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事故应急医疗救援模式的现状和探讨
化学事故对人体的危害,无非是中毒、烧伤、外伤。而化学物往往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对人体的损伤多是复合性的。事故的原因有化学物的泄漏和暴燃,与火紧密相连。火既带来了人类文明又促进了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灾祸。人类与自然灾害斗争中出现了消防。随着消防事业的发展,灭火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既灭火消灾,又救援救人,扮演了人们安居乐业,工业发展的保护神作用。经过多年来参加化学事故医疗救援体会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模式供大家讨论。
急救(Fist-aid)是指对危机生命或病情紧急造成急性痛苦的伤病人,立即组织抢救的医疗、护理过程。该过程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两个部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是工程抢救和医学救援组成,后者实质上是急救中的院前急救。目前院前急救网络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将院前急救归属于消防系统,由政府的消防机构承担伤病员的现场紧急处理服务,海、陆、空事故救援,有毒、有害化学物泄漏,工伤意外、高楼坠落、交通意外事故等现场处理,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采用这一模式(特服联动型)消防、司警与医疗急救建立统一通讯网络。解放前,上海医疗救护也是由消防负责的。其特点是消防和急救工作有机结合,反应速度快,承担急救面广,各种各样的事故均可处理。消防队伍有着精良设备条件和通讯手段,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高,平时有着军事化训练和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召之即来、战时能胜”。有一部国外电影“火神”所展现的场面,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当重大爆炸和化学事故发生后,消防指挥车,工程抢险车,消防车,救护车一并到现场,开展与“火神”的搏斗及伤员的现场急救处理,近有日本把消防车和救护车合一的尝试。参加医疗救护的现场急救实践认为,这一类模式是最好的方式,这是一种发展趋势,也可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便于学习交流。我国消防人员也可经医疗急救的培训或专职急救士(中等卫生学校毕业)加入,在现场急救时可赢得宝贵的时间,将伤病员救出至安全地带,把伤员在现场进行分类和维持伤员的生命体征,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处理,然后转到有专业特长的医院进行有效的院内急救,由于有专业特长,抢救成功率提高,起到保证生命质量和生命保障的作用。
另一类是以急救中心为院前急救基础,事故发生后,电话120,由急救中心(站)提供急救车辆和抢救人员,这种模式特点是依托卫生行政机构,急救专业化程度高,由卫生行政机构调度,便于专业化抢救的实施,这是我国采用的模式,缺陷是受设备、通讯、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国家也不可能巨资及重复投资。1995年4月27日卫生部发布了《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方法》提出在灾害事故发生后到事故现场的当地最高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即为灾害事故医疗救援总指挥,负责现场医疗救援工作。目前现状是发生灾害后到达现场的是消防,医疗救援人员不能贴近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失去了第一抢救时间。
1991年7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办法》指出化学事故救援工作有市和区县人民防空(抗震)委员会领导,日常工作由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以下简称人防办和区县人防办负责。2002年4月1日上海试行《伤害灾害事故应急处理总体预案》由市减灭领导小组领导下协调,这样可把消防和医疗在行政上结合在一起,便于协调指挥。电话119后,根据灾情,视救援对象调整救援种类。民防办有专业的工程抢险队和化救医疗急救站,后者对化学中毒的救援有一定的经验和实力,但对复合伤仍需综合性医院解决。化学复合伤的病人,有时以中毒为主,如处理不及时要危及生命,有时以外伤为主(脑外伤、内脏破裂大出血等),但同时存在中毒,此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才能使病人转危为安。在信息网络时代开通了中国消防医疗救护网(及med.china-fire.com)及《化救通》如果联网,能达到资源共享,把处理化学事故能力上一个新台阶。以上二类模式比较显示,第一模式,优势有利,但总的协调需政府行为来实现,还需在时间中加以完善,提高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金年.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现状和展望。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5):259~261
2、 沈洪(整理).急诊发展是一个需要共同探索的课题(一)。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8):451~453
3、 冯丽洁、杜捷夫(整理).急诊发展是一个需要共同探索的课题(二)。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9):514~516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