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觅黄河铜瓦厢决口
多年来河南省封丘县李庄境内一直保留着黄河铜瓦厢决口残留的一段废堤,长约100米,其上矗立着一座“铜瓦厢决口处”纪念碑……
一、铜瓦厢决口始末
铜瓦厢是清代黄河上一处著名的险工,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雍正三年(1725年)板厂(在铜瓦厢之东)堵口后,“自头堡起至七堡止依旧有堤形创临黄越堤一道”。这条越堤的头堡至四堡长四百七十一丈即为铜瓦厢险工。
16世纪中叶~1855年间,黄河下游基本流路为郑州~开封~铜山~淮安~东入黄海。由于大量泥沙排入河口,致使河道坡降变缓,河道淤积加速。19世纪以后,河道淤废不堪,决口连年发生,更兼国内政治动荡,治河不力,引发黄河改道。
1855年8月1日(清咸丰5年6月19日),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县村庄,又往东漫流至兰仪、考城(今兰考县)、长垣等县。铜瓦厢决口后,溜分三股:南股由今山东菏泽赵王河东注,后渐淤;另两股由东明县南北分注,至张秋穿运河后复合为北股(以后北注股渐淤),南注股成为干流,夺大清河由利津牡蛎口入渤海,即现行黄河河道,距今已160余年。
据《封丘县志》、《兰考县志》及有关资料记载,此次决口北从尹岗乡禅房工程一号坝垛往南,东至兰考东坝头,西至李庄镇前辛庄,南到黄河岸边,共计淹没30多个村庄。附近县一片汪洋,远近村落的高树与房屋只露出树梢和屋脊。共波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10州40余县,受灾面积3万多平方千米,总计灾民700万人。
铜瓦厢决口受当时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考虑“挽河南流,多费巨款,又遗后患”,加之国力不支,大河不塞遂徙,世称黄河大徙之六。铜瓦厢以下河道也即明清屡决荆隆口(今荆隆宫)入大清河之故道。
目前,经多次加培加固,铜瓦厢以上和长垣县大车集以下河段堤防全面达到防洪标准,唯有封丘至长垣的贯孟堤是河南黄河防汛的薄弱环节。
二、众说纷纭铜瓦厢孰兰孰封
长期以来,铜瓦厢当年的决口处,究竟是在今兰考境内还是封丘境内,两县一直存有争议。但文史资料一致认为当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处就在今天的兰考县东坝头至封丘县临黄堤后辛庄之间无疑。
据《封丘县志》及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封丘、兰阳县长期隶属现在的开封,1776年至1911年改属卫辉府。明清两代封丘、兰阳县均属黄河堤防管理的河北道下北厅,厅属设在陈桥(封丘)。
据《兰考县志》记载:“铜瓦厢,民众税多,当称古镇。”铜瓦厢古镇在兰阳县城西北二十五里处。据清《续行水通鉴》记载,铜瓦厢镇西距贯台900余丈(约3公里,目前贯台东5公里内均属封丘境内)。另据康熙年间古地图显示,铜瓦厢镇在梁家寨(封丘)西南。
据《河南黄河大事记》记载,铜瓦厢决口的地点据六月十八日蒋启扬奏称,当六月十七日大雨一昼夜后,十八日即“水长下卸,下北厅兰阳汛铜瓦厢三堡以下无工之处登时塌宽三、四丈,仅存堤顶丈余。”二十日口门刷宽七、八十丈,七月初已扩大到一百七八十丈(头堡至四堡长四百七十一丈为铜瓦厢险工)。 即决口在铜瓦厢险工的最下游。
据《河南黄河大事记》及有关资料记载,七月,据河南巡抚英桂奏:黄河决口后“先向西北斜注,淹及封丘、祥符(现封丘南半部)各县村庄,再折向东北,淹及兰、仪、考城并及直隶长垣等县各村庄”。据此说明决口处以北向西归属现在的封丘无疑,决口处就在封丘、兰阳(现在的兰考)县交界位置附近。
多年来封丘县李庄境内一直保留着黄河铜瓦厢决口残留的100米废堤,其上矗立着一座“铜瓦厢决口处”纪念碑,后改为“铜瓦厢纪念碑”。
据封丘李庄镇民间探访和李庄贯台村梁姓族谱等记载,附近村民多由铜瓦厢迁来,铜瓦厢距贯台东北3.5公里处,目前大河位置就是当年决口下溃后的位置,后由于东坝头险工的修建(1924年),大河才停止了下溃,原决口处距目前封丘大堤约3公里。据李庄前辛庄村曹府后人家中的“急公慕义”匾额记载,1855年铜瓦厢黄河防汛吃紧,封丘李庄镇前辛庄曹府先人曹景虞牵头,召集荒庄、梁寨、管寨等13个村庄募捐麻料4万斤用于黄河抢险所需。其中记载的村庄和人均属封丘。现该处两岸堤距约7公里,大河长期紧靠东岸东坝头,西岸5公里多滩涂均属封丘县区域。
根据以上史料不难判定:铜瓦厢镇、铜瓦厢险工及决口处,无论当时隶属兰阳、封丘,目前位于封丘县境内无疑。
笔者认为,铜瓦厢孰兰孰封名义之争似无必要,此文仅作为传承黄河文化、强化黄河忧患意识与大家共勉。
原铜瓦厢决口处纪念碑
现铜瓦厢决口纪念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