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初步构想

更新时间:2015-10-09 19:57:07 来源:滨州黄河河务局 作者:刘策源 浏览2835次 文字大小:

建立“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初步构想

刘策源  

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最早生息和繁衍的地方,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水文明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朝历代,治国安民,始终与治水紧密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黄河的历史遗存、以及各种记载文化发展脉络的实物,保存较少,系统整理黄河水文明实物,是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滨州黄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三角洲地区黄河水文化独具特色,在漫长的水文明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值得建立专馆收藏和展出。由此,建立“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博物馆”,对水文明的历史进行系统整理、挖掘和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建立“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博物馆”基本建议和构想

(一)广泛收集整理和保护黄河文化器具资料。在漫长的治水历史过程中,使用过的各种工具,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防汛工程器具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多数器具明显地不适应当今防汛、工程建设等需求,所属单位的防汛仓库也在处理和报废部分器具。而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些器具,当它的实用价值逐渐消解以后,它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正在升值,一旦流失就难以寻找,造成黄河水利历史文化资源的损失。比如:马灯(提灯)、棉衣、手套、手电、棉大衣、棉帽、石夯、电石灯、汽灯、蓑衣、草袋、抬筐、老式磁石电话、晒图机、计算尺,还有技术书籍资料、图片等等,都是很少见的器物了,都面临报废处理。因此,保护整理和收集这些历史物品,有文化意义。

(二)建立“滨州黄河人物展室”。滨州大地是革命老区,是山东人民治黄事业肇始和初创之地,有着光荣优良的文化传统。滨州黄河,老惠民修防处,曾被誉为“治黄干部的摇篮”,从这里走向省局、黄委和其它流域水利机构的黄河人物很多。据1985年的一个初步统计,原籍滨州,或曾在滨州黄河工作过的科段长以上职务的干部200余人;工程师、技师、会计师等技术干部50余人;调出滨州,担任黄委会、省局级领导11人,县处级干部35人,科段级干部90人。输送干部以当时的利津、博兴修防段最多。这些干部多数到山东河务局其它局属单位工作,少数到中游局和黄委会工作,还有一部分调往北京、上海、湖北、贵州、江苏、浙江、河南、内蒙、辽宁等地。

为了黄河事业,他们在条件十分艰苦落后的情况下,“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团结组织民众,反蒋治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防御大洪水的胜利,修做黄河工程,开创和奠定了人民治黄事业的坚实根基。像一定级别的人物:江衍坤、钱正英、田浮萍、张汝淮、张学信、刘连铭、刘洪彬、崔纪明等,广泛征集这些人物的图片、书籍、用品和其它资料,建立滨州黄河人物展览室。

(三)建立“滨州籍治黄人物长廊”。民国治黄到人民治黄不过35年,其中还有民国政府花园口扒口,山东河竭9年,就在这二十几年的民国山东黄河历史上,其中就有滨州籍的首任山东河务局局长劳之常(阳信县银高乡小劳村)、第四任局长王炳尊(沾化县古城镇王见南村)、以及撰写过《徒骇河沿革考》的山东河务局总计核员李锡峰(沾化县坝上村),我们距离民国这些治黄人物并不遥远,还不足百年,他们的学生,甚至亲属都还在,都是为黄河治理,做出过贡献的人物。晚清同治、光绪年间滨州治黄人物“游百川纪念馆”,也已正式开放,这些都是很实际的治黄人物。若有“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博物馆”,完全可以在馆内设置一个“滨州籍治黄人物长廊”,展示滨州人,为历代黄河治理做出的成就和作为。

(四)建立“图书捐赠专柜”。人民治黄以来的很多老同志、老黄河,一生献身黄河,积累了大量很有价值的书籍资料,对研究黄河历史,都有很好的使用和文化、文物价值。但是,还没有一个机构和场地进行整理和接收。本人故去以后,后辈大都散失于社会,极为可惜,对黄河文化建设也是一个损失。我们建立这个专柜,可以接受一部分老同志的图书资料、器物的捐献。也可以制定相关的捐赠制度,和有偿的捐赠方式结合起来,建立几个方面的黄河文化建设基金,调动捐赠人的积极性。

(五)建立“黄河工程建设成就专题展示”。就区域内大型黄河工程,如“山东打渔张灌区引黄闸(引黄济青)引水成就展览室”、“黄河南展宽工程建设展览室”、“簸箕李引黄闸供水成就展览室”等等。利用图片,广泛展示黄河工程通过引黄供水,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沿黄工业、农业、生态、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提高黄河的社会影响力,也让人们缅怀历史,记住黄河历史,珍惜今天,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六)总结整理和挖掘“黄河埽工”文化。我们所处的滨州大地,是“禹疏九河”的行经之地,春秋战国以来,齐国就开始修筑堤防,防御洪水,成为与魏国、赵国的边界,黄河堤防既挡水,也是“以邻为壑”的国界,防守之重非同小可,逐渐总结形成了古老的“黄河埽工”技术。

“黄河埽工”,是人们在长期与洪水的历次搏斗与较量中,依托黄河大堤,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抢险和防守活动的技术总结,是中国人治水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治水文化的灿烂明珠。两千多年以来,这些古老的技术手段,始终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民间传承着,有着鲜明的滨州地域特点,以至于进行科学总结归纳和提炼以后,成为了“黄河埽工”技术。

随着国家大江大河的大规模现代化、标准化治理,以及政治、经济、气象条件的综合变迁,这样一个以薪柴、土石为主体,以桩绳为联系纽带的水工建筑,其实际的应用价值正在逐步萎缩和消解,而作为黄河文化的传承价值,却越发显得更加独特和不可替代。围绕“黄河埽工”所形成的各类治水文化,在世界水文化发展体系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值得进一步总结、整理和挖掘。

(七)系统整理和收藏黄河非物质文化。围绕黄河的历史过程,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包括黄河剪纸、鼓子秧歌、黄河泥人、黄河号子、黄河神话传说,口头文学、民歌、民谣、东路梆子、渔鼓戏等,都体现了黄河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精神元素。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重点,收集黄河流域的历史遗存,建立历史回声、戏曲美术、黄河书画、滨州人物、黄河记忆、人民治黄、引黄伟业、兵法文化,孝感天地、远古风云、始皇巡游、宗教文化等展厅,挖掘和整理这些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留黄河文化的历史演进和精神脉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立“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博物馆”的相关问题

(一)同黄河工程生态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博物馆建设纳入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黄河传统教育基地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进行建设和保护,必要的征集,收集历史图片、书籍等,充实和逐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和文化意义。同发展黄河文化,打造“滨州黄河百公里高效生态园林工程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使工程硬件和文化展示同步发展,立体开发黄河形象,增加黄河在当代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每年进行必要的建设和投入,同时加强人员培训。

黄河建设治理最终是以文化成就体现出来的。比如我们所进行的黄河工程管理,实际就是在从事黄河工程的园林化建设,是在围绕黄河工程文化品格的提升做文章,全国都在推进文化建设,都在建设美丽家园,滨州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和国家级卫生城市,打造滨州和谐美好的文化生态家园,其中黄河工程的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化建设,应该成为国家以河流为依托的生态景观带,最终以优美的田野、茂密的森林、清幽的河水、伟岸的石坝,共同组成一个天然整体的生态长廊,护卫着大河两岸生活安居的人们。

(二)同社会旅游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申报,将“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博物馆”确定为旅游点,向社会广泛展示黄河的历史文化成就和当今的建设成就,也是宣传黄河,提升黄河单位软实力,提高黄河水利建设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的重要渠道。

黄河的建设管理事业,最终体现为黄河文化的建设,最终是通过科技手段和综合治理,最后完全可以消除或者完全控制黄河水灾,实际现在正在逐步走向这样一个目标。一年一度的黄河调水调沙,大型水库的洪水控制,以及标准化堤防,加上两岸引水、分滞洪工程,使黄河的治理正在悄悄发生着转变。这个转变是黄河建设发展事业的必然趋势,也是黄河建设成就的最终体现。从整体上,正在走向以黄河防护工程为依托和主要载体的“黄河大文化”建设。目前的黄河示范工程,涵闸、堤防都在向着标准化、景观化、园林化的目标迈进,持续进行的黄河工程建设,最终呈现为一条生态景观的文化大河。

比如山东打渔张灌区引黄闸“双闸飞瀑”成为滨州新八景之一,以涵闸为依托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帐篷节”、“观光节”、“美食节”等等,都在民间自发地悄然兴起。张肖堂险工的“廉政文化清风园”,以及地方政府组织建设的各类沿黄河滩区打造的游园、采摘、健身、娱乐、亲水等大型综合的黄河观光项目,也正在悄然兴起。

(三)组织一个黄河早年所用器具的普查和调研活动。黄河单位相对建制较早,是建国前就有的机构,属于解放区设置的机构,黄河干部职工同解放区的人民政府一起,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共和国建国的第一缕曙光。人民治黄以来遗留下来的反映黄河治理过程的物品,进行登记造册,避免黄河文物的持续流失。有些是作为废品变卖处理掉了,如桌椅、板凳,运石头的胶轮车,以及曾为黄河运送石料的木帆船等。各类图书,早年编辑的《防汛抢险技术手册》等、挂图,图片,体现黄河精神元素和黄河人老照片,器具,各种照相、录像器材等。

黄河机构的持续发展,最终会由以黄河防洪任务为主体,转变为以黄河工程文化建设为主体。机构队伍的职能转变,或许近期还不会太明显,但在不久的将来,就出现这样的变化和职能特征。那时候就需要有历史记载以及实物,以展示黄河历史文化的进展过程,需要有一个历史的浓缩景观,要人们去瞻仰或者拜谒,就是需要有一个“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博物馆”。而当前许多见证历史的物品,正在消解和流失,如果我们现在注意到这个问题,组织黄河文物调研活动,有意识地保留目前的“防汛仓库”等实物,历史将会证明我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三、“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地域概念和历时跨度

(一)地域概念。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东营市、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黄三角历史文化搜集挖掘的主要区域。

(二)历时跨度。周秦时期黄河不走滨州。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是黄河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徙,大致经滑县、濮阳、高唐、德州、沧州入渤海。自汉至唐,黄河在滨州行水共1088年。汉永光五年,黄河决口冲出的屯氏别河南、北二渎,至王莽始建国三年,在滨州行水50年,王莽始建国三年,至唐景福二年,在滨州行水883年,唐景福二年至宋庆历八年,在滨州行水155年。宋金时期,黄河在滨州行水88年。金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黄河第四次大徙,南夺淮泗入海,这个661年,滨州基本脱离了黄河的影响。

实际这个时期,是滨州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是沿海制盐业、渔牧业、工商业,经济充分发展繁荣起来。这个时期在三角洲辽阔的平原上出现了一个新县——利津。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经滨州境入海,至今160年。故:从有文字记载到今年,黄河共在滨州行河1328年,(退出1938——1947年扒开花园口9年),这就是我们建立“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博物馆”的时间跨度,凡是在这个期间,与黄河发生联系,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因素,应该都在收藏之列。

总的说,“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博物馆”的筹备和建立,具备了多种可能,即使近期不建,不远的将来也会建,因为黄河沿岸人民创造的各种治水文化,治水方略的实践活动,以及防凌防汛,工程建设,工程典籍、器具等,都记载了水文化的历史演进和过程。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