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谷水歌
农谷水歌
李广彦
引子
美国的硅谷引领世界的高技术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后,世界各国和地区为促进高科技发展,都试图建立自己的硅谷,中国也不例外,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都有属于自己的“谷城”。而素有“荆楚门户”之称的荆门建设中国的“农谷”,则独树一帜,其非凡创举吸引世人眼球。
“湖广熟、天下足”,这个地跨东经111°51'--113°29',北纬30°32'--31°36'之间1.24万平方公里的宝地,北枕荆山之灵脉,南拥江汉平原之富庶,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湖北农业的典型代表区。境内“屈家岭”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印下神农炎帝足迹。屈家岭文化距今5000多年历史,是与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齐名的长江三大古文化之一,遗址出土中国第一粒人工稻、第一只彩陶纺轮、第一座隔墙连间式住房遗迹,是国家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
荆门市位于湖北乃及全国的地理中心,以它为圆心、1000公里为半径的国土面积上聚集着全国2/3以上的人口、4/5以上的经济总量。境内自然禀赋优越,土质好、水质好、既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又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国农谷,得天独厚,顺时而生。2010年,《湖北荆门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农谷”总体规划》通过国家农业部审批。建设范围约12000平方公里,涵盖荆门市管辖的东宝区、掇刀区、漳河新区、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和屈家岭管理区。
2011年7月18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对“中国农谷”建设做出重要批示,随即带领省直相关部门到荆门专题调研,要求要将“中国农谷”作为荆门发展的一面旗帜。
以“世界眼光、国内一流、湖北样板为目标,举全市之力,全产业、全地域、全方位推进中国农谷建设,努力打造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荆门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国农谷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中国农谷建设的实施意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中国农谷”建设的成败,水是第一要素。历史,再次赋予水利人新的使命。
渠畅水欢稻花香
荆门市人口300万。人均耕地面积1.97亩,位居全省第一位。人均年可用水资源1.3万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之多。漳河水库水质清澈、库容量大,是中国九个200万亩以上的大型水库灌区之一。全市已建成大小水利水电工程54714处,其中:大型水库1处,中型水库14处,小(一)型水库72处,小(二)型水库140处;塘堰54087处;河坝32处;水轮泵站1处;大小电力灌排站251处。受益农田500亩以上的排灌涵闸65处。有汉江,长湖、西荆河、桥河等8处堤防工程,堤长131.4公里。形成了以漳河水库为后盾,中小型水库和电力灌溉站为骨干,小型堰、垱为基础,大、中、小相结合,蓄、引、提相配合的灌溉供水体系;以堤防抗御外洪和水库拦蓄抗御山洪的防洪体系;以沿江滨湖涵闸、泵站为主的排涝体系。现有灌溉设施多年平均提供的有效总水量为10.2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92%。庞大的水利体系增强了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解放后曾经发生几次百日大旱,由于水利工程设施充分发挥了作用,粮食生产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出现过多次大洪水,也是由于防洪工程的标准不断提高,保护着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荆门人民创立了前所未有的水利环境,促进经济振翅腾飞,摘掉了旧志书上描述的“荆门瘠邑”的帽子,使之成为全国50个商品粮基地之一。
尽管如此,由于受自然地理和历史条件及科技发展水平局限,水利建设仍然发展不够平衡,工程设计标准低,工程设施配套不足,加上工程自然老化、人为毁损与破坏,一些老旧水利工程存在安全隐患,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农谷建设,水利先行”。2012年2月11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和省长张国生带领“四大家”领导及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在荆门召开“中国农谷”现场办公会并出席荆门市三级干部会,明确强调水利等基础设施要先行,为“农谷”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3月12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对水利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的农业承担着一份政治责任,就是要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水利承担特殊使命!”荆门市委书记王玲在全市动员大会上对水利工作者提出高标准和新希望。
“发展农业离开水是不行的,要争取国家支持,要争取水利项目,要大兴水利事业!”荆门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勇的话掷地有声。
“消除洪涝灾害频繁的‘大患’,补齐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医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硬伤’,突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瓶颈’……”副市长郑中华等各级干部摩拳擦掌。
荆门市第七次党代会将高举“中国农谷”旗帜的发展目标浓墨重彩地写入报告,凝聚了各界力量,点燃了干部群众的发展激情,全市上下围绕“农谷”谋划发展,铆劲拼力,全力冲击。
“中国农谷”牵动省水利厅领导情怀。厅长王忠法主持专题办公会,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农谷”的战略决策,全方位地支持荆门市水利事业。水利厅有关领导多此“登门”“入谷”问“水事”。8月16省水利厅副厅长周汉奎带领规划处等专家赴“中国农谷”的“谷心”屈家岭,现场调研指导水利工作。先后查看了梭墩水库、石龙干渠城区段、高湖河水利工程现场,查勘了解工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与荆门市水务局、屈家岭干部群众座谈,要求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强指导,全力帮助。省厅各有关处室按照厅党委统一部署,工作倾重“农谷”。项目倾力“农谷”,感情倾心“农谷”,全力扶持“农谷”……
荆门市水务局一马当先,以“农”为形、以“水”为魂,以“农”为本,以“水”为神,持大禹之精神,让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为“谷”所用,让广大水利工作者用武有地。
局长曾云带领局班子成员,围绕“三好”抓好“农谷”水利建设。首先谋划好。落实责任,安排专人,组织设计单位摸清区域水资源状况,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和完善好水利综合规划。其次实施好。对已完成或正在实施即将完工的项目,认真及时组织验收,对纳入国家规划内的水利项目,提前高质量的开展前期工作。其三管理好。建立水利工程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确保工程持久运行受益。
2011年冬,瑞雪光临荆楚大地,银装素裹中的遒枝红梅,昭示着来年春天将是万紫千红的灿烂。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变样、五年达目标的要求,高举中国农谷旗帜,勇当全国行业标兵,力争防汛抗旱减灾取得新成效,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出新举措,水利体制机制实现新突破,以水务工作的新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室外雪花飘飘,室内温暖如春,荆门市水务局班子成员们总结当年的建设成果,研究新一年水利项目和发展方向。
“中国农谷是国家品牌、省级战略、荆门实施。打造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是水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局长曾云开门见山。
“服务中国农谷建设,必须完善四个规划:一是水利发展总体规划,二是片区水利发展规划,三是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规划,四是水利支持中国农谷建设工作方案。”副局长张德学把深思熟虑后的想法合盘托出。
“通过多渠道、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多方面、大效率整合各类资源,多层次、大范围动员社会力量,着力实施防洪保安工程、抗旱水源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生态水利工程、节水改造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田园美化工程、现代水利工程等八大工程,固牢中国农谷发展根基,形成基础牢固、管理完善、旱涝兼筹、节水增效的适应干旱常态化趋势的粮食安全水利保障体系。”副局长刘建华全面概括项目建设情况。
“要以汉江堤防综合整治、灌区节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水环境保护、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塘堰建设工程等9大项目为抓手,争取上级投资计划突破8亿元以上,实现项目建设再创新高。”副局长杨福林就如何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提出新的设想。
“我们将认真组织编制好各类水务专项规划,抓紧项目前期工作。利用厅市合作平台,准确把握政策的支持方向和重点,找准项目、找大项目,及时对接,全力争取,切实用足针对性政策、用活差别性政策、用好普惠性政策,真正把支持政策转化为项目、转化为投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副局长许俊接过话茬。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防洪保安和抗旱减灾,在标准洪水内确保不溃一堤、不倒一坝、不损一闸(站),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城乡和交通干线防洪安全,确保水利工程控制范围内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兼顾生态用水,对控灌范围外的旱区,要组织人力抗旱减灾;出现超标准洪水和严重干旱时,千方百计保安全,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副局长、市防办副主任孙瑞就如何为中国农谷建设提供防汛抗旱安全保障提出“四个确保、一个减轻”的目标。
“要组建两套专班:一是服务专班。定向、定点指导、帮助、协调做好区域水务规划制定、立项审批、资金安排、工程布局等工作,今年,计划安排投资近7000万元,支持屈家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督办专班。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和县级水务部门服务中国农谷建设工作落实情况适时检查,跟踪督办,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明高就有关事项完善补充。
党组成员张蕾、防办副主任王文国、工会主席张敬海等也都根据各自分工,就农村饮水、水库管理、堤防水库白蚁防治、工青妇女及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等工作提出新思路。
集体的智慧,聚合集中的力量。局长曾云以战略思维、系统观念、全局视野对全市水务工作全面安排部署:一是狠抓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完成90座重点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实施汉江干堤加固一期工程建设,完成4条中小河流治理。二是着力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建设。抓紧构建以江河水源为轴、湖库水源为面、塘坝水源为点的大水网格局,大搞“五小”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扩挖、改造塘堰1万口,增强旱时应急能力。三是持续加强农田灌排设施建设。完成2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2座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年度任务,维修改造小型泵站140座,疏通沟渠1万里,硬化末级渠道760公里。四是扎实推进水保生活环境建设。解决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9条小流域1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合血防灭螺疏浚渠道6.5公里。五是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抓好4个小农水重点县和2个小农水专项工程建设,集中连片治理、整乡整村推进,逐步改善县域农田水利条件…….一大批水利工作目标,件件鼓舞人心。
全市上下在“中国农谷”这片希望的田野耕种美丽的春天。汉东引水工程项目启动了,水利技术人员争分夺秒地进行规划、申报工作,争取早日开工解决大水源的问题。屈家岭城市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屈家岭集中供水工程、天门河小流域整治、屈家岭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也相继启动……一场支援农谷(灌溉工程)、保卫农谷(防汛工程)的水利大战热火朝天。
屈家岭是“中国农谷”核心区,也是起步区、先行区和引爆区,建设工地如火如荼。翻开《屈家岭管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水利干部刘伟民介绍:屈家岭既是全国农垦系统100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也是全省仅有的2家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试点单位之一,这两块“招牌”为屈家岭创新体制机制,开展系统性、综合性试验提供了重要平台。水利部门必须紧密围绕农谷建设,重新调整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布局水利工作。
屈家岭管理区前身是原五三农场。五三农场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创办最早、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有农场,1952年由李先念同志奠基并开始垦建;1953年正式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调集人力、物力建设,以年号定名。2001年,五三农场体制改革后由省直管农场划归荆门市管辖,成立正县级管理区,作为荆门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建场时期老一辈农垦人改天换地,将百里荒原改造成15万亩良田。同时修建30座水库,总库容200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26万亩。修建塘堰127处,蓄水量近100万立方米。堤防40余公里,灌溉泵站50处,排涝面积46650亩。这些水源工程是“农谷”的血液。打造中国农谷,必须净化“血液”,增加“血液”,促进“血液”循环,这是水利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
针对屈家岭水利设施老化等问题,市区两级水利部门科学规划。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计划投资2亿元,实施5座小(一)型水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2015年前完成末级渠系改造工程;维修改造现有灌排泵站45座,三年内计划新建泵站21处,保证灌溉面积8万亩。在高效节水灌溉方面,计划投资1亿元,实施3万亩黄桃基地建设项目,规划喷灌面积1.5万亩,滴灌面积1.5万亩。在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方面,目前5座小一型水库已完成,计划近两年内投资6000万元全部完成25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同时投资6亿元,改扩建季河、梭墩水库,新建两座小型水库。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计划投资3000万元,新建季河水厂,改扩建原五三自来水厂,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户户通。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先行,有力助推了“中国农谷”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1年荆门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三季连旱和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但粮食生产仍然实现了“八连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实现“八年涨”。
出自京山县的“桥米”以其颗粒细长、晶莹剔透、可口不腻闻名于世,明嘉靖年间被御定为“贡米”。这座北倚大洪山,南临江汉平原的小县,耕地面积152万亩,人均占有土地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丘陵、岗地、山冲经世代垦殖成为良田。水稻种植面积大.粮食商品率高,是全国首批50个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稻米加工强县,也是湖北省优质棉生产基地之一。上世纪京山人民大修水利,全县修建大中小型水库近170座,星罗棋布的塘、堰、当、坝,灌溉着京山、天门、应城、安陆等地100多万亩农田。
建设“中国农谷”,进一步激励这里农民种粮积极性。分布在“应随”公路沿线的宋河镇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近年来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民有水不怕旱,同升、发水河、江关、徐桥、杨家台、双河口6个村种植水稻10379.54亩。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高产栽培、水稻机插秧、水稻直播秧和机械收割六大技术,今年示范片水稻平均亩产达716.8公斤,比上年增产8.6公斤,其中核心示范区徐桥村平均亩产达763.6公斤,比上年增产7.8公斤。镇干部介绍,由于示范片农田水利设施比较完善,专业化服务好,才有这个好收成。农民老潘高兴地说:水到田里我们种稻心不慌,只要不遇大灾,明年我们还可以多收粮。
2012年是第二十届“世界水日”, 3月22—28日是第二十五个“中国水周”。 中心主题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田水利是当务之急。“中国农谷”的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优质省部级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30个,建好隆平高科1000亩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试验基地、1000亩机械化杂交稻制种示范基地。这些目标的实现,水利,无疑是重要的支撑。
在全市经济发展报告中人们欣喜看见,“中国农谷”已经迎来灿烂的春天。京山、钟祥荣获全省农产品加工先进县(市、区),沙洋被授予全国首个油菜籽加工强县,钟祥农产品加工园被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京山、沙洋农产品加工园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继陈安、彭墩等村之后,2011年又有王坪、斗立、来龙、桥河等32个村被授予“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在全省“三农”发展综合实力考评中,京山、沙洋、钟祥三个县(市)闯进十强。
滴水成河水常流
国际评论家断言:下次战争将会为水而战!这决非危言耸听。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饮用水和灌溉用水依赖喜马拉雅山脉流下来的河水,为此两国曾短兵相接;中国与泰、柬、老、越、缅五国因湄公河召开“水权”首脑峰会;中东各国争抢幼发拉底河水,以色列强占戈兰高地,无一不是因水而争。水,不仅是国家资源,更是人类生存在必须能源。
2009年,我国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发生罕见特大干旱,旱灾不仅使水稻、甘蔗等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工业生产、花卉等产业和旅游经济,大批高水耗企业被迫停产,洗车、洗浴等行业被强制关停或限制供水,橡胶、糖果等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部分城市居民计划用水量下调,农村人口和牲畜饮水完全靠人力运送解决......
这些地方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如春,年均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在冬春季节出现特大干旱,是人们始料不及甚至不可想象的。与雨量偏少、常年干旱的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各地在平时水利建设中考虑更多的是防汛抗洪,建设重点以堤防等防汛设施为主,而在节水灌溉和抗旱工程建设、抗旱经验和心里准备上都略显不足,一但遭遇干旱袭击,往往处于被动,损失严重。严重干旱,除了有 “厄尔尼诺”引发大气环流异常的气候因素,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保障能力不足,工程体系不健全。水库病险、渠道淤塞、闸站老化、塘堰失修、灌区萎缩,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取、供、用水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存在,工业用水再利用率和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偏低。
大旱对我国丰水地区敲响了警钟——有备无患,建设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对此,荆门市水务局早有先见之明。
今年9月24日,省水利文协采访团成员走进荆门市水务局院内,便被浓厚的节水宣传氛围所感染,大幅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成果图片引人注目,驻足流连。
荆门市境内水系发达,溪河纵横,过境河流有汉江、漳河,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5条,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荆门人民知道“晴带雨伞,饱带饥粮”这个道理,在未雨绸缪撑好防洪工程这把“雨伞”同时,丝毫没有放弃节水保水这口“饥粮”。
“建设节水型社会 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新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目标。 2006年底,荆门市水务局投入20多万元,编制完成了《荆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总体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全市年总用水量控制在18.3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降至167立方米。2007年5月,该规划通过水利部评审,荆门成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地区。根据规划要求,荆门市成立了节水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水功能区规划》、《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水资源综合规划》、《供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排污许可管理办法》、《水资源管理调度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向更大范围推广普及典型经验和节水措施。同时筹集节水型社会建设资金3.39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1.69亿元,省级财政资金0.68亿元,筹集社会资金1.02亿元。以此全面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先把住水龙头,这个“水龙头”就是节水体制。为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成立市、县两级水务局,将农业、工业和生活供水节水,城区河道管理,污水处理等涉水事务交由水务局管理,发挥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形成权威、高效、有序、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格局。
建设中国农谷,水润山川河谷。作为荆楚粮仓,荆门深感大旱之年切肤之痛,他们以节水试点为契机,强化对旱灾实行风险管理,制定枯水年份的应急方案,保证重要地区、重要用户的基本需水,防止重大灾害发生。市水利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落实取水许可制度。对14处大中型水库灌区实施以节水增产为目标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搞好9个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建设,改造硬化末级渠系。万倾碧波漳河水库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荆门人民的生命绿洲。2012年大旱,全市500多座水库已有三分之二处于死水位下,而漳河水库仍有2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荆门市水务局节约用水办公室刘春说:以前农民习惯大水串灌、漫灌,浪费极大,现在水利部门一方面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管灌、膜上灌等节水方式,一方面建立以水权管理为基础、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指导农民组建用水协会,现在多年平均用水量已由1.5亿立方米降至6000万立方米左右。
在 “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中,市县两级1439个工作组进驻乡村,建设各种水利工程23820处。钟祥市突出“一村一口骨干塘,一组一口当家堰”,发挥当家堰在丘陵岗地抗旱中的作用。全市开挖堰塘2万多口塘堰,新增蓄水能力3.16亿立方米。 “发展现代农业,水利是重要基础。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旱涝保收,要发展节水灌溉。”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在屈家岭调研时勉励水利干部要以“全省样板、全国一流”为目标,发展节水农业,为“中国农谷”保驾护航。
用水忧患一直纠结着我国每个发展中的城市。荆门这个基本依赖客水滋养的城市,由于重化工占比达70%,对水资源依赖更大。分管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节约与管理、水质保护等工作的副局长张德学介绍:针对全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在水资源配置上,采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缺水地区以总量控制为主,丰水地区以定额管理为主。实行“统一负责、分级管理,定额管理、总量控制,计划供水、合同约束,计量用水、按方收费”的办法,建立有荆门特色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先后调整水资源费及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提高了自来水价格,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非居民生活用水实行超计划(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促使用水户自觉节水惜水。同时,支持和动员工业企业投资建设节水工程,注重水循环利用、中水回用、一水多用,荆门石化、洋丰集团等投资建设的节水项目,均收到很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市节水办公室对热电厂、金龙泉等5个大中型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和水循环利用工程,制定工业节水标准,推进清洁生产。对石化、建材、电力等重点耗水行业,采取分质供水、循环用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节水减排和清洁生产等措施,达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效果。创建示范市五年间,荆门投入15.6亿元,其中企业投资14亿元,使工业节水技术改造走上“快车道”,万元GDP用水量由574立方米降至295立方米,降幅达48.6%;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由441立方米降至227立方米,降幅达48.5%。京山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5%,桥米产业、工业“三废”、生态种养3大类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不断完善。
用水大户金龙泉啤酒公司,节水爱水理念已成为其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去年10月中旬,首期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培训班在杭州开班,来自全国的100多名省市节约用水办公室负责人参加培训。英博金龙泉啤酒(湖北)有限公司作为节水先锋的唯一典型单位在会上作经验交流。早在2009年,该公司为了倡导爱水节水,感恩自己的水源地漳河水库,将每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定为金龙泉感恩漳河日,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今年金龙泉啤酒公司与湖北省水利厅在漳河水库共同举办感恩祭水大典活动,现场12890人共同宣读爱水誓言,创下现场宣誓爱水人数最多的世界纪录。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建立以生产总经理为组长的用水节水领导专班,持之以恒地开展节水行动,水耗指标无论生产用水还是非生产用水均细化到车间班组和岗位进行考核。投入8000余万元改造节水设施,先后进行9项以节水节能为目的的技术改造,蒸汽二次回收利用每天能节水400吨,已被国家工信部定为行业示范项目。公司副总吴时红说:目前金龙泉啤酒年产量现在跃升至60万吨,用水量却从120万吨降至90万吨,吨(啤)酒水耗指标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正朝着千升啤酒水耗2.9吨的世界顶级水平迈进。
听了他们的“节水经”,想到漳河水库的巨大贡献,席间我情不自禁抛砖引玉:“荆门之行结水缘,白云边后金龙泉。豪饮一壶漳河去,龙泉水利美名传。”荆门水务局杨福林副局长即兴和之:“水利作家四人行,风尘仆仆到荆门,望闻问切水利事,浓抹重彩大禹人”,兴犹未尽之时,水文化专家李文芳应声放歌:“荆门之行话龙泉,节水社会示范田,梦里水乡观音岛,农谷水利展新颜。”其乐融融,其情切切,让我们感受到水利人的美好情怀。
他们是值得赞美的。就在我们采访前的7月20日,荆门市顺利通过了由国家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和省水利厅相关专家组的验收,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荣誉,为南方丰水地区开展节水工作提供“全国样板”。
碧水青山春满园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门不但以其险要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还以秀丽景色济身生态宜居城市之列。
2012年3月,荆门市举办中国农谷·荆门(沙洋)第五届油菜花旅游节。参观新建成的世界上第一个油菜博物馆,让人感受到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花的海洋,春的气息,展示“中国农谷”的希望。荆门市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突破50亿斤,这里云集了中粮、雨润、汇源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培育了国宝桥米、宝源木业、洪森天利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位居全省第一。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品牌达到349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4个。
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谷浪”的推波助澜下,荆门又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大批客商前来投资创业。汇源集团、河南农开、中信集团、富煜集团、湖北高投、美国纽约国际集团、湖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隆平高科、广州奈美等一大批公司纷纷慕名而来考察洽谈。汇源集团拟投资100亿元在荆门市打造汇源生态产业园。省鄂西圈投资公司计划在5年内至少投资10亿元,介入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把荆门建设成为中国知名精品文化旅游区。奈美集团老板评估中国农谷的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人们看重“中国农谷”的未来,看重这里的青山绿水。如果没有青山绿水,“中国农谷”也就失去其发展的本意。这是荆门人的共识,也是水利人的工作目标。
人水和谐相处,惜水、洁水、亲水,是节水型社会的标志。水体污染后,治理费用将是天文数字,滇池、太湖即是前车之鉴。科学证明:一立方米污水能导致40立方米到50立方米的水体不能正常使用。荆门绝对不能重蹈覆辙!
“中国农谷”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水利,时不我待。荆门市水务局采取一系列措施,建设这里的山山水水。市政府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污染“三条红线”,从严控制用水总量、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全力推进汉江、竹皮河、京山河等重点水体,漳河、长湖、惠亭等湿地区域和饮水水源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非法取水、侵占河道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的水事秩序。定期对汉江、漳河等主要水域的水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向社会发布水资源公报及水质监测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颁布实施水功能区划,开展水库投肥养殖专项整治行动,解除300多座投肥养殖水库承包合同,对58座有饮水功能的水库重点监管,80%以上的水库水质恢复到投肥养殖前水平。整修河堤,捞淤挖浅,清除垃圾,引水冲污,尽可能使乡村河道的水流动、循环起来。并采取雨污分流、集中污水处理、漳河水库四干渠发电尾水补水等措施,对竹皮河河道综合整治。升级改造自来水公司,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投资近6亿元,建设农村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解决120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城区水系防洪、水量调蓄、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等多方面功能建设,让城市河道及其周围空间成为最有生气、最美、最舒适的休憩之处。通过信息化管理,利用水量水质自动监测与远程遥测技术、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水资源数量与质量、供水与用水、防洪与排水相结合的监测网络体系,从而完善以供、用、排水计量设施为基础,通讯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的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投资4800万元,建立覆盖市域的水情、雨情、水文监测网络。对江河湖库物理化学指标在线监测,实现水质安全监控、水量安全监控、灾害控制三大功能,让荆门天蓝蓝,水清清。漳河库区设立自动监测设备,每月都要对水质动态监测,106项国家检测指标全部合格。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5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1.01%;人均公共绿地10.03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44.54%,绿化覆盖率48.98%。中心城区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地率等多项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京山县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成为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沿着全长21.5公里的农谷大道奔驰,一片片绿化、一处处美景进入视野,“中国农谷”四字绿化造景格外漂亮。据了解,农谷大道将建成国内独有、世界一流的景观长廊, 沿途植物随季节变化常呈现春红、夏绿、秋黄、冬白的美景,四处彰显生态田园、显山露谷景色。届时屈家岭中心城区的规模将增加到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增加5平方公里,规划区内的基本农田整治和水利生态环保建设项目将在5年内全部建成。其中计划投资7200万元,对屈家岭管理区小流域范围内75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综合治理。计划投资1.5亿元。对屈家岭管理区内8条中小河流全面整治,疏浚、加固堤防104.2公里。计划投资8000万元,改造提升城区周围的青木当河、高湖河、石龙干渠城区段等河道防洪标准,打造河道景观工程。计划投资6200万元,对区域内4座中型节制闸除险加固。计划投资600万元,实施水文测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这是一幅美丽而壮观的蓝图。
座谈采访中我们切身感受到,荆门市水务局干部职工精神振奋,充满信心。“全国水库管理先进单位”等奖牌锦旗彰显光辉的历史,创先争优的目标昂扬豪情满怀的斗志,全局上下广泛开展“高举中国农谷旗帜,勇当全国行业标兵”主题实践活动,按照各项工作在全国同行业是什么标准、在全省同行业是什么站位的要求,制订各项工作达到全国标兵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力争用5年时间的努力,让荆门水务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亮点、形成特色、形成品牌,进而以标杆、旗舰、先锋的姿态,变“追跑”为“领跑”、变“追兵”为“标兵”。
打造“中国农谷”,对于湖北建设农业强省、破解“三农”问题、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等都具有标杆意义。而“农谷”里的水利人,是时代的幸运儿,他们将不负历史的担当与使命,我们拭目以待!
写于2012年11月30日
(作者系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