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倒灌区安全建设与经济发展探讨
1封丘倒灌区概况
封丘倒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左岸封丘县境内,上距花园口约110 km,倒灌区口门位置为封丘贯孟堤末端姜堂以下至长垣临黄堤8.1 km的缺口,区内的天然、文岩二条干渠纵贯全境,在口门处汇成一处东去,于濮阳三合村控导工程下首注入黄河。
封丘倒灌区作为黄河下游的自然滞洪区,当黄河发生大洪水时自然滞洪,起到了减轻下游河道压力的作用。倒灌区的范围西至红旗总干渠,东至贯孟堤,南依黄河大堤,北靠太行堤。面积约407 km2,约占封丘县总面积的33%。
倒灌区由于长期以来受黄河水患的影响,区内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落后,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特别是随着黄河河床的抬高,倒灌机遇亦越来越大,滞洪量也将随之增加,黄河防洪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旦大水倒灌,区内的安全撤退道路、水利基础设施、群众避洪设施等,远远不能满足确保区内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倒灌区区域面积约407 km2,涉及封丘县10个乡、镇、213个村、24.23万人,涉及耕地2.07万hm2。固定资产总值43.49亿元,其中国家固定资产11.56亿元,集体固定资产0.35亿元,个人固定资产31.58亿元。
封丘县位于暖温带南部,就气候因素而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受极地高压冷气团和太平洋暖温气团交绥锋面季节性进退影响,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
封丘县的日照时数在河南属高值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310.4 h,日照率为52%。一般年平均气温为13.5 ~14.5 ℃,1月最低,6月最高,年际气温振幅不大于1 ℃,平均地面温度为16.5 ℃。平均无霜期214 d。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15.1 mm,年际变化很大。
2地貌类型
黄河封丘倒灌区处于黄河大冲扇形平原的北部,南面和东南紧临黄河。区内高程一般为65~72.5 m。总的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但是受历史上黄河历次改道、决口泛滥的影响,局部地势变化十分复杂,决口处堆积下来的沙土受风蚀等因素的影响,形成许多沙丘和风蚀洼地,地面起伏。其中形成一些半封闭或封闭的浅平洼地,历来是泛滥决口余水或涝水汇集之地。
倒灌区的地貌类型大约分为4种:
(1)泛滥地貌。主要分布在文岩渠南和黄河大堤以北(东王庄—马常岗一线以东)。为历史上堤防溃决,河水夹带大量泥沙急速冲出,散开后造成泥沙沉淀、淤积。近口门处沉积物较粗(粉沙或亚粉沙土),厚度较小;离口门较远处沉积物较细(亚黏土或黏土),厚度薄。形成种种泛滥地貌。
(2)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大沙河以南、清河集青龙湖两侧。它是由风力改造黄河决口大溜所经之处的沙质沉积物而形成的,包括沙土、波状沙地以及沙丘间洼地等类型。
(3)河床-泛滥地貌。只包括背河洼地的一个类型。主要分布在陈桥—曹岗、李庄—尹岗近堤一带。背河洼地是相对于黄河滩地来说较低洼的堤外地面,物质组成较粗,多为沙土或亚沙土,地下水位高,涝情严重。
(4)风沙-泛滥地貌。主要分布在东南黄陵一带。包括微倾斜状沙地、波状沙地、平沙地、散流微岗沙地等类型。沉积物较粗,普遍受风力作用改造,地面起伏不平。这些地貌主要是1933—1935年黄河从禅房、店集、双王一带几次决口形成的。
3历史倒灌情况
据调查,倒灌区曾发生多次大的倒灌:1933年8月10日凌晨黄河陕州洪峰流量为23 000 m3/s,倒灌区淹没土地1.73多万hm2,村庄154个、18 231户,死亡239人,倒塌房屋16 672间;1943年黄河花园口洪峰流量为12 400 m3/s,黄河水沿天然渠、文岩渠倒灌至南新兴村附近(太行堤桩号21 km处),太行堤堤脚水深1 m左右;1951年黄河花园口站洪峰流量为9 220 m3/s,黄河水沿天然渠、文岩渠倒灌至大罗庄(太行堤桩号19 km处),太行堤堤脚水深0.8 m;1958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为22 300 m3/s,洪水从贯孟堤末端姜堂以下倒灌,淹没面积48 km2,滞水量0.3亿m3;1976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为9 210 m3/s,黄河在姜堂以下白河村林场冲决生产堤多处,倒灌面积60 km2。1982、1985、1992、1993、1996年天然渠、文岩渠均受黄河水顶托倒灌,加上客水下泄,每年淹没面积均在100 km2左右。
4基础设施现状
(1)撤退道路。倒灌区内国家主干线(省道)总里程61.8 km。县、乡次主干线总里程70.8 km,村道总里程82.3 km。县、乡次主干线多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设计标准低,路面狭窄,路龄老化,长期超期服役,路面出现大范围的网裂、沉陷,部分路段损坏严重;现有的乡、村道路均以村为单位自筹修建,布局不合理,设计不科学,路面窄、油面薄,形不成路网框架。1999—2000年国家对倒灌区安全撤退道路给予了扶持,共建撤退道路39.2 km,但仅能解决一小部分村庄群众的撤退问题,一旦发生大的倒灌,区内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仍将受到严重威胁。
(2)水利基础设施。倒灌区内文岩干渠长19.6 km,天然干渠长16.8 km,根据河南省水利厅《天然文岩渠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天然渠下段18 km淤积严重,排涝能力比原设计降低50%。文岩渠下游长40 km,排涝能力比原设计降低75%。主要排涝支斗渠14条,长149.8 km。
干支渠上的桥、涵、闸、提排站等建筑物,主要修建于1963—1985年,工程设计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老化,损坏严重。加之天然渠、文岩渠受黄河水顶托倒灌,渠道淤积严重,涵闸排水困难,大部分提排站不能使用,现有的23座提排站设施仅有杏园、纸房两处完好。
倒灌区内现有机井3 183眼,已配套2 879眼,配套动力为1 266 kW。
(3)避水设施。截止目前,倒灌区内的避水设施仍是空白,避水村台、避水楼等尚无一处,若发生大水倒灌,区内群众避洪困难。
5安全建设设想
(1)安全撤退道路。以省、市干道为框架,以县、乡次主干线为依托,构筑安全、快捷、便利的安全撤退道路网络。经实地勘察,在现有省、市干道的基础上以九纵八横为主要框架,规划新修和改建撤退道路31条,计354 km,其中新修、改建县、乡次主干线17条,共计298.4 km,村道14条,共计46.6 km。
规划实施后,区内曹岗、李庄、黄陵、尹岗、潘店、留光、鲁岗等七乡、镇一旦大水倒灌可沿黄李路、封尹路、冯留路等干支线撤迁至县城以西;冯村全部、赵岗一部撤迁至红旗总干渠以西;赵岗一部沿新长线、106道向北撤迁至太行堤以北长垣境内。
(2)水利基础设施。以天然渠、文岩渠与黄河流量遭遇分析定量和倒灌区定量为基础,提排站按3 a最大一日暴雨一天半排完计算流量,流量模数M=0.12 m3/s•km2,排涝涵洞设计流量按10 a一遇最大一日暴雨一天半排完,流量模数M=0.54 m3/s•km2。
按上述工程标准,天然渠、文岩渠发生3 a一遇和10 a一遇最大一日暴雨与黄河花园口站8 000 m3/s洪峰相遇,倒灌区发生倒灌,区内形势将十分严峻。因此应尽快修复原有提排站和排涝涵闸,增加新建提排站,尽快排完积水,最大程度减小损失。
基于此设想,重建提排站46座,流动提排站110座,维修提排站19座;重建涵闸2座;新建桥梁34座,维修桥梁6座。
(3)避水楼(平顶房)。倒灌区总的地形趋势是西南向东北降低,东北部的赵岗、留光等5乡57个村,处于倒灌区相对深水区域。根据先急后缓,先深后浅,就地避洪与对口迁安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平顶房24.2万m2,按人均7 m2计,可安排就地避洪人口34 563人。
6倒灌区经济发展的设想
(1)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发展金银花产业。封丘金银花是全国金银花唯一的一个中国原产地保护产品。目前大田种植面积1.33万hm2,已经在规模、产量、质量、效益、技术等方面实现了五个全国之最。封丘农民具有种植金银花的历史传统,并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经验,金银花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倒灌区土地环境适宜金银花种植,但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投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制约着该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建议在资金、项目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产业发展。二是发展优质水稻。倒灌区有大面积背河洼地,极易发生涝灾,玉米等旱作物秋不保收,适宜水稻种植。建议上级给予项目扶持,对沿黄背河洼地区,集中力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完善供水渠系配套,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更新品种,提高品质,把沿黄乡镇建设成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三是发展优质小麦。倒灌区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宜优质小麦生产,是封丘小麦的主产区。由于倒灌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基础差,底子薄,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条件落后,旱涝不保收,制约着优质小麦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建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实现水、渠、林、路、电配套,推进标准化粮田建设。
(2)发展区域畜牧业。倒灌区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群众有丰富的畜牧养殖经验,养殖基础好。近年来,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带动了倒灌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有了一定规模。但缺乏资金投入,倒灌区养殖业散养量大,科技含量低,疾病防控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畜牧养殖业发展不稳定。各级在政策方面应给予大力扶持,使倒灌区畜牧养殖能享受到国家出台的黄河绿色养殖带建设和生猪养殖大县扶持等惠农政策,加大畜牧养殖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推进畜牧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3)倒灌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倒灌区属革命老区,基础差,底子薄,且封丘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力困难,无力解决倒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议上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把滩区、倒灌区安全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大资金和项目投入力度,以解决目前倒灌区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改善倒灌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