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

更新时间:2014-06-29 16:36:35 来源: 作者: 浏览1612次 文字大小: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或犍尾堰。枢纽布置早期的都江堰有堤、堰、水则等工程设施,经后代不断完善,成为由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和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无坝引水枢纽。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控制水量和泥沙的建筑物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增建了外江闸、沙黑河闸和工业取水口等工程。鱼嘴建在江心洲顶端,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为引水总干渠,由飞沙渠、人字堤和宝瓶口控制泥沙及对水量进行再调节。外江为岷江正道,以行洪为主,也由小鱼嘴分水至沙黑供右岸灌区用水。工程结构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每年岁修需更换竹笼一万多条。为了减少每年岁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引水防沙与岁修制度2000多年来,灌区人民在兴建和完善都江堰的长期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引水防沙经验。由于三大主要工程在合理规划布局和精心设计施工,枢纽工程发挥了有效的引水、防沙和排洪等综合作用。在适宜河段的恰当位置修建鱼嘴,能使枯水内江多引水,洪水时外江多泄洪排沙;在河流弯段末端建飞沙堰,利用了环流作用,能大量溢洪排沙,以减免成都平原洪涝灾害。都江堰历久不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重视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岁修制度。据历史文物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即有“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六字诀”。嗣后又相继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及治河“八字格言”等。历代都设置管理机构和堰官负责工程维护。工程维修分为每年的岁修、五年一次的大修、特大洪水后的特修和洪水期的抢修等四类。工程改建与灌区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都江堰工程进行了较大改建,灌区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加固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调整和改建了内外江几条大干渠的引水口;新建了外江闸、沙黑河闸和工业取水口;在老灌区修建了50余座重要分水枢纽;改造了3万多条旧渠道。都江堰灌区由1949年的288万亩发展到80年代的近1100万亩,并在新灌区相应建造了黑龙滩、三岔、鲁班、继光等10座大中型水库,300余座小型水库,以及许多渠系建筑物、中小型水电站和扬水站。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