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减缓黄河下游断流危害的对策和措施
一、引言
黄河下游黄、淮、海平原,以黄河为水源的灌溉面积有将近4000万亩(包括引黄补源面积),是全国最大的农业生产连片灌区和重要的粮棉基地。区域内以黄河为水源的大中城市,河南有新乡、郑州、开封、濮阳;山东有德州、菏泽、济宁、聊城、济南、淄博、惠民、滨州、东营、青岛等。这些城市对黄河水的依赖程度大多在60%以上。其中,位于河口地区的滨州和东营市,生产和生活用水全部依靠黄河;中原油田和胜利油田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也全部依靠黄河。预计,2000年前后黄河下游还将建成一些城市供水和灌溉工程。改革开放以来,黄河下游的社会经济一直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增长,这其中除了经济区位优势之外,还主要得益于有黄河水资源的保证。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是一块正待开发的宝地。我国已决定集中力量加快环渤海地区的综合开发,山东省已确定把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作为发展全省国民经济的一项战略重点,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区已确定为全国新建5大粮仓之首;国务院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已将渤海列为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开发实验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已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水域生态系统重要保护地点,也是海洋海岸生态系统重要保护地,山东垦利县的野大豆也是该计划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保护地。然而,黄河河口三角洲平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没有黄河水资源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就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就可能逆向变化。
黄河断流日趋加重和水资源径流日趋减少,使得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蒙受了严重损失,同时也给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蒙上了浓重阴影。为此,探讨黄河断流对策,减轻断流危害,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于1995年8月开始对黄河断流成因、危害和对策措施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将对策措施探讨结果分述如下,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二、加强节水宣传、开发节水技术、发展节水产业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解决断流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节水宣传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占我国国土面积47%的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只有全国的7%;而占国土面积53%的东南部,其水资源占全国的93%。华北地区属严重缺水地区,其人均占有量只有200~500m3,按国际标准,凡是人均水资源1000m3以下的均属缺水地区。黄河是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因而,黄河水资源日趋减少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的水利工程无偿投资和水资源的低收费或不收费使用,使得不论是工业、农业,以及普通居民均严重地缺乏“节水意识”。在黄河流域,一些大型灌区干、支、斗、农、毛(渠)不配套,灌溉设施长期失修,大水漫灌,有灌无排,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更为重要的是灌区生态环境退化,农业产量长期徘徊不前;工业用水定额高,废水大多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是造成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居民生活用水,在缺水的地区十分紧张,而有水的地区又浪费严重。为此,深入持久地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绝不是黄河断流情况下的权益之计,而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所必须的基本政策,应当常抓不解。
(二)、节水技术、节水产业与节水型社会
199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4256亿美元,仅为美国的十三分之一,而全社会用水量却与美国差不多,单位GNP用水量是日本的三十七倍,与英国、瑞典、瑞士相比差距更大,可见我国的节水潜力非常巨大。要使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加大力度研究节水技术、发展节水产业和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此,在我国农业发展节水灌溉,并结合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业工业化进程减少用水量;工业生产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器材,并加快发展节水产业,为各行各业和城镇生活节约用水生产出高质量的系列产品和设备,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世界先进国家的节水技术和设备,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十分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目前已基本具有了种类齐全的节水灌溉设备及系列产品,但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对城镇生活和其它行业的节水设备开发还不够重视。发展节水技术和开发节水设备及系列产品,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需,同时,其产业的形成,对解决社会劳动力就业问题也十分有利。
(三)、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干流的水资源消耗主要集中在两大片,即黄河宁蒙河套灌区和花园口以下引黄灌区。这两个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流灌溉条件和大面积待开发或代灌溉土地资源,也是我国最大的两个自流连片灌区。然而,天然良好的取水引水条件,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应有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大水漫灌,有灌无排,不但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而且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60年代的黄河下游灌区全面停灌和70年代的河套灌区土壤盐碱化面积大增,就是两个十分重要的例证。为此,我国的农田水利专家们曾多次提出对策建议,要求实施“井渠结合,渠灌井排”等有关措施,以便减少土地盐碱化和渠首沙化,减少沟、渠、坑塘占地,减少沉沙、清淤和居民迁安代价,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减少水资源浪费。然而,长期的骨干工程建设国家投资和低水费运行,使得人们宁可使用效益低下和生态环境负效应大的大水漫灌工程实施,也不愿意使用井渠结合的水资源统筹调度系统。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内容相当广泛,除上述问题之外,还有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用水;废水污染源源头控制和处理利用工程系统等。因而,要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其中,包括投资体制的改革和水资源收费、管理制度的改革等。
三、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在黄河上实施具有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四)、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调度水资源
水资源是流动的多功能、多用途实体资源,一条河流不可分割开发、治理,也不可单目标开发、治理。黄河源远流长,干流河道流经9个省(区),黄河的优势在干流。黄河水量集中在干流,黄河水能集中在干流,黄河流域矿藏资源和人文景观集中在干流沿岸。因而,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不能只图一时一地的经济利益,而应该从全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总体出发,统筹考虑各行各业、城镇生活、生态环境和景观旅游等方方面面对水资源、水环境的需求,力争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仍是黄河水资源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调度的一项重大任务。
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历来倍受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黄河水利委员会现有职工队伍高达几万人,遍布于黄河上中下游各个河段;黄河水量水质和黄河三门峡以下各个重要水库工程和引黄取水工程,均有黄河职工日夜把守;黄河上游龙、刘两库的水资源调度也有黄河机构参与管理;黄河水资源总量分配方案,也早已在1987年由国家计委批复。因而,实施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具有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效益也十分显著。
(五)、用经济手段建立水资源调控机制
在黄河流域的不同地区,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紧缺,供需矛盾尖锐;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过多过大的取用水量没有带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反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壤盐份增多、沙化严重,水质污染加重;一些被实践证明具有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工程措施和节水方案无法实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收费价格过低或根本就不收费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水长期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既背离了价值规律,也无法发挥应有价值和作用,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在国外,世界主要国家(或国际间)都有关于沿河城市(区域)利益共享和灾害共负的公约。在水资源较为紧缺的美国西部,一种销售河水的自由企业制度正在形成。用水权已变成产权。1992年底,当时的布什总统签署命令,使这种管理水的制度成为法律。这种法律制度可以打破一些上游地区对河水的垄断使用,保护下游地区依托河流水资源发展经济的权利,有利于保持整个流域的持续发展。为此,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运用经济手段建立新的水资源调控机制,对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加强立法和科研监测工作
加强水资源法规制度建设和科研监测工作,是实施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建立新的水资源调控机制的重要保障。
目前,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尚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可循。近年来黄河断流频繁和上中下游各地区的水害问题抬头,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污染防治纠纷加重,已充分说明尽快制定一部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黄河水资源法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实施高效科学地管理水资源,减少单位产品、产量耗水量,科研监测工作必须先行。为此,尽快加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科研监测工作,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解决黄河断流和减轻断流危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上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的黄河流域到处是森林、草原。如陕西省的关中平原,在古籍中就有“平林”、“中林”、“桃林”等有关森林的记载。山西省吕梁山,唐代曾辟为林区,其北的芦芽山原来是“林木参差,干霄蔽日”。晋北的雁门关与偏关之间“山势高险,林木茂密”。甘肃省《秦安县志·风俗卷》记载:汉时“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修习战备,以射猎为先”。但是到了唐宋时代,黄河流域的森林破坏日趋严重。紧接其后的便是水土流失加剧,洪水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中华民族政治、文化中心移向黄河之外。由此可见,加强上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对涵养黄河水源,减少黄河洪水泥沙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解决黄河洪水与断流并存的一项重要措施。
(八)、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底平,海潮侵袭严重。每次潮水入侵所及,农田尽废,人畜伤亡,房屋倒塌,地表植被尽枯,生境严峻。在全球海平面普遍上升和黄河来水来沙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三角洲的海潮侵袭和海岸蚀退也将加重。为此建设黄河三角洲沿海防潮大堤和护岸工程,对防治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水沙到达三角洲地区的总量在显著减少,这对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不利。然而,黄河水沙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在丰水大沙年份,即使是将来,仍将会有大量的泥沙堆积到河口地区而影响黄河行洪。为此,我国的一些专家提出了在河口地区利用大功率的吸泥泵船或自流引取黄河高含沙水流,进行挖沙、拉沙,保证黄河下游河道不冲不淤的建议。据估计,该项措施不仅对黄河防洪有利,同时,吸取到河道外的水沙资源经平原水库沉淀分离后,水资源可输送到十分缺水的胶东半岛供工业和城市生活使用,泥沙可用于垫高地面建设城市科技园区和居民生活住宅区等,解决该地区的土地潮湿和返盐等问题;或将水沙用于改良盐碱地、牧草地及建设河口地区防护林工程体系等;都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九)、下游沿岸灌区的农田林网体系
黄河以泥沙含量高而著称于世,引黄灌溉供水必引黄河泥沙。因此,黄河下游各大小灌区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土壤沙化问题,尤其是在渠首地区,群众有“有风不见家,屋里屋外都是沙”的深深感受。在黄河断流及黄河水量日趋减少的情况下,黄河灌区的地下水水位将呈总体下降趋势,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将呈减少趋势,与之相伴随的将是风沙日数增多,土壤沙化加重。为此,在黄河下游实施农田林网或农林间作工程,对降低春、夏季节农田风速、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五、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对解决黄河断流的作用和效益应当慎重看待。
(十)、黄河径流调节水库
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河川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大。黄河干流最大天然年径流与最小天然年径流比为3~4,主要支流为5~12。黄河汛期(7~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0%左右,11月至次年6月的径流量只占全年的40%左右。因而,修建径流调节水库,增加水资源有效供给,对解决黄河断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是,黄河入海水量自70年代以来一直呈大幅度递减趋势。50、60年代黄河有500亿m3左右的入海水量,70年代平均有310亿,80年代有280亿m3,到了90年代(按前6年计)仅剩170亿m3。剩余入海水量已经小于国家计委批复的入海水量210亿m3。
(十一)、修建平原水库,减缓黄河断流危害
黄河断流日趋严重,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为此,山东省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实施“村有10万方,乡有100万方,县有1000万方”的“十、百、千万”平原水库工程;河南省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利用已有黄河故道和沟、渠、河及坑塘、洼地储蓄水资源的对策和措施。然而,黄河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能够经济利用和合理开发的水资源所剩更少。星罗旗布的大小水库,在使用不当和配水管理不合理情况下,除会引起更为严重的黄河断流、造成有库无水和人、财、物资源浪费外,还会引起库区周围土地的盐碱化和泥沙处理存放区的土壤沙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甚至引起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水事纠纷等等。再次,目前仅有的100多亿m3的黄河入海水量,也是维持河口三角洲乃至渤海水域生态平衡的需要。因而,对修建平原水库,减轻断流危害的对策措施应持谨慎态度。
(十二)、东、中、西线南水北调工程
黄河流经的西北和华北地区,是我国的严重缺水地区。于是,早在5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就提出了从长江源头调水到黄河和从长江支流汉江调水穿过黄河到北京、天津的西线、中线南水北调战略设想,以后又提出了从长江下游调水穿过黄河到天津的方案。从理论上来讲,这三条线路都可以接济黄河水资源不足,或者直接顶替黄河供水,或者退水可补充到黄河供水区,从而起到缓解黄河断流的作用。然而,建设特大型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运行费用高昂,所调水量只能按照经济规律运行。因而,依靠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解决现已十分严重的黄河断流问题,既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也是我国的经济力量所难以承受的。需要慎重考虑它对减缓黄河断流的作用和效益。
作者单位: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