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工业经济
长江流域发展工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长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约有110种,其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50%以上的就有30种,钛、钒、汞、磷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80%~90%以上;流域内丰富的农副产品如粮、棉、油、桑、茶、果、畜、禽、鱼等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它们为流域轻、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雄厚的物质条件。其次,长江流域是我国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已建立起部门比较齐全、轻重工业比较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工、炼油、电力、轻纺等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流域内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较高,技术优势明显,是工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再次,长江流域内部差异极大,可多方位、多层次地选择工业发展方向,为区际问专业化协作提供客观条件;流域内交通运输较发达,长江水系通航里程约7X10'4km,与铁路、公路交织成巨大的交通网络,为满足工业生产流通不断增长的需求提供了口靠的保证。
长江流域是我国近现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其工业生产在全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结构以冶金、纺织、机械、电力、石油化工等部门为主。1995年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4.4%,人均工业产值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流域内已形成攀枝花、重庆、成都、马鞍山、南京、上海六大钢铁基地和许多具有省级意义的钢铁基地,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4%以上;昆明、东川、清镇、黄石、株洲、贵溪、铜陵等地有色金属基地,生产能力占全国40%以上;武汉、上海、重庆、南京、成都、十堰等地的机械工业,中下游的上海、南京、安庆、九江、岳阳、武汉、荆门等七大炼油中心,上游宜宾、泸州、长寿等地的天然气化学工业,上海、南京、仪征、临湘、安庆等地的石油化学工业,均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生产基地;流域内已形成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电网,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都超过全国的二分之一;轻纺工业基础雄厚,各类工厂遍布长江上下游,尤以中下游地区最为发达;其他如建材、化肥、食品、造纸等工业亦较发达。1995年水泥、棉纱、化肥产量均占全国的1/3以上。
由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交通条件不同和历史上的原因,工业发展很不平衡,从全流域而言,下游地区工业化程度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较低。就各地区而言,工业又主要集中在交通比较发达的平原和丘陵地区;西部地区除重庆、成部、昆明、贵阳和攀枝花外,工业较为落后,基本上是一个待开发地区。从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总产值来看,1993年,下游地区为314元/百元,分别为中游和上游地区的167%和175%。下表除反映了长江流域工业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和特点外,还说明十年来上中下游地区间的差距在逐步拉大。
流域主要工业人均拥有量地区年份项目上游地区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19831990 1993 198319901993198319901993工业产值(元/人)315.01156.02301.0454.01453.02710.0359.04603.010233.0 电力(Kw·h)204.0320.0433.0278.0431.0523.0433.0642.0825.0钢(Kg/人)39.642.657.442.158.269.7 82.0135.0182.9水泥(Kg/人)76.2125.3197.8103.9159.5240.6152.2266.4454.1化肥(kg/人)14.617.619.418.124.324.615.218.617.2 棉纱(Kg/人)1.31.41.33.0 3.64.08.710.410.3长江流域今后工业发展将以长江干流为布局主轴,支流沿岸、环湖区带、铁路沿线等为支轴,形成若干工业走廊;根据各地资源状况和现有基础,各具特点特色地建设上中下游工业经济;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工业,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钢铁工业上游重点扩建攀枝花、重庆、水城、成都、贵阳等钢铁企业,建立铁、钒、钛原材料基地,中下游重点建设武钢、宝钢两个大型钢铁基地,并积极发展地方钢铁企业。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