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故事 > 正文

官场微故事:诗人的自恋情结||王金山(安徽)

更新时间:2022-02-09 22:30:44 来源: 作者: 浏览548次 文字大小:

官场纪实微故事

心灵导航
诗人的自恋情结
那天,我正在门诊上班,一位衣衫不整且蓬头垢面的男青年推门进来,仰着脖子问:“你就是王诗人,不,王医生吧?”我急忙欠身问道:“您是……”“我是来给你看‘病’的!”男青年没等我说完,一屁股坐在对面的椅子上,脖子仰得更高,一脸傲慢的神情:“你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散文诗我看了,这也算是诗?简直是对诗歌的亵渎!”
我有点生气:对我的诗歌有什么看法可以商榷,怎么能如此武断地否定甚至骂人呢?但我还是强压火气问:“诗是写得不好,请你指点,我好改进……”“改进什么呀,我这样好的诗都没拿去发表,你那狗屁诗竟然发表,岂不叫人笑掉大牙!”男青年继续昂着头,表现出不屑的样子。“你也经常写诗?”我小心地问。“当然写,但我从不轻易发表!”他冷冷一笑。
我倒吸一口凉气,探询道:“那么,你认为谁的诗写得好呢?艾青?臧克家?还是流沙河?贺敬之?”“谁的诗我都看不上,都不如我自己的好!”他大大咧咧地说,顺手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本本,大声说道:“你听听我写的诗,多有味道,多有气概!”他不管我愿意不愿意听,便大声地朗诵道:“日出东方乃为平淡,口吐长江方是气魄!我是东方的自豪,世界的巨人!我呼吸使宇宙充满了气体!我大喝一声太空的星球也要陨落!啊!这就是我!这就是炎黄的子孙!”
男青年神采飞扬地朗诵完,不无自豪地问道:“怎么样?像不像大手笔?不像你们无病呻吟吧?”
诗确实有“魄力”,可是他那一副目空一切且不可一世的样子令人难以接受。我决定留下他进行一番深谈。
原来,男青年也有他的“伤心”处。他数年来喜欢写诗,并发誓要超过世界上所有的诗人。他勤奋笔耕,投稿投了多少年,也没有一家报刊肯采用一两篇。为写诗,女朋友离他而去,单位解聘了他,父母常常骂他,许多人视他为怪物。现在,他没有爱情,没有友情,没有亲情,没有同志之情。他常常一个人在夜色中踽踽独行,成了“孤家寡人”。他认为周围的人都太俗气,太平庸。“
王医生,不知何故,最近我严重失眠,常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男青年说。
表面狂妄的他,其实内心是十分苦恼、空虚的。“你有孤独的时候吗?”我问。“我一直在孤独中。不过没关系,我知道,喜欢诗、有成就的人总是孤独的,不为凡人所理解所接受。”男青年仍然自信且狂妄地说。
这位男青年患有自恋性人格障碍。
对于这位男青年的自恋性人格障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从分析患者早期的人格形成入手,对其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治。可约请一两位名诗人或评论家,请他们圈阅数篇(首)名诗,仔细点评“名”在何处,可让患者发表成见,直到他心悦诚服。然后再点评患者的诗不足在何处,并指出如果要想写好诗,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其次,要加强患者后期的人格教育,使这种人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学会关心、爱护他人,学会正确接受他人的爱。亲朋好友以及恋人,千万不要冷落这种人,要对他付出一片爱心,去关心他、爱护他,让他体会到爱心的力量。要教育甚至严厉批评他,不要狂妄地瞧不起任何写诗的人,不要坚持自己平庸、错误的观点,学会尊重别人,“要学成熟的稻穗,越成熟头垂得越低;莫学空虚干瘪的稗子整天高傲无礼。”心理医生则向他详细介绍自恋性人格障碍的表现及特征,使他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消除自己的心理障碍。
见原稿。  


(原载《健康报》2003年7月14日)
杂谈
公交司机要防“职业倦怠”
开春以来,安徽省合肥市公交司机屡屡“肇事”,甚至在一个月之内,先后有好几名路人成了轮下“冤魂”,引起了市民的极大不满,也严重损害了该市公交公司以及当地政府的形象。至于司机“闯祸”的原因很多,如城市道路的“大建设”导致的交通拥挤、个人的驾驶技术和身心素质以及公司管理层的“制度”有弊端外,我看,也与司机的“职业综合征”或曰“职业倦怠”不无关系。
职业综合征,亦称职业倦怠,就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身心疲惫的一种状态。处于职业倦怠的人,往往会有一种身体和心理被耗干的感觉。我国已经进入职业倦怠高发期。出现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主要是教师、新闻工作者、警察及医护人员、职业司机等。
职业倦怠不仅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还造成缺乏职业道德、消极怠工等。司机如果有这样的毛病,乘客的安全就很难保障。
我们知道,行进的车辆因速度快,再加上公司的多条“紧箍咒”,以及道路的拥挤,公交司机的精神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使肾上腺素分泌剧增,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长此下来并易诱发高血压症。现代医学实验已证实,车辆行车时,因心情紧张,即使健康的人心率也会增加。时速80公里,心率为90次/分以上;时速120公里,心率为115次/分以上。长期行车可使心肌疲劳而影响心血管功能,诱发高血压和冠心病。
其次,高速行车产生高频率的颠簸振动,尤其在高低不平及狭窄的行车路上,使人产生种种不适和心理反应。振动持久作用于人体,导致肩背酸痛和腰椎退行性改变,且以第三、四腰椎尤为明显,发展下去,诱发坐骨神经痛。进一步研究表明,颠簸振动对腰椎损害与振动频率相关,以3~6HZ的低频振动的危害最大。
还有,长期高速行车可导致骨关节改变、神经末梢感觉障碍,严重者全身骨骼和关节麻木、感觉迟钝,即“振动病”。此病主要表现为夜间手剧痛,振动觉、痛觉发生障碍,手指呈节段性苍白,手指麻木僵直、有蚁行感。
另外,有的车辆座椅无缓冲和靠垫,在普通公路上快速行驶时振动频率和人体椎骨发生共振现象,极易损伤脊椎骨,导致腰背酸痛和骨质增生。紧急刹车时,因巨大的惯性冲击而使头部向前方突然倾斜,轻者可致颈肌劳损,重者可使颈椎损伤,此即颈-脊椎-腰椎综合征。试想想看,如果一位司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没有痊愈的情况下开车,没有事则罢,若碰到意外情况需紧急刹车时,会因下肢神经功能的减退而失去力量,这样,尽快脚踏在刹车上,但起不到什么踩踏的作用,车仍然如失控的野马,这样,岂能不出事?如果一位司机患有颈性眩晕,一旦眩晕发作,哪怕几秒钟或十几秒钟,对于正在快速行驶的车辆,其结果会如何?如果一位司机患有躁狂抑郁症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或高血压病、冠心病等,这对乘客来说,将意味着什么?即踏上公共汽车后,就等于乘车安全以及生命很难达到保障。
感冒后开车危险,感冒后开车要不得,特别是服感冒药或镇静类的药物以后开车更加危险!为了您的家庭,为了您自己的生命,也为了行人的安全,驾驶员同志,请您感冒后千万不要开车,以免发生车祸!
那么,谁来发现他们的疾病?对有病的司机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什么时候恢复驾驶工作比较安全?是否需要对他们进行连续的观察?所有这一切应由谁来组织实施和监管?如果因为司机疾病的原因而酿成了事故,责任由谁来负?!
   不过,职业倦怠虽然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却是可以避免的,其中个人调节尤为重要。
专业人土建议,一要建立科学、健康的工作方式,既不能漫不经心,也不要成为不善休息的工作狂。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能过分超越自己的能力,好高骛远。三是要有张有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四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五是寻找积极的减压方式,如加强体育锻炼。尤其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是心理问题,应该克服偏见,寻求心理援助。
总之,司机也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不要延误疾病治疗时机。公交主管行政部门要定期给他们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治,并给每人建立健康档案,医务人员定期跟踪检查和处理。在舆论导向上不要轻率地宣传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带病驾驶。公交领导在积极解决司机的生活问题、待遇问题的同时,要将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结合起来,把对驾驶工作的不利影响下降到最低限度。驾驶人员自己应通过心理咨询、听音乐、看小说、电影及与人闲谈等达到心理障碍的消除和松弛紧张心理的目的。要尽量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净化情感和心灵,培养协作精神。逐渐改变自己过分内向性格,广交朋友,在工作上积极与他人协作,从而得到同事的理解和帮助,减轻驾驶,尤其是夜班驾驶中精神上的负担。应丢掉与现实不符的幻想,面对现实处理问题。要学会自得其乐,自我解脱和自我松弛。如此,即可远离“职业倦怠”的侵扰。
所以,对司机的身体健康加大关注,确保司机“健康”驾驶车辆,无疑也是减少“事故”的一剂良方。


(原载《合肥晚报》2007年5月23日,此次发表略有修改)
杂谈
减肥≠减重
编辑同志:
我自从生过孩子后,体重又增加了不少,为此,我十分担心被老板炒“鱿鱼”。前不久,同是打工的女友来访,见我在为自己的“富态”发愁,于是建议我去医院进行“针灸减肥”。我似信非信地在某减肥中心进行了二个疗程30天的减肥后,原来“富态”的脸庞逐渐变得消瘦,然而,最近在称体重时,猛然发现体重没有减轻,反而比减肥前还重了2斤。这是怎么回事?减肥“减”不了体重,算哪门子“减肥”?另外,减肥每次应扎多少针为好?
上海       张琴琴
张女士:
针灸治疗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绿色治疗,它在治疗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对人体以及周围环境无任何不良影响,符合国际公认的减肥方案应具备“不腹泻,不厌食,不乏力”的特点。因此在众多减肥疗法中,针灸减肥受到了“青睐”。那么,有些人为什么针灸减肥反而将体重“减”重了呢?这并不奇怪。因为减肥不等于减体重,而是减脂肪。也就是说,减肥与减重的概念不相同。有些人针灸减肥后体重并无明显改变甚至有所增加,但脂肪指数降低,腰、臀、大腿、手、上臂等处脂肪减少,这可能是由于配合针灸,人体的代谢紊乱纠正后体脂减少而肌肉增加所致,所以体重改变不明显甚至增加,但从机体本身来说则更趋健康了。你的体重虽然有所增加,可“肥胖”现象明显地好转,这也是减肥的“功绩”。
如今,要避免将“针灸减肥”过于神话。针灸减肥并非一“减”了之,有的有效,有的效果非常好,有的却无效呢!我们知道,正常成年人超过标准体重越多,说明脂肪细胞中的水分含量也就越多,针灸减肥的效果也就越明显。有的人本身超重不严重,因此减肥的效果也就不那么显而易见。其次,减肥效果还与是否全身减肥有关,一些局部减肥(如腹部减肥),效果明显但减重不明显是其特点。还有,减肥效果还与脂肪的特点有关,软脂肪减得快而明显,硬脂肪则见效不快。况且,针灸减肥也不是一劳永逸,任何减肥方法都须逐步调整,每个人对针灸的反应不尽相同,这需要持续治疗。一般需要坚持3个月以上的密集和强度治疗,特别肥胖的则需半年至1年,即针灸减肥是一个慢慢调整机体的过程,当疗程停止后,体重基本上能保持1—3年的正常水平。可见,针灸减肥有效者以单纯性肥胖为主,其中以获得性肥胖(摄入大于消耗)者效果佳。
另外,针灸减肥疗效是双方的,医生良好的技术不能小看,但肥胖者的主观意愿、意志、饮食、运动等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否则,医生的技术再好,减肥者不予很好地配合,仍然坚持不良的生活方式,大吃大喝,懒惰不动,其减肥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
提请注意的是,很多美容院、减肥中心一扎就扎三四十针(为了多收费),减肥者也有的认为针扎越多效果越明显,其实这是个认识误区。针灸是需要专业知识的,它有章有法,注重选穴,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若盲目针刺,百害无一利。
见原稿。


(原载《健康报》2007年9月20日)
心灵导航
他为什么还想考试?
翻开世界历史,1944年6月6日,则是盟军“诺曼底登陆”的日子。这天,被有关史学家称为“世界最长的一天”。而2021年6月7日、8日这两天,又将被中国考生以及他们的家长称为“中国最长的两天”。这两天,全国有几千万名考生走进考场奋力拼搏,经历一次“生死劫”。
刘灿,属于庞大考生族中的一员,考试中精力充沛,发挥良好。然而,在考完后的当天晚上,却垂头耷脑,萎靡不振,连晚饭也不吃。父母以为孩子这些“不适”是考试的结果,休息几天就好了,谁知刘灿却语出惊人:“高考真好,我真希望天天这样‘考’!唉,可惜只有这一次……”
“什么?”刘灿的母亲闻言,急忙惊问道,“儿啊,你是不是考傻了?别人都害怕高考,你却希望天天这样,这是为何?”
“为何?”刘灿慢声慢语地说,“我在高考最后冲刺阶段,您情愿扣奖金,也不上班了,请假为我‘护航’,我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祖宗’、‘宝贝’!我即使不高兴、耍脾气、使性子,您也不会呵斥、责骂我,只是笑脸相陪,尽情哄我,晚上连再好的电视也基本上不看了,即使实在想看,也只是只看画面不听声音……您平时能做到吗?所以,高考真好!其次,高考期间,交警叔叔为考生疏通道路,让我们‘一路绿灯’;武警叔叔为我们站岗放哨,保障人身安全;环保、气象、电力、自来水、医院等部门的叔叔阿姨们也在为我们‘保驾’,监督噪声、及时报告天气状况、确保不断电不断水和优先看病等。公交公司,规定我们考生可以优先上车,甚至开设‘公交专车’,还可免费……高考真好,人人仿佛都将我们考生当成了‘宝贝’。看资料说,某市为了不与考生争路,上万名公务员提前一个小时上班;某地规定,有‘高考通行证’的车辆可以‘越权’左转;某地成立由城管队员组成的‘绿色护考队’……可见,高考真好哟!还有,连我那平时喜欢打麻将的爸爸也‘金盆洗手’,从杨叔叔家回来了……高考,我由于天天紧张有压力,反而觉得全身舒服;现在不考了,人放松下来,反而觉得全身难受……”
“这……”刘灿的母亲一时语塞。
医生点评:刘灿为什么迷恋考试?原来,他很可能患上了“考试成瘾症”。
考试成瘾症,亦称考试依赖症,即患者一旦没有了考试,反而会觉得心慌、胸闷、心跳加快、烦躁不安、失眠、全身不适等,而一走进考场,此类症状便会好转甚至消失。
考试成瘾症不是什么新的毛病,它跟生活中的吸毒成瘾、按摩成瘾、跳舞成瘾、整形成瘾、购物成瘾、恋爱成瘾、玩手机成瘾、杀人成瘾、赌博成瘾、偷窃成瘾、养宠物成瘾等等性质十分相似。
如今,像刘灿这样没有朋友、没有爱好,学习和考试是他们的最爱,考试是他们获取自信的源泉的学生很多。曾几何时,中小学校园有了这么一群“嗜考族”,这些孩子从小就喜欢参加校内外各种考试,考上了瘾,脱离考试就心慌烦躁、无法承受挫折。现在,不少的学生因为是“尖子生”,他们很享受考试和竞争的过程,因为每回考试成绩揭晓,他们总能跻身年级前几名,不光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看到同学们既羡慕又妒忌的眼神,他们就会有一种十足的成就感,让他们的自信大大提升。如果一段时间不考试,他们就会觉得郁闷沮丧、情绪低落,似乎对考试上了瘾。湖北武昌一所学校有一男生,经常在班上大声问老师什么时候考试啊,怎么好久没考试了这样的话题,问得老师哭笑不得。据悉,这个男生成绩优秀,每回考试总能在班上排到前三名,但因为酷爱考试,在许多同学看来,大有“显摆”之势,在班上很不受欢迎。但这名男生深得老师的喜爱,其家长还应老师的邀请到家长会上“传经送宝”,“这孩子一天不学习、不做题,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好像缺了点儿什么。”这名男生的妈妈担忧地对老师说。
可见,“嗜考症”的危害不亚于网瘾。有关专家认为,“嗜考症”是应试教育的怪胎,孩子想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然而,痴迷考试也是扭曲和不正常的,这会发展成为“考试迷”、“考试痴”。
怎么办呢?家长可带孩子“虚度光阴”一段时间。英国心理专家指出,对孩子们来说,“虚度光阴”也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那么,如何“虚度光阴”?(1)多带孩子去公园,特别是乡村公园,让孩子接触树木、溪流和大自然。(2)带孩子去有天然游泳池的海滩。(3)在自家的后花园进行烧烤活动,孩子爱做什么就让做什么。(4)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在客厅和厨房里帮忙,比如打扫之类。(5)尝试带孩子去一些“冒险乐园”游玩,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活动,让他们尽兴而归。(6)鼓励孩子多读童话书。大家知道,阅读能提高人们的思考力和逻辑性,尤其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大有帮助。而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称,读书能帮助人们消耗热量,使发胖的几率降低。对孩子来说,童话最能吸引他们的兴趣,使得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消耗更多的热量。同时,健康的童话故事能让孩子积极成长,养成好的生活方式。(7)爬疗。 爬行疗法是一种体育疗法,不但能治病,而且还能锻炼身体,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爬行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血流,又能防治因直立或久坐的时间过长,导致的腰、背肌劳损和脊椎病这样的运动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据最新科学研究发现,让女孩多在地下或树上爬一爬,可使她们以后少患心理疾病,同时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为此,有关专家指出,家长要抓好考生后的三件事。(1)跟孩子娱乐。高考后烦事很多,暂且不要去想,也不要管孩子考得怎么样,先让他们快活起来最重要。(2)带孩子旅游。如果可能,家长可抽出时间带孩子外出旅游,消除孩子的紧张疲惫。(3)去高校参观。这是学美国人的做法。条件好的,可到外地知名大学参观。没条件的,可到本省本地区的高等学校去看看,开阔一下孩子的视野。
这里要说的是,当这种成瘾症状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饮食乃至睡眠等,就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了,医生会视您孩子的情况配合药物治疗。常被推荐使用的药物是镇静剂。目前最常用的镇静剂是阿普唑仑、安定和氯硝安定。但是药物服用会对某些内脏器官有损害,而且副作用也不可低估。所以一定要根据医嘱服药,千万不可自行去药店买药。另外,家长以及社会的各方面要尽量做到不要将孩子(考生)“考前当宝、考后不管”,使孩子的“待遇”不要大起大落。另外,孩子可多吃这样的食品,如核桃、黑芝麻、金针菜、香菇、海带、海藻、大枣、小米、玉米、西瓜子、向日葵子、南瓜子、杏仁、白果、花生、松子、栗子、野鸭、野兔、鹌鹑(蛋)以及多种动物脑及内脏等等,如果家长再能配合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监督孩子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给孩子经常进行摩腹、捏脊、推背等,这就是最好的“脑轻松”。
见原稿。  



本文系官场微小说(ID:gc-wxs)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