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水文
【历史上的水文观测】长江流域水文观测工作开始很早,据史载,远在战国秦昭王(公元前约250年)时,在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取水口处就刻凿有石人“冰则”,用以观测水位。唐代广德二年(76年),在涪陵长江江心石梁上刻了石鱼,以石鱼至水面的距离来衡量江水枯落的程度。宋代宣和二年(1120年)在长江下游江苏太湖设有“吴江水则碑”,刻划洪水痕迹。
长江流域正式有连续记录的水位站是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起,在长江干流及少数支流重要商埠设立的海关水尺站,上自重庆,下自上海,其中以汉口站为最早。降雨正式观测最早为明洪武18年(138年)南京鸡鸣寺观象台。
民国六年(1917年),建立长江流域最早的水文站——南通水文站。1922年5月成立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设立上海总测量处九江、汉口流量测量队,在长江干流汉口、九江、大通及鄱阳湖湖口施测水位、流量、含沙量,在枝江、城陵肌巡回施测流量,是正式从事长江水文、水道测量及建立水文站、队管理机构的开端。随后在太湖流域和云、贵、川等省相继建立若干水文、水位和雨量站,到1928年,有水文站63处,水位站73处,雨量站49处。
抗日战争爆发后,部分测站被迫停测。1945年抗战胜利,停测的站点部分调整和恢复。1948年底,长江上游大部分测站停测,仅少数站继续观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长江流域包括各省领导的测站在内,仅有流量站104处,水位站219处,雨量站34处。
【水文站网布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恢复、发展了一批水文测站。到1955年,全流域共有各类测站1614处。1956年3月,开始进行首次全流域水文基本站网规划工作。1958年全流域共有水文站703处,水位站485处,雨量站1832处,实验站27处。60年代初,长江流域水文站网建设与管理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全1965年底,全流域已设站网基本得以巩固。1966年至1976年期间,长江流域水文站网建设出现停滞不前状态。及后,流域内水文站网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到1978年底,长江流域水文站有847处,水位站有570处,雨量站有4506处。1983年,各地水文主管部门编制了10年、20年新的站网发展规划。到1990年,除流域西部偏远地区站网建设尚在继续进行外,一个分布比较合理、项目比较齐全的站网体系基本形成,部分测区还建立了自动化测报系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长江流域站网建设正朝着“站网优化、分级管理、技术先进、精兵高效、站队结合、全面服务”的方向前进。上游地区流域面积占全流域总面积的27%,但水文站、雨量站网密度都是全流域最低的;中游地区包括汉江、洞庭湖两个流域,测站分布及流量、雨量站配套比较合理;下游地区包括鄱阳湖、太湖两个流域,该地区是全流域站网密度最高的,测站布局比较合理。中下游地区是长江防汛的重点,两地区较高密度的水文站网及流量、雨量站配套较合理,为防汛测报、监视洪水演进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水文站网分 区流域面积(km2)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蒸发站金沙江490546831741539岷沱江 166084751826727嘉陵江159638883046834乌江88354541026431上游干流区间100879452023816汉江1688511155476543中游干流区间84756765137614 洞庭湖2624131545578462鄱阳湖1614089795118934下游干流区间88346739142423太湖区372257213227524全流域18085009325735465347【水文分区】按照水文地理特性,并考虑支流(或河段)的完整性和传统习惯,长江流域水文分区为3个一级亚区,11个二级区。
水文分区一级亚区长江上游区长江中游区长江下游区二级区金沙江区、岷沱江区、嘉陵江区、乌江区、上游干流区间汉江区、中游干流区间、洞庭湖区鄱阳湖区、下游干流区、太湖区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