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中下游主要湖泊变迁

更新时间:2014-06-29 16:45:44 来源: 作者: 浏览1762次 文字大小:
中下游主要湖泊变迁

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其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湖泊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这些湖泊大多是与新构造断陷与河床演变有关的构造湖或河成湖。

泥沙大量淤积、洲滩迅速发育。围湖造田不断发展是本区湖泊发生迅速演变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仅长江中下游湘、鄂、赣、皖、苏5省,因围垦而消亡的湖泊面积就多达12000km2,其结果是导致湖泊对江河的调蓄作用日益减少,湖泊生态系统及资源组成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点击浏览下一页【洞庭湖】燕山运动的断裂作用在今湖区产生了地堑式的拗陷,形成了洞庭湖盆的原始雏型。随着湖盆多次下沉,古云梦泽逐渐解体,荆江洪水南移,湖盆积水逐渐增加,湖泊面积扩大,发展成为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1825年,湖面达6000km2

19世纪以后,由于夺沙改道,大量分泄江洪,泥沙入湖量增多,形成高洲,围成垸田。据1956~1977年实测资料,平均每年进入洞庭湖泥沙为1.32×108m3,其中长江三口来沙占82.6%,每年从城陵矶输出沙量只占入湖总量的26.5%,四分之三的泥沙沉积在洞庭湖内,平均每年淤高3.2cm,大水之年可达4.6cm。1977年湖面为2740km2,1984年为2691km2,1995年实测湖泊面积仅为2625km2。河流挟沙入湖是洞庭湖淤积的重要原因。

人类的围湖垦殖是洞庭湖淤浅变小的另一重要原因。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豪绅在洞庭湖区竞相围湖筑堤,湖泊面积迅速缩小。到50年代初期,大面积围湖造田,加速了天然湖面的萎缩进程,1978年从卫星实拍照片测算,枯水期湖水面仅1070km2

在湖面迅速缩小的同时,洞庭湖水深也在迅速变浅,湖泊容积锐减。1983年洞庭湖容积为174×108m3,只有1949年的45%,1995年实测湖泊容积为167×108m3(城陵矾水位33.0m),湖泊调蓄能力大为降低,洪涝灾害日趋严重。现今的洞庭湖已演变为以陆洲为主体的平原——湖泊景观了。

点击浏览下一页【四湖地区】位于荆江北岸,是江汉湖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河间洼地原为内陆湖,因自然淤浅及围湖造田,致使湖泊日渐被分割、肢解,遂形成今日“星罗棋布”的面貌。20世纪20年代,湖泊总面积为1949.2km2。历史上几次特大洪水年,荆江大堤决口,洪水泛滥四湖地区,致使众多洼地积水,湖面扩展,四五十年代湖泊面积增加至2033km2。50年代以来,淤积和围垦使湖群急剧缩小乃至消失,湖泊总面积已减至844km2。盲目围垦,减少了湖泊蓄水面积,导致大片垦区常年积水,地下水位抬高,影响农业生产。

点击浏览下一页【鄱阳湖】在历史时期的消长和每年季节性水位变化都比较大,汛期碧波万顷,枯水时水束如带,滩地出露,是典型的吞吐型湖泊。

距今1500年前,由于长江主泓道南移至湖口一带,长江江水阻碍了鄱阳湖北去的泄水,淹没了众多古代城邑,使鄱阳湖面积迅速扩大,唐初湖面扩至约6000km2

唐末至明初,赣江等五河三角洲迅速伸展,由于开辟农田,建筑农舍,使鄱阳湖水域大为缩小。明代中叶长江张家洲的出露和东南移,再次束窄湖口入江断面,加上梅家洲继续发展,明清以来鄱阳湖又一次扩张。赣江、修水的三角洲前缘地带已屯垦的农田、村宅均被水淹。

20世纪70年代前,在湖的偏南部,即五大河下游的出口冲积平原处,由于大面积围垦、水土流失加剧和三角洲加速充填湖盆,鄱阳湖水位呈上升趋势。

点击浏览下一页【巢湖】是在构造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典型断陷湖。一万多年前,奠定了巢湖的基本形态。初期湖泊面积达2000多km2,但宋代以前的200多年间,湖泊面积就缩小了五分之一。据史料记载,在明末清初,三河镇是濒临湖滨的重镇,经过300多年的变迁,如今三河镇已距湖边约10km,杭埠河入湖河道也北移入丰乐河,汇合后流入巢湖。

点击浏览下一页【太湖】成湖不超过2000~2500年历史。春秋战国以前,太湖地区原是陆地的冲积平原,后因气候变化引起洪涝灾害,地面被洪水淹没,加之泥沙淤塞,人类围垦,引起河道渲泄不畅,涝水内积,许多洼地积水成湖,太湖就是在原有河道基础上因洪泛而扩展成湖的。近代太湖的变迁以东太湖地区最为突出。唐代湖水可达吴江塘岸。

洞庭东山和西山原为湖中两大岛屿,后因东山与木读间泥沙淤积,滩地扩展,至清代中期,岛与沙洲相接,使东太湖成为太湖的一大湖湾。近一二百年来,因东太湖东岸和西北岸淤积加甚,加之围垦湖滩地,东太湖实际上已成为一个狭长见阻水严重的浅涸湖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太湖及其周围湖群,因围湖种植和围湖养殖,湖泊面积减少13.6%,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湖荡有165个,合计面积161km2。其中以太湖、隔湖最为突出,太湖西北的马迹山岛因围湖造田已与陆地相连。隔湖的北、东、南面因加速围湖,使原有湖面大为缩小。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