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土壤植被情况

更新时间:2014-06-29 16:46:47 来源: 作者: 浏览1910次 文字大小:

一、土壤
  本县土壤共151.76万亩。其中有水稻土类69.00万亩;其它土类82.76万亩。
  土壤类型 据1981~1985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本县土壤有铁铝质土、淋溶土、初育土、半水成土、人为土等5个土纲,续分8个土类、14个亚类,51个土属计88个土种。
  各类不同的土壤,在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及其剖面形态、特征和土壤属性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
  水稻土类 本县水稻土面积689979.4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45.47%,为全县总耕地面积的92.4%。遍及全县27个乡(镇),是本县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土类。
  水稻土是经人为长期水耕熟化发育而成的。水稻土自地表往下发育层次主要有耕作层、犁底层、淀积层和潜育层等。据对耕层农化样分析,有机质平均为2.30%,全氮为0.141%,全磷为0.029%,全钾为1.22%,速磷5.3ppm,速钾48.0ppm,阴离子代换平均为10.5me每coog土,变幅为5.66~19.95me每coog土,土壤质地以重壤为主,占65.73%。由于水稻土分布的地形部位不同。灌排条件和地下水位都有很大的差异,对水稻土的各个层段发育亦有很大的影响。境内水稻土就是根据不同起源土壤的水分条件和发育阶段,又划分出潴育型、潜育型和侧漂型水稻土等3个亚类。
  潴育型水稻土,县境内有656006.4亩,占水稻土面积95.08%,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潴育型水稻土的地下水位在0.7~1米左右,排灌条件较好,一般为旱涝保收良田。本土耕层锈纹锈斑明显,水分常处于饱和状态,使土包多灰暗。犁底层发育明显,大块或棱块状结构,厚而紧实,通透性差,有少量氧化铁锰斑块及灰蓝色斑块淀积,犁底层以下土色比上层浅,多呈灰黄色,棱柱状或棱块状结构。由此层向下土色变浅,呈浅灰色,胶膜薄而透明,棱块状结构易散碎。该亚类包括12个土属计28个土种。
  潜育型水稻土,县境内有25993.9亩,占水稻土面积3.27%。主要于县内西部、西南部及北部的地势低洼处。由于地下水位高,潜育层出现在70厘米以上,厚度大于1米,一般无结构,受上层滞水影响,有不同程度的亚铁反应。土层排水不畅,长期受地下水浸渍,处于还原状态为主,土色呈青灰色,土温低,通透性差,排水不良,易受涝,还原性物质多,有碍水稻生长。该亚类包括6个土属,计10个土种。
  侧漂型水稻土,县境内有7979.1亩,分布于由第四纪红土和下蜀黄土发育的低丘、岗地的土旁冲处。该土分布地势较高,地表水与地下水长期互串漫灌,致使该土被水漂洗流失大量粘粒,发生白土化现象,粉砂含量超过55%。且耕层浅,一般在11~15厘米,板结淀浆明显,适耕期短,土性暖,养份分解快。施肥见效快,易发小苗,但无后劲,水稻生长后期常因脱肥而早衰。该亚类包括2个土属计2个土种。
  红壤土类 本县红壤土面积544129.7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35.86%,广泛分布于县内南部、西部和中部16个乡的低山、丘陵和岗地。红壤的盐基饱和度一般在40%左右,酸性反应,表层含有机质2.04%,全氮0.099%,全磷0.028%,全钾1.25%,速磷1.8ppm,速钾65.6ppm。
  本县红壤土类具有向黄棕壤过渡性质,按其成土条件和发育阶段,可划分出黄红壤和红壤性土2个亚类。
  黄红壤县境内有510533.2亩,分布于低山丘陵的中下部居多,土层厚度不一,一般多在60厘米左右,坡脚则厚达1米以上。剖面较完整,自上而下分别为耕作层、淀积层、母岩。该亚类土壤开发潜力大。包括12个土属计19个土种。
  红壤性土县境内有33596.5亩,分布于低山丘陵 之顶部居多。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土壤侵蚀严重,一般土层薄,厚度小于30厘米,剖面发育不完整,可耕层之下直接为母岩,土体砾石含量大于30%,并具母岩特征,荒山见多。该亚类包括2个土属计2个土种。
  黄棕壤土类 本县黄棕壤土面积10969.8亩,分布在县境中部丘陵岗地,占全县土壤总面积0.72%,呈点片镶嵌于黄红壤中。其母质为下蜀黄土,土体有明显的粘化过程,表土层因地表水漂洗而呈灰黄色,块状结构,呈微酸中性反应。黄棕壤淋溶作用明显,其下一般形成粘盘层。表层土含有机质1.41%,全氮0.074%,全磷0.032%,全钾1.47%,速效磷3.7ppm,速效钾54.2ppm。本土类仅有粘盘黄棕壤1个亚类。
  粘盘黄棕壤,表层以下由于粘粒淋溶淀积而使下层质地粘重,属重壤,表层坚硬、紧实、滞水性强,常形成坚实的粘盘层,极其粘重难垦,群众习称“黄土岗子”,至今仍有不少为荒地。该亚类包括2个土属计4个土种。  潮土本县潮土面积29349.5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1.96%,主要分布于境内东部青弋江沿岸的奚滩、东河、蒲桥等地。
  潮土是半水成土,成土母质为青弋江近代沉积物,经旱耕熟化而成。地下水参与成土过程,土体下部土层有明显锈斑和细小铁锰结核。离主河道远处,质地为中壤—重壤,质地均一,毛管作用强烈,潮化过程特征显著。沿河地带质地偏轻,轻壤居多,毛管作用弱,潮化特征不明显。其耕层有机质含量1.12%,全氮0.075%,全磷0.066%,全钾2.07%,速效磷21.0ppm,速效钾67.3ppm。本土类仅有灰潮土1个亚类,包括2个土属计5个土种。
  紫色土 全县紫色土面积33622.3亩,占土壤总面积2.22%。主要分布于县境内西南部丘陵的中下部。母岩属石灰岩中紫色页岩、粉砂岩、页岩、砂岩的夹层经地质构造变动出露地表而发育为紫色土,多呈小片状、条带状分布,常与石灰(岩)土交错在一起。因母岩岩性松脆,物理风化作用占主导地位,成土物不断受到侵蚀冲刷,使土壤长期处于幼年发育阶段,土壤厚度浅薄,一般在30厘米左右,仍保持母岩的特性,含有大量的砂砾,土色全剖面均一,呈紫红、紫色或暗紫棕色,表土以下即为母质层或基岩层,少数剖面可有较微弱的结构发育,形成块状结构。表土含有机质1.48%,全氮0.098%,全磷0.031%,全钾1.42%,速效磷2.1ppm,速效钾20.5ppm。根据其风化程度,土体PH值大小和有无石灰反应,紫色土共划分出石灰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酸性紫色土3个亚类。
  石灰性紫色土面积3853.2亩,石灰反应明显,PH值大于7.0,土层侵蚀严重,厚度小于20厘米,质地中壤偏重,包括2个土属计2个土种。
  中性紫色土面积27366.3亩,土体无石灰反应,但母岩有石灰反应。表土质地重粘,碎块状结构,松散,厚度在20~30厘米,PH值6.5~7.5。包括3个土属计3个土种。
  酸性紫色土面积2402.8亩,比较集中分布在麻桥乡低丘坡面上,土体和母岩均无石灰反应,PH值小于6.5。表土质地重粘,粒状结构,疏松,厚度多在30厘米左右,植物根系多,包括2个土属计3个土种。
  石灰土 本县石灰土面积103702.1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6.83%。主要分布于县境内西南低山区。
  石灰土是由石灰岩类风化物形成的一种成岩土,其成土过程主要是碳酸盐淋溶、残留和淀积过程。由于母质的碳酸钙含量高,且受石灰岩地区富含重碳酸钙的补充,仍有一定数量的碳酸钙残留在土体中,非常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如果土体直接发育于石灰岩的残积物之上,土层较薄,淀积层发育差;如果土体发育于石灰岩坡积物之上,土层则较深厚,一般在1米上下,有较好的淋溶淀积层,表土含有机质3.38%,全氮0.196%,全磷0.07%,全钾1.94%,速效磷2.3ppm,速效钾163.4ppm。本县石灰土类仅有棕色石灰土1个亚类,包括2个土属计4个土种。
  棕色石灰土的表土有机质含量较高,粒状结构,无石灰反应,PH值在0.7左右,土性暖,质地重粘、松散,植物根系多,养份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减少,至今仍是本县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
  石质土 本县石质土面积1519.6亩,仅占全县土壤总面积0.1%。分布于县境内南部基岩裸露的石质山地、无物质淋溶淀积现象,一般表土厚度不超过10厘米,属土壤初期的发育阶段。表土含有机质1.65%,全氮0.062%,全磷0.063%,全钾0.99%,速效磷7.0ppm,速效钾71.0ppm,全剖面呈酸性反应,缺乏富铝风化层。本土类仅有铁铝石质土1个亚类,包括1个土属计1个土种。
  粗骨土 本县粗骨土面积104291.8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6.87%,主要分布于县境南部,西南部的石质山地,土层薄,含砂砾,偏粘,其下为风化岩层。表土含有机质2.72%,全氮0.160%,全磷0.042%,全钾1.28%,速效磷2.2ppm,速效钾100.5ppm。本县粗骨土包括铁铝质粗骨土和钙质粗骨土2个亚类。
  铁铝质粗骨土亚类面积92152.0亩,占据本县粗骨土绝大部分面积。由山地表层的黄红壤遭严重侵蚀后,风化碎屑岩裸露而形成。包括4个土属计4个土种。
  钙质粗骨土亚类为石灰性风化碎屑岩层裸露之上所覆盖薄层之土体,包括1个土属,计1个土种。  土壤分布 本县的土壤分布,受其母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植被以及人为活动等条件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东北部平原地区的土壤分布:资福河以北水网圩区,以潴育型水稻土为主,在局部洼地,则分布有潜育型水稻土,资福河以南为青弋江冲积平原,亦以潴育型水稻土为主,青弋江沿岸分布有潮土,多呈条带状或片状分布。土壤粘粒含量在整个平原地区,由于青弋江和漳河流水的分选作用,中部较之东部和西部都要高。
  中部丘陵岗地的土壤分布:主要土壤类型有黄红壤、黄棕壤、水稻土和局部的潮土。一般从低到高依次分布水稻土、黄红壤、黄棕壤和铁铝质粗骨土。水稻土主要集中分布在岗丘之间的冲、畈、土旁等地。在青弋江、漳河的各支流的河漫滩发育有潮土,但面积较小。
  西南低山丘陵的土壤分布:地形标高在150~500米之间,土壤类型从低到高依次分布水稻土、黄红壤、黄棕壤、棕色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等。
  
    二、植被
  本县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即铜(陵)宣(城)广(德)低山丘陵植被片,具有明显的过渡特点。由于人为活动影响,原始植被已无存,现多为次生灌木林和人工林。1990年,全县林地面积45.6万亩,四旁植树7.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2.8%,山区偏高,平原圩区偏低。植被呈过渡带水平分布,无垂直分布带。
  低山区(海拔高度350~500米),分布与泾县、青阳、铜陵、繁昌等县毗邻的山区,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林混交林带,植被主要有杉、马尾松、檫、苦槠、甜槠、枫香、油桐、红楠、豹皮樟、青冈紫楠、细叶青冈、麻栎、白栎、檀木、香椿、白杨、榆树、茶树及竹类等木本植物混生状态。该地区林木面积约占全县林木总面积的50%。灌木草本植物有:山槐、山楂、馒头果、杜鹃、山药、蔷薇、六月雪、茅栗、猫耳刺、野苦草、菝葜等及菊科、禾科、蕨科、豆科、藤科等草本植物。
  中部丘陵区(海拔150~350米)植被,以针叶林为主,间杂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自然植被破坏较重,主要是人工栽培的用材林和经济林。植被主要有马尾松、杉、桑、檫、栎、泡桐、苦槠、枫香、臭椿、刺槐等。灌木丛有茶、杜鹃、茅栗、山楂、胡枝子、羊踯躅、华白檀及蔷薇、金茅、白茅、葛藤、夏枯草、狗尾草、蟋蟀草、爬地虎、猫耳刺及蕨科等草本植物。
  东北部平原圩区(海拔50米以下)植被,主要是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紫云英等。人工栽培的防护林,分布于沿青弋江、漳河堤岸和奎湖周围。树种有柳、杨、楝、刺槐、水杉、泡桐等。湖泊洼地有芦苇、蒿草;河沟湖汊生长有水浮莲、空心莲、水花生、芡实、菱、藕、浮萍等。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