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黄友若(三)
赤子丹心映山河 高风亮节励后人——忆黄友若副部长
□杨啟声
友若副部长是我的顶头上司,也是我的忘年交挚友。在几十年的工作、交往中,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平易近人,坚持原则,又关心部下。作为我的老师,他为人师表,对党忠诚,无私无畏,诲人不倦,严于律己。忠厚仁义的黄友若副部长,在抗日战争中担负着情报工作的重任,是出生入死的无名英雄;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贵州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工作过。夙夜在公,殚精竭虑,任劳任怨,不计名利,秉持初心,两袖清风,是真正的孺子牛,他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一位革命前辈和老共产党员,他的高风亮节,值得我永远学习。
人生初见 终生结缘
20世纪70年代,友若同志从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现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调水利部任职,成为我的直接领导。听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老同学讲,黄主任是个好领导,职工们特别是科技人员都舍不得他调离。他们一致认为黄主任政策水平高,关心人,爱护人,团结人,正派忠厚。果然第一次当面谈话我就受教了。友若同志对我说:“我们要长期共事了,大家要坦诚相见,并肩作战。”我说:“您是领导,我是兵,兵随将转,天经地义,不敢并肩没大没小。”他笑了,说:“领导就是完成上级交代任务作榜样的带头人,兵是冲锋陷阵打胜仗实干的人,目标一致,岗位不同,不是并肩作战还是什么?!”多年以后,不论什么任务他都是率先垂范的好带头人,而我这个兵对照他的期望和要求却存在着差距。特别让我悲哀的是,兵欲再努力,而将已至天堂。痛哉!哀哉!
深入浅出 消除误解
友若部长更是指导我为人处事、完成任务的兄长。面对三峡工程的争议和一些不实之词,从事了几十年三峡工程前期工作的专家都十分无奈,加上在接待考察中,经常受到不了解情况的知名人士的质问和指责,提出一些道听途说的问题,大家希望跟这种人痛痛快快辩论一场。友若同志察觉到这种情绪,找我交代抓紧做好专家工作。他告诉我,要坚守我们是汇报工作来的,不是辩论来的。对大家的委屈和憋闷想交锋辩论他很理解,但要分清对三峡工程的利弊得失,不明原委的绝大多数人是关心国家建设的,他们当中不从事水利工作的有疑问都在情理之中,应当看作是我们自己没汇报介绍清楚,让人误解。质疑是正常的。这叫“让人非我弱,得理也饶人”。要放下专家姿态,不厌其烦、深入浅出地把专业问题汇报清楚,才能让关心国家三峡工程建设的人持支持态度。不要在意个别不得理也不饶人的人士。古稀之年的他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在考察中随时随地回答各界人士提出的问题,也教导了我们认真做好汇报介绍工作,有问必有答。科学的自信和诚恳的态度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心他人 传递温暖
友若同志保持着党的优良作风,联系群众,关心下属,逢年过节经常到各家访问。他看到那时寒酸的我家,竟主动提出把在贵州使用的双人大木床送我。我将木床做成一个单人床和小柜,使用至今。后来家具几经更新,但这两件物品始终伴随着我。见物思人,友若给予我的关怀与温暖历久弥新。
特别让我感动和难以忘怀的是,一次,友若从川贵出差回来,他对我讲:“你说过有一个会吹箫的好友,想送他好箫,这次我路过玉屏,给你带来玉屏箫,送人吧!”我的好友能收到闻名的玉屏箫喜不自胜,连连夸赞我有福气,遇上好领导,真幸福。
敢于实践 勇于创新
丹江口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曾长期困扰地方和中央有关单位。措施落实不下去,年年向财政部申请资金,为此,他提出三个方案,带我们去财政部申请资金。财政部很支持,同意了友若提出的丹江口电站每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发电量指标外,超发电量的收入拨作移民经费,用来解决移民遗留问题,从而在投资上保障了移民遗留问题的解决。他给我的教诲是,心里装着移民,脑袋就会想出办法。
耀邦同志任总书记时提出,水电部整风要以解决水库移民政策问题为突破口。为改进工作,1984年6、7月份,友若带着我们调查研究。他要我们分头深入到移民干部和移民户中了解情况,他指出,移民的难题和干部的困扰,只是展示出来的表面现象,要我们深入地寻求积极因素,探讨解决办法和对策,要对积极的做法格外注意。在调查的基础上,他召开专家座谈会,在烟台召开水库移民座谈会并提出了开发性移民的新理论,肯定了为移民“造血”是长治久安的好办法。在工作认识上,他说要改变移民是单纯行政工作的认识,移民是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移民和工程密不可分,两者要同步规划,同步设计。要有专业的移民设计单位,为移民立法,依法移民;为移民立规,依设计规范设计;为移民立位,移民是工程组成部分,保障移民不被忽视。为了帮助贫困移民开发资源,自力更生,发家致富,他不惜冒着极大风险,个人出面贷款借钱,承担还款责任,借给移民启动资金。讨论中我们表示担心,资金借出去容易收回难,无息支援不要变成无偿发钱。友若同志力排众议,要大家把精力用在项目可靠和收益有保证上。这两项可靠,农民就不会有不还款的诚信问题。他组织几个同志深入各户研究项目,签订合同,检查帮助,收到极好效果,为开发性移民试点积累了经验。
换位思考 造福移民
造成移民后遗症多、难解决的原因之一,是当时工程主管部门多重视工程,少考虑移民。友若同志要我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考虑移民问题。水库一般淹没的是山区和穷乡僻壤,搬迁的是朴实的农民,是为工程做出贡献的人;不是灾民、难民,更不是刁民,而是国家主人翁,是为工程腾出空间以便蓄水兴利才被搬迁走的移民。我们怎么能不为他们着想呢?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你作为三峡工程移民专家组副组长,一定要通过采取的措施使被动移民转化为主动移民,只有投资概算打足,对可能出现后遗症的地方拿出对策,才能不留尾巴。友若同志关心移民,爱护移民,为移民呕心沥血的精神,溢于言表。
迁出不是目的,搬迁好才是目标。友若同志是三峡工程移民专题论证的主持人之一,是对专家组和工作组联系最多、指导最多的主持人。广大移民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一是环境,二是投资。他要我务必把淹没实物指标研究得准确和可靠,这是投资计算的基础。要以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态度对待实物指标,在计算补偿投资上做到失有所补、补大于失,计算好各项投资。他特别强调,不能漏项,地方没想到的我们也要考虑进去,做到一次把概算做好,以后只是物价调整问题,不留后遗症,让移民迁得好,移民才愿意搬出去。移民概算做出后,两省表态接受,反而是一些搞水利水电移民的专家反应很强烈,认为三峡移民搬迁费用高了。我反映给友若,友若的看法是如果移民费用都得不偿失了,还搞什么项目!看来只讲搬得出不管搬得好,还任重道远啊!我记得巫山县委书记在向政协副主席程子华汇报时曾说过一句话——“我为三峡工程做贡献,三峡工程为我谋幸福”,程老很欣赏。这话有深意,如工程不能造福百姓,期望百姓支持是痴人说梦,不要只求搬得出,一定要想到让移民迁得好。移民安居乐业才是我们的任务和目标!
破解难题 周密部署
三峡工程淹没规模之大举世罕见,是国内外关心三峡工程的焦点之一。当地政府和百姓欢迎三峡工程的兴建,但提出了移民能否在当地安置和粮食能否自给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给移民论证出了难题,是必答的关键问题。为此友若派我下基层和专办工作组同志作出回答,第一步是请加拿大移民专家和彩红外航测解译专家,对库区航拍片找出符合规模条件的、无人开发的可利用土地;其次要我与当地干部群众一块地一块地地核实,了解可利用程度,而不是纸上谈兵。结果是淹没各县均有可利用土地安置移民,各县表示可以不出县安置移民。在全库区受淹的361个乡中,没有一个乡全淹,大部分可以不出乡安置。第二步是和各县研究安置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第三步是安排我们就地在宜昌汇总库区移民环境容量分析报告。报告完成后,在宜昌召开移民会讨论补充报告。由于每个县移民局都从头到尾参与调查统计,分析研究,探讨对策,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群众基础扎实,友若说初考通过。在领导小组召开的生态环境专题专家组和移民专题专家组联席会上,这个报告获得肯定和好评并通过。它为最终确定水位方案、决策工程规模投了关键一票,破解了一个难题。
心怀诗意 情系江河
友若同志有诗人的情怀。在“文革”期间被关押的岁月中,他写出“何故狂风折劲草,壮志未竟年未老,志在江山红烂漫,披星戴月只等闲”的诗句。在离开贵州时战友送他“电闪水鸣忆君勤,黔山风雨廿六春。为展祖国宏图志,万里长江更需人。”友若答曰:“念我何事献辛勤,愿看黔山万代春。更立石壁连广宇,江城月夜忆故人。”友若情系江河,在他眼中奔流的河水都是人民的财富,他看到满江金银渺然逝去,心有不甘,写下感慨:“滚滚长江东去水,诗人笔下西江翠,神女伫望今世殊,浪花淘尽英雄泪。”
友若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系水利部原三峡工程办公室主任)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5月11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