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故事 > 正文

黄河故事——民国穿孔河工砖

更新时间:2022-11-04 17:04:37 来源: 作者: 浏览632次 文字大小:

由裴自勇拍摄于封丘曹岗黄河文化展示厅,该砖原由裴自勇个人收藏,20214月捐赠黄河文化展示厅。

该砖现存于封丘河务局曹岗黄河文化展示厅内,200310月收集于大宫控导工程上首坍塌断面处,封丘西大坝工程曾见有残砖。

该砖制造于民国36年(1947),为椭圆形,两端呈圆弧状,中长40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中间有小圆孔,圆孔直径为2.5厘米。阴刻“河工”“36年”,干砖重25.60斤。使用时,多采用铅丝或铜丝串联后抛投到出险部位,以增强其抗冲能力。是解放前,由于抢险石料运输不便而发明的历史产物,主要应用于清末、民国时期,解放后也少用于黄河下游抢险使用。民国时期,主要在开封、新乡等部分防洪工程使用。

砖石块抢险最初出现于汉代以前,穿孔河工石是宋金时期主要的黄河抢险用料。河工砖的运用是道光年间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栗毓美在河南新乡首创。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