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记述的戾陵堰
水经注记述的戾陵堰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涿州人氏,字善长,出身仕宦之家。郦道元一生勤奋好学,“历览奇书”。在戎马倥偬之中,将三国时期成书的《水经》一书,加以旁征博引,实地考察,一条河一条河地按主次大小分卷列章进行了详诊广注。最后书成40卷,洋洋34万余言,从原书仅有137条河流,扩大到1252条。
郦道元祖居拒马河的督亢水网地区。在《水经注》中将《灅水》(永定河)辑为专卷。作为专章的有巨马河(今拒马河)、圣水(今大石河)、湿余水(今温榆河)、沽水(今白河)、鲍丘水(今潮河)等五条。虽未列专卷专章,但详略有记的有潞水(北运河)、高梁河、洗马沟水(莲花河)、沙河、泃河、洳河、沧河和清夷水(妫河)等。
《水经注》中关于水利工程的记述有四百四十余处,最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地区在曹魏时期修建的戾陵堰和车厢渠。这项大型水利工程是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驻守蓟城的征北将军刘靖为了屯田的需要,在永定河上修建的。晋元康五年(295年),工程被洪水冲毁,刘靖之子刘弘进行重修,竣工后立下一幢修建工程始末的纪念碑。现在碑早已不存在了,而550字长文的碑文,却被郦道元全文录入《水经注》,使后人对这项一千七百多年前修建的工程仍有较完整的了解。比如,碑文中首先写明工程的状况是“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尺)”。工程的运行原则是“山水暴戾,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工程的效益为“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亩”。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进行工程扩建,遣樊晨“更制水门”,效益大增。“水流乘车厢渠,自蓟西北经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合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与顷”。晋元康五年,永定河发洪水,冲毁戾陵堰四分之三。刚接任父职的宁朔将军刘弘,继承父志,命司马关内候逄恽,内外将士二千人,重修戾陵堰,并详细写了重修时的用工情况和劳动场景,当年竣工后,“刊石立表,永为后式焉”。
清代《水经注》考据学者刘献廷独具慧眼发现这部书在浚治水道发展水利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说:“水利之兴,此其粉本也。虽时移世易,迁徙无常,而十犹得其六七,不熟此书,则胸无成竹,虽有其志,何从措手?有斯民之志者,不可不熟读而急讲也”。这段话就是现在看来也是不为过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