥市即将开张的一家具有3000张床位,具有1200名医生、2000名护士、50名管理人员的特级医院——合肥市中心医院,其50名管理人员则一律要求具有MBA或EMBA管理硕士的学历,职称也是管理方面的,没有一个像现在的许多公立医院“脚踩两条船”的行管人员,这恐怕才叫人才对口对路,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什么人才(专业)干什么活,不仅对国家、社会、单位有利,对其本人也大有裨益。


(原载《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年7月5日,署名:益思)
盲目追求医学高学历人才也不足取
读了《中国医学论坛报》“观点”2007年7月19日的“社区医院(注:应称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当前不宜追求高学历人才”一文,笔者颇有同感。我们知道,医学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医学,学历高低与成材并非完全成正比,有时也与专业学科的不同有关。如推拿,或曰按摩,虽不说完全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力气活儿,但若真正或长期干下去,怕苦怕累或没有多大力气的人是干不了的。笔者从事推拿、针灸等工作已经快30年了,见的事和人也比较多,目睹中医学院分来的一个个学生,许多人没干上几个月甚至一二年就“飞”了,有的干脆连面都没有见就改行了。至于研究生,根本就不愿来。相反,那些中专以及大专生,却老老实实地干着,多年不“飞”,手法很受病人器重。至于社会上的盲人按摩者,许多人的手法并不逊于正规院校大学毕业的学生。这就是这个特殊工种所决定的,学历高了,反而觉得成天干推拿(按摩)等有“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之感,心不在焉,“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容易滋生“跳槽”、“换档”的想法。学历低或没有学历的人,反而“心静”,干一行爱一行。事实也正是如此。可如今不少医疗卫生机构,招聘的均是硕士、博士生,连那些本科生也不看在眼里,这恐怕也是个误区。
量才而用,人尽其才,才是劳动用工的最佳做法。总体上看,博士、硕士、本科生、专科生和中专生各自对应一定的职业岗位,用人单位根据具体岗位的实际需要提出对不同人员的学历要求,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学历,这本身是用人理性的重要标志。低级岗位使用高学历人员,则是一种人才浪费,也违背人才成长规律。同时也很难培养出理想型的人才。笔者浅见,有的学科如推拿(足疗)、针灸、康复、理疗以及放射、检验等,没有必要追求高学历的人才,免得“精贵的母鸡不下蛋”,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可见,真正在临床干活的如推拿(按摩)以及针灸、康复等人员,一般具有大中专学历即可以了,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可作为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之用,上临床的时间则不宜太长。当然,像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则正好相反,要聘用高学历人才。一孔之见,供用人单位参考。


(原载《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年8月2日,署名:叶草)

(原载中国《医师报》2009年8月13日)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