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杂文 > 正文

筑牢基层人才支撑需“精准施策”

更新时间:2019-12-04 20:16:24 来源: 作者:超勇 浏览1297次 文字大小:

近年来,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决策部署,积极改革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健全保障机制,引导了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成长成才,其中涌现出很多扎根基层、担当奉献的优秀典型。

   不可否认,当前城乡发展二元差距十分明显,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发展速度缓慢、后劲不足,与大城市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成为一块明显的“短板”。究其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与人才不足有直接关系。尤其是一些偏僻的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仅留下老人和小孩,空心村不断出现,成为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重要梗阻。

事实上,中央已经看清了这些现状,出台了《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推动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特别是偏远地区流动,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一线发挥支撑作用。毫无疑问,这个政策上的导向,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要真正吸引一批优秀年轻、能扎下根的人才,还得依靠看得见、摸得着的诚意。

要精准引才不浪费。相比之下,偏远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财政供给能力有限,而且发展的方向也比较单一,要坚持“哪个岗位、哪个专业最需要人,就精准招这样的人才”,切不可好高骛远、盲目攀比,企图招专家、博士等高精尖人才,而是要立足需求实际招对应层次的人才,确保招之则来、来之即用,供需精准对口,不会浪费人才资源。

要科学育才助成长。要知道,人才的成长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历练,才能真正成熟起来。要努力为人才提供培训进修机会,提供必要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让他们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能够在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早日取得相关突破,为当地发展带来助力。

要创新评价添活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打破唯学历、背景、资格的评价机制,坚持实绩导向,以研究成果作为评价人才的方式,真正激活人才的实干动力。同时,为人才的成长开通“绿色通道”,加强日常关心帮助,不断增强归宿感,切实让人才在基层留得下来,干得起劲。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