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地貌
1 主要内力地貌类型
【近水平岩层的构造地貌】系地层倾角近似水平(80以下)沉积岩层所组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相对稳定的地台区域,如四川盆地中部由近水平的侏罗——白垩系(紫红色泥岩砂岩)组成的桌状丘陵与台地、湘赣南部众多地堑谷地中由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红色岩系组成的丹霞地貌。这类地貌还可根据地层倾角再分为(a)近水平岩层的、(b)微斜岩层(4-80)的(c)两者复合的3类。
【招皱构造上的地貌】系在地台褶皱盖层或各种褶皱带基础上形成并后期较少受断裂活动影响的结构地貌,包括(d)单斜构造岩层(地层单一倾向,并在80以上的平缓、较平缓褶皱之一翼)、(e)背斜构造的和(f)向斜构造等条带状或线形构造山地。它们除出现在川西青南高原外,主要组成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中低山地,如川东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黄草山与七曙山等即是。由于褶皱地层主要为厚层深海碳酸盐岩层组成,因此,在温湿气候条件下,发育成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此外,还有穹隆或短轴褶皱构成的地貌,它们主要由花岗岩体侵入并经不同程度剥蚀而成,其中(g-1)指尚有沉积盖层保护的穹隆,(g-2)指结晶岩已出露的穹隆,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边缘和湘南山区之中。
【断褶构造上的地貌】系褶皱构造形成后经历较明显断块活动形成的和褶皱与断块同时控制地形的结构地貌。它们一般分布在地台边缘和褶皱带等相对活动的地区。如青藏高原上的松潘——甘孜断褶山地和秦岭断褶带的中山与中高山,以及鄂西、湘北与赣北等山地。其中除背斜(h-1)、复背斜(h-2)和向斜(i-1)、复向斜(i-2)基础上形成的条带状构造山地外,还有(j)复杂或性质不明的和(K)弧(环)形的断褶山地。
【断块构造上的地貌】系地台和褶皱带活动区由花岗岩与变质岩等较均一且相对刚性岩块所组成、并受新构造断块隆起的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的边缘、大巴山、桐柏——大别山,以及湘赣南部的山地。它们可以再分为(L)地堑抬升的岭谷、(m)地垒式、(n)掀斜式、(o)块状(拱形)、(p)逆冲与推复、(q)板条式和(r)扭裂式等7类断块山地。
【熔岩与火山地貌】系较少受其他构造控制的熔岩与火山沉积岩组成的丘陵。它们零星地分布在江淮丘陵区中、溧阳、溧水,以及大别山北缘等晚侏罗系火山沉积岩组成的丘陵地区。
2 主要外力堆积地貌类型
图中除少数外力溶蚀——侵蚀的喀斯特地貌用符号表示外,主要表现河流、湖泊与海洋及其过渡类型所沉积的地貌。虽然它们都属堆积平原,但据相对地势还可在同一堆积地形中再分低洼地、平坦平原、波状与高亢平原、微斜平原;在某些丘陵前沿地带,还有堆积侵蚀而成的次生黄土(下蜀黄土)岗台地。这些堆积平原与岗台地自西至东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洞庭湖盆地、鄱阳湖盆地,以及长江中下游河谷、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等地区。此外,在流域最西部的青藏高原山间宽谷盆地中,还有与冰川冰缘作用有关的堆积地形,部分洪积与冲积、洪积与湖积的混合堆积地形。
3 地貌区划
系在上述地貌分类的基础上,按特定区域有关的内力和(或)外力地貌组合而形成的地貌分区。地貌区域是区域综合利用与开发的基本单位。据类型的区域组合特征,长江流域可划分为3大区域及其15个亚区。
【上游深切割高原区】系四周龙门山、茶坪山至小相岭一线以西,唐古拉山——横断山,以及东昆仑山巴颜喀拉山——秦岭所包围的青藏高原的流域所在地区。区内普遍受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主要由断块高原和断褶高山所构成。多数地面海拔在4000-5000m以上。山地多数超过5000m,最高山地(贡嘎山)海拔达7556m。区内据大地貌特征,再分(I-1)西部寒冻高原;(I-2)南部高原深谷;(I-3)北部高山岭谷。
【中上游中切割山地区】系上述高原区以东和南阳——洞庭湖盆地以西和湘赣南部的中切割山地。区内除成都平原与汉中盆地等平原和川中。攀枝花——楚雄等红色盆地的桌状山丘及台地外,多数为褶皱和断褶构造基础上经剥蚀、侵蚀、溶蚀等作用形成的中山及中高山区域。区内具有较丰富的山地资源,但也是流域水土流失与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主要地区。据构造地貌特征,又分(Ⅱ-1〕川中红层切割台地。(Ⅱ-2)盆地西南断块山原、(Ⅱ-3)盆地东北断褶山地、(Ⅱ-4)盆地东南断褶山地和(Ⅱ-5)湘赣南部断块山地。
【中下游低山丘陵与平原区】包括(Ⅲ-1)南阳盆地、(Ⅲ-3)洞庭湖盆地、(Ⅲ-5)鄱阳湖盆地、(Ⅲ-7)长江中下游河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太湖平原及其周围的低山丘陵区。其低山丘陵包括(Ⅲ-2)桐柏——大别断块山地、(Ⅲ-4)幕阜——九岭断褶山地和(Ⅲ-6)下游江南断褶山地。本区是工农业的主要基地,也是人口最密集并受人为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地貌区域。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