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农业经济
土地利用
长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现状和特点反映了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
【耕地】可分为水田和旱地。旱地又因灌溉条件不同可分为水浇地和雨养农作旱地。长江流域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平原地区垦殖指数较高,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0%以上。耕地绝大部分为水田,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长江下游沿江平原,以及各大小河流沿岸和河谷盆地。这些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粮食产量水平居全国前列,一般粮食耕地单产400~500kg,部分县市高达600~700kg,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生产基地。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旱地附近水利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南襄盆地有大片分布。旱地大多分布在长江沿岸的沙洲地、江心洲、丘陵地岗顶和边坡、山麓缓坡及沿河平原。山地丘陵地区水田、旱地兼有,集约化程度和产量水平均不高,特别是西南云贵高原,地势复杂,农业生产落后,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农作物单产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般在200kg以下,耕地利用潜力较大。
【园地】范围广泛,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果园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长江中游丘陵地区,著名的有四川广柑、湖南无核蜜桔、江西南丰蜜桔等。茶园多分布在南方丘陵地区,湖南、四川、安徽是我国主要的产茶区。桑园多分布在长江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其生态条件优越,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最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
【林地】约占流域总面积40%以上,西南山地和东南丘陵高于50%;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江源地区不到5%。林地中以用材林面积最大。
西藏高原东南部的滇西和川西地区一带山地,是我国两个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基地,其中又以各大河流及支流的谷坡地带最为集中。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和汉江上中游两侧的山地丘陵。中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在江南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和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云贵高原等地。西南地区大河中上游的高山峡谷地区主要为高山针叶林。
湖南、江西是经济林的主要分布区,面积均达100×104hm2以上。经济林中以油茶为主,是我国油茶的主要分布区,其他有油桐、乌柏、核桃、板栗、漆树等多种木本粮油林地。
疏林、灌丛主要分布在鄂西、黔北、川南丘陵地区和西部农、牧交错地带,多是森林破坏后形成,经济和生态效益差。
【牧、草地】川西、青海南部高原,地带开阔,气候高寒阴湿,水草茂盛,主要为天然草地,是本区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地丘陵农林交错地带,多属天然草山草坡及稀疏草丛草地,大片分布较少。南方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较好,牧草生长茂盛,产草量高,但草质较差。
【水域和湿地】包括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沼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分布十分密集,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均在这一地区。这些湖泊多与河流相通,对江河洪水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并为发展淡水养殖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非农业用地】主要指城市及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等。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集中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大城市,人口密集,城乡居民点密布,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所占比重较大。其基本趋势为:沿海向内地递减,平原向山地递减。
【其他土地】冰川和永久雪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头高山地区和川西贡嘎山地,海拔在5000m以上。)川西北地区分布有地表砂质、植被覆盖极少的寒漠。长江源头地区有盐碱地分布。本区西部海拔4500m以上大多是石砾裸露、植被极少的高山裸露地。
撰稿:张龙生 返回>>
2 农业区划
按照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长江流域全境分属全国综合农业区划三个一级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和青藏区。
【长江中下游区】位于宜昌以下,面积约81×108km2,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4.5%,“拥有耕地面积1420×104hm2,占流域耕地总面积的61.8%。本区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热资源丰富、农林渔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
本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平均复种指数达216%。地形上平原约占1/4,丘陵山地占3/4。平原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土地平坦肥沃,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淡水水域面积约占全国一半,是我国主要农业区和淡水水产区。丘陵山地面积广,大部分为缓丘低山与山间盆地,山冲谷地相间分布,利于农林业综合发展。本区的水稻、棉花、油菜籽、茶叶、桑蚕茧、生猪存栏头数、淡水水产都是全国主要的商品生产基地。区内农业经营比较集中,绝大部分耕地一年两熟,粮食和棉花单产居全国各大农业区之冠。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本区须加强水利建设,根治洪涝渍旱灾害;用地养地结合,合理改进耕作制度;合理利用丘陵山地,大力发展林牧副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淡水水域,积极发展水产业。
【西南区】位于川西高原以东、宜昌以西,地处亚热带,是我国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拥有耕地800×104hm2以上,占流域耕地总面积的35.7%。
全区约90%的面积是丘陵山地和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500~2500m,最高超过4000m。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不到10%,最大的成都平原不过7500km2,数千个小块的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坝子)零星散布全区,成为区内的主要农业基地,全区平均垦殖指数为12%。
本区属亚热带,水热条件一般较好而光照条件较差,稻麦普遍可以两熟,亚热带多年生植物可广泛种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甘蔗、烟叶、茶叶、柑桔、蚕丝产区,也是我国重要用材林、经济林和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牛、猪、山羊头数可占各大农业区的一、二位,油桐籽、生漆、乌柏籽产量居全国第一。但全区复种指数低,平均仅180%,粮食单产不高,各地生产水平极不平衡。
本区须大力发展灌溉,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改造低产田地,提高复种指数;大力发展林牧副业生产,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青藏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和长江源头的青藏高原牧区。高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点。东部为横断山区,大多山高谷深,地势相对高差悬殊,农业垂直分布明显,呈立体布局,宽谷少,峡谷多,耕地少而分散。耕地面积约占流域耕地总面积的2.5%。本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繁多,材质优良,生长茂密,是我国西南最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长江江源地区海拔3500~5000m以上,地高天寒,除东部玉树一带气温条件较好的地方能种早熟青棵外,大部分地区气温低,冬季地面冻结,夏季仅表层融溶,作物与树木不能生长,只能利用高山草场放牧耐寒性较强的牦牛和藏羊,属纯牧地区。
本区须加速建设巩固的草料生产基地,摆脱靠天养畜状态;提高牲畜质量,调整畜群结构;东部须积极发展种植业,建立区内商品粮基地。
撰稿:张龙生 石铭鼎 返回>>
3 农业经济发展
长江流域拥有耕地约2420×104hm2,其中95%分布在宜宾以下的流域东半部,尤以长江中下游最为集中。长江流域的耕地虽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4弱,由于农业复种指数和单产水平较高,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34%,水稻产量约占全国的70%。流域内的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地区、鄱阳湖地区、巢湖地区和太湖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丰富,棉花产量占全国l/3以上,油菜籽、芝麻、蚕丝、麻类、茶叶、烟草等的产量均占全国重要地位。四川的水稻、油菜籽、桐油、柑桔,湖北的芝麻、芒麻,湖南、江西和浙江的油茶、毛竹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和岷江、大渡河、嘉陵江上游是我国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中下游的丘陵山地森林较多,除松、杉外,还有油茶、油桐、乌柏、漆树、女贞、毛竹等多种经济林木。全流域木材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4。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别,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各具特点,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1993年下游地区每公顷耕地上的农业产值分别为中游和上游地区的1.29倍和1.38倍;每个乡村劳动力创造的农业产值分别为中游和上游地区的回119%和164%。
上游地区畜牧业较发达,其猪牛羊肉产量的人均拥有量居全流域之首;而中下游地区的种植业、水产养殖业较发达,其粮、棉、油、淡水鱼的人均拥有值较高。
根据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建设中,长江上游青藏高原以发展牧业为主;云贵高原山区以发展林业为主,努力提高粮食自给率;其他山区发展多种经营;丘陵、盆地以种植业为主;四川腹地及中下游丘陵平原区继续充分发挥种植业的优势和商品基地的作用,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预计到2000年,长江流域粮食总产量可达18250×104~19250×104t,棉花199.44×104t,油料850×104t,猪牛羊肉产量1390×104t。
流域主要农产品人均拥有量(Kg/人)项目年份地区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 水产品198319931983199319831993 1983199319831993上游地区361.1371.90.80.64 11.417.940.30.62.4中游地区436.8426.84.76.17.216.514.839.23.712.5下游地区385.1342.34.03.4 11.919.913.131.24.114.8撰稿:程丽君 返回>>
4 畜牧业
青藏高原的中部和东部,草原辽阔,日照充足,温差较大,牧草茂盛,是长江流域最广阔的牧业区,主要牲畜有藏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藏马等。山地丘陵区的畜牧业主要是以生猪为主的圈养型,这些地区的开发利用不应单纯着眼于农村,有些地区虽是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但皆有面积颇大的草山荒丘,稍加改造植草绿化,即可发展山地牧业。平原和丘陵地区,发展养猪和鸡、鸭、鹅等家禽条件优越。四川(包括重庆)、湖南、江苏是全国生猪拥有量最多的省份,四川(包括重庆)的大家畜(主要为黄牛、水牛)拥有量居全国第一位,四川(包括重庆)、贵州、上海、湖南每百亩耕地载生猪量为全国最高的地区。1995年牧业总产值,全国为6040亿元,四川为558.5亿元,江苏为475.7亿元;猪牛羊肉产量全国为4253.8×104t,四川为553.3×104t,湖南为317.4×104t。
撰稿:钟洁 返回>>
5 渔 业
【渔业环境】长江流域水域面积约占全国淡水面积50%,渔业产量约占全国淡水渔业总产量的60%,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区。区内热量资源丰富,夏秋季气温高,冬季寒冷时间短,四季分明,水生生物生长茂盛,鱼类生长期长,摄食旺盛,生长较快。
长江流域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河道宽阔,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河流流量大,对水域污染的稀释能力强,降低了污水对鱼类致毒影响。冬季不冰封使河水的溶氧情况好,即使河水污染,也不致因缺氧引起死鱼。
长江水系北界分水岭的走向东西横亘,山势高峻,挡住了从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而来的寒流侵袭,致使区内冬季不很寒冷,尤其是秦岭大巴山脉屏障四川盆地,使得盆地内冬季特别温暖,开春早,鱼类繁殖期提早,生长期增长。
长江东部靠海,西部深入内陆,出口与海相通。河口区的半咸水体适应于半咸水的生物区系和鱼类资源,同时一些洄游性的鱼虾蟹类,得以通过河口进行海淡水洄游,一些海产鱼类也进人河口区生活,大大丰富了长江的渔业资源。
长江流域湖泊多数为冲积湖,湖底平,水浅,淤泥厚,有利于各种饵料生物的滋生,无论是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高等植物为食,还是杂食性的鱼类都能各得其所。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是受河川补给的外流湖,湖水出入流量大,水位涨落变化大,促使河湖鱼类相互交流,某些鱼类出现河湖洄游规律,形成了各湖鱼类区系的相似性和捕捞作业的特点条件,也满足了一些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不同水域生态环境的要求。
长江流域渔业环境虽然比较优越,但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主要是:
渔业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人为的干扰破坏,滥伐森林和陡坡垦荒,引起水土流失,河湖淤积,河水含沙量增大,光照强度降低,水域环境条件恶化。
湖泊过度围垦,湖泊积蓄洪水的能力减弱,渔业水面减少。
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有毒有害物质排入水中,有些含量超过渔业水质标准。大气的污染,形成酸雨,流入江河中,危害水生生物和鱼类的生存。
掠夺式的渔业捕捞,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再生恢复能力,许多经济鱼类捕捞产量不断下降,一些珍稀物种濒于绝迹。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造成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导致渔业资源也相继变动。
长江流域高原山地、丘陵地带的面积占80%以上,这种地势地貌造成各类水域地区分布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影响水的流失,不易积蓄起来供渔业利用。
【渔类资源】长江水系鱼类约有370种,隶属于17目,52科,178属。鲤科鱼类 164种,占长江水系鱼类的46.51%;其次为鳅科30种,占8.02%;鮠科25种,占6.68%;鰕虎鱼科20种,占5.34%;平鳍鳅科16种,占4.27%;其他47科,115种。
370种鱼类中,纯淡水鱼类294种,咸淡水鱼类22种,海淡水洄游鱼类9种,海水鱼类45种。
294种纯淡水鱼类中,有些种类适应性强,分布广泛,是广布性种类,遍布于长江干支流及湖泊、池塘等各种水域环境内,如青、草、鲢、鳙、鲤、鲫、鲶等。有些鱼类只能生活在某些特定的水域环境中,其分布仅限于某些局部地区,如布氏哲罗鱼,只生活于冷水性河川中,分布在岷江上游、大渡河局部河段和汉江上游。有些鱼类分布在干流的局部江段或地区,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优势种群,如中华裂腹鱼、重口裂腹鱼等,仅在上游的区域内构成当地的优势种群。
上游地区鱼类,由于受到特殊的自然条件影响,种类繁多,据统计有209种,其中仅见于上游水体的有70种。中游地区有鱼类半部215种,仅见于中游地区的鱼类有42种。下游地区鱼类有129种,仅见于下游地区的有7种。河口地区鱼类126种,仅见于河日地区的有54种。长江干流上、中、下游都有分布的鱼类为78种。
长江水系的鱼类大致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第三纪早期鱼类,系一些第三纪中新世及其以前残留下来的种类;第二类是古北区鱼类,起源于古北区水域;第三类是中印区鱼类,起源于东洋区水域。
撰稿:庄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