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故事 > 正文

官场微故事:老张头 ||王金山(安徽)

更新时间:2022-02-06 17:48:16 来源: 作者: 浏览775次 文字大小:

官场纪实微故事

小小说
老张头

老张头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了休还要回办公室上班。尽管一月聘金只有3000元,可老张头却干得乐嗬嗬的,相反,那些每月拿5000~10000元的,却整天唉声叹气、无精打采。老张头没来之前,办公室的开水、办公桌和地下的卫生,以及夹报纸等等,都是排了班的;至于中午和晚上的值班,也是丁对丁、卯对卯,毫不含糊的。自老张头反聘回来后,将这一切的一切全打乱了。每天,老张头都提前半个小时赶到,而那些排了班的人,却是在上班后半个小时赶到。一正一反,正好相差一个小时。待排班的人赶到后,办公室的一切早就处理完毕了。起初,排了班的人觉得怪不好意思的,毕竟老张头已60有余了嘛!排了班的人大都在50岁以下,有的只有20出头。“谢谢,谢谢!”人们几乎都是这样说。时间长了,人们纷纷评头论足起来。“嘿,这老张头,天天来那么早干什么呀,害得我们想迟一会儿来都不行了!”“老头子真厌,退休了还不在家里呆着,那么勤快干嘛!”“昨天他大概去锅炉房早了,开水都不太烫!”“昨天晚上他代我上班,有个朋友打电话来,他耳朵不行,半天听不清楚……”

终于有一天,大伙儿跟老张头闹翻了。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老张头干什么事都非常认真,比如这夹报纸的事吧,新报纸一拿回来,因办公室里有的人经常看过就不往上面夹了,有的拿了上厕所,有的拿了去包蔬菜,还有的干脆将报纸一揉,擦起桌子和板凳来。动作快的,“一睹为快”了;动作慢的,就到处找,找不着,就叫,叫过了反过头又责怪老张头:喂,×月×日的晨报和×月×日的晚报咋没有了?你是怎么看管的?咋不夹上?!老张头左右为难,上下不是,于是,他便提前行动,一等新报纸来到,马上就夹上,免得“天女散花”,收不回来。谁知,这又惹恼了那些少爷公主老哥老娘们。“真是的,动作那么快干嘛,夹上看都不好看!”“慢点呀,待我们看完再夹也不迟呀!瞧你这个病恹恹的样子……”“老张头混了一辈子,连个党票和小科长都没捞到,大概就是吃了这个急性子的亏!”“人嘛,要干就干一点让人高兴的事……”冷言热语叫人好不扫兴哟!

那一天,老张头一声不吭,将应该干和不应该(不属于)干的事全干了。特别是卫生,临下班时,他又仔仔细细地擦洗了一遍,然后,无限深情地最后瞟了几眼,才一步一趔趄地慢慢离去……

第二天,老张头没有来。由于老张头的突然离职,使办公室一下混乱起来。开水没人打了,地下和桌面上的卫生没人擦了,报纸没人夹了,更叫人不可思议的是,中午和晚上的班一时脱了节。“怎么会这样呢?”主任老孙火急火燎地问道。“原来,原来都是老张头代的班,谁知这老头子无组织无纪律,说不来就不来了……”秘书小王忿忿地说道。“把他这个月的工资扣下来,以平‘民愤’!”办事员小李在一旁鸣不平。

孙主任正要开口,猛然瞥见他的办公桌抽屉缝里塞了张字条,便走过去将字条夹出来,这正是老张头临走的留言:“孙主任,我因患了肝癌,已是晚期,4个月前就正式确诊了,考虑在世时间已经不长,为了再工作一次,便抱病来上班,给同志们帮帮忙,谁知我动作笨拙,惹大家生气了,对不起……”

又过了3个月,老张头在医院里病逝了。老张头一生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在清理他的遗物时,才知道他当过兵,打过仗,中越反击战中负过伤,立了个二等功。现在,办公室里的每一个同志提(谈)到老张头时,大家都默默无语,庄严、肃穆。

“这个老张头呀……”主任老孙也感慨不已。


(原载《合肥晚报》2010年2月28日,署名:益思)
杂谈
祸起熟人
笔者在医务界工作已经快30年了,目睹不少的病人或病人家属为了就医(主要是手术),千方百计到医院找熟人,有的找了一个还不行,还要找几个;找了一般的医院工作人员还不放心,还要找主管医生、主管医生的主任、主任的院长、院长的上司等,好像不这样,就不能看病,看不好病似的。一句话,看病找熟人似乎已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也似乎成了某些人的“身份”。
然而,我们有些医务人员却因为“熟人”的关系往往忽视了诊疗常规,最后招来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甚至医疗官司……
笔者也遇到不少亲朋好友或曰“熟人”找我看病或找我再找人看病的烦恼。一次,笔者老家的一位亲戚来找我看病,这位亲戚表现的主要症状是腰腿痛。按医疗常规,入院后应该将一些必要的常规项目检查一下,可这位亲戚一口拒绝,说他是自费,找我看病,目的就是给他省钱,还口口声声劝我不要跟那些“庸医”、“钱医”学,动不动上来就“撒大网”乱检查,好多收费得奖金。亲戚还一再要求尽快给他做大牵引手法复位术(本科的主要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因为多住一天就要多花一天钱。其实亲戚并不穷,家里住着楼房,他这一番软中带硬的话,噎得我心里冒气但又无话可说,只好让他在病历上签了字。但笔者仍然狐疑,因为这位亲戚自入院后,腰腿疼痛症状越来越重,且昼轻夜重,又有长期吸烟史,偶尔可听见干咳声,听诊也发现有异样音。于是,笔者强硬地要求他必须做一些常规检查,否则,不给他治疗。亲戚无奈,极不高兴地拍了胸部平片,后怀疑有肺肿瘤转移的可能。又做了血沉、肿瘤标记物等检测以及肺部CT扫描,再请肿瘤科医生进一步会诊,基本确诊为肺肿瘤转移。原来这位患者的腰腿疼痛病因来自肺部。想想看,如果不是顾及亲戚的要求,笔者肯定会将应该普查的项目普查一下,这样一般就不会误诊或漏诊了。庆幸的是,笔者没有给他做牵引治疗,连一般的推拿手法都没有做。否则,症状加重或发生了难以逆转的损害,熟人一翻脸,法院一告,笔者一辈子无过失记录的医学生涯也就算彻底完了。
此事现在想起来,我的脊背还在冒冷汗。
还有一次脊背冒冷汗的事。那是在3年前的一个上午,我正在病房推拿针灸病人,过去的一位女病人范某弯着腰找到我,说她腰椎间盘病又犯了,最近腰痛得很,请我给她推拿牵引治疗。因为范某13年前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我利用牵引手法复位术治好的,所以,这次她又找到了我,希望用同样的手法为她解除痛苦。于是,我便收她住了院,准备“老调重弹”。然而,当我仔细询问这10年内的病史时,她说她半年前曾经因乳腺癌在安徽省某大医院做过一侧(右侧)乳房切除术,以后定期做化疗。这半年多来,她一直恢复很好,连这家大医院肿瘤科的医生都说她以后可以“高枕无忧”了。确实,女病人这次在本科的一些生化检查都正常,胸片以及肝脏、肾脏、子宫、卵巢等B超均未发现异常。可腰骶椎磁共振(MRI)片子以及报告出来后,却令笔者大吃一惊:胸12到腰1、腰3到腰4、腰4到腰5段脊椎椎体均有破坏性改变,提示有可能是“脊椎转移瘤”。那么,何处“转”来的呢?我首先想到了范某的“乳腺癌”既往史。后来经进一步检查以及本院肿瘤科会诊,果然是乳腺癌转移造成的。“我幸亏没有给她牵引推拿,否则,患者瘫在床上,我将如何收拾这‘残局’?”至今,我一想起来也是汗水涔涔、心里后怕。
近几年来,“祸起熟人”的医疗争议案件频繁出现。医务人员对于本院收治或门诊就诊的“有关系”患者,给予特殊的照顾或优惠,如不挂号、不排队、不收费、不写病历、不让患者签字等,这属于医务人员在完成从业机构交给的工作任务中的违规操作,发生争议要按医疗纠纷对待。
某省医学会曾经对所完成的100多例医疗事故争议技术鉴定进行分析,发现缘于找熟人帮忙,日后患方反目引起争议的竟占1/5。专家认为,医患为熟人关系,不会影响鉴定的公正,但这种“祸起熟人”的争议最终伤害的仍是医患双方。
为此,笔者劝诫我的同行们,在对熟人患者给予“关照”的过程中,对熟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对涉及患者预后的原则问题,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办,必要的检查不能省,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违规处理不能做,尤其是病历书写及患者必要的签字是不能被忽略的。总之,不要以违反规章制度或诊疗常规为代价,否则,一旦出了纰漏,将后悔莫及!
另外,希望我们的患者以及患者的亲属也要多多理解医务人员的“难处”,多配合他们的“工作”,不要肆意干扰医务人员的诊疗常规。如今,大部分医务人员都是认真负责的,医疗市场竞争如此激烈,谁不想树自己的牌子而“自毁”呢?当然,对于那些动辄“大处方”、乱检查、乱治疗的医务人员应该抨击并揭露之!
总之,找熟人也好,不找熟人也好,最主要的是医务人员要医德好,素质好,技术棒,对所有患者不论亲疏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患者才放心,才不会找熟人。


(原载《健康报》2010年4月23日,署名:益思,此次发表略有修改)
杂谈
应该给科普文章“名分”
读了河南中医学院孟长海先生的文章《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应有硬指标》(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4月22日),笔者深有感触,特续写几句。
其实,早在2007年初,我们医院就明确规定,每个科室在本年度必须完成10篇以上且在报刊公开发表的医学卫生科普文章,以作为年度考核的硬性条件之一,同时,对完成好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即地方级报纸原则上是每篇50元,国家级报纸每篇原则上是100元。电台、电视台播发的文章参照报纸同样标准(遗憾的是,发在杂志上的卫生科普文章却没有规定,这应该是医院科研科的事)。兑现措施由医院宣传科监督执行。这种激励机制大大地调动了许多医护人员尤其是青中年专家创作卫生科普文章的积极性,对医院的形象宣传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此,我院坚持这样的“政策”一直至今,风风雨雨,褒贬不断,确实不容易,值得赞佩!
今年,我院再次加大了对卫生科普文章重视的力度,并制定了具体的奖罚措施。可见,我院领导对医学卫生科普文章的重视。
在此,笔者作为一名卫生科普的“铁杆”作者向全社会呼吁:重视科普工作是全社会的事,光靠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是远远不够的,况且,不能来“虚”的承诺,要实实在在,要给科普文章个“名分”。如医学论文算医师继续教育学分,为什么就不能对医学科普文章等行为也授予一定的学分呢?传统观点认为科普文章是“小玩意”、“雕虫小技”,写科普的人“无大出息”。其实,优秀的科普文章非常难写,有时不亚于一篇优秀的科学论文。说个现成的例子。您也许在当今的一些学术期刊上很容易发表论文,但要想在中国《家庭医生》(广州中山大学主办)和上海《大众医学》(上海科技出版社主办)以及《大众健康》(《健康报主办》)等科普杂志上发表一篇卫生科普文章,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甚至比在一些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还困难。这些品牌杂志,可谓“过五关斩六将”,不是“观点新、文笔好”的文章,休想“出笼”!不信,您试试看!
过去,写科普对医生来说不是重要的事情,很多医生不太重视写科普文章,因为这个对晋升评奖等没有帮助。于是,科普成了额外的工作,只是一种付出。于是,让“张悟本”们钻了空子。
前不久,我读了《人民日报》社白剑锋主任记者的文章,颇受感动。白记者说,中医科普光靠专家个人是不够的,国家应该从体制上、资金上予以推动。目前,中医晋级只看论文发表多少,对科普工作不作考核、不提要求,医生们没有科普热情。因此,职称评定方法应有所改变,并鼓励专业人士去做科普工作。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建立专项的中医科普基金,等等。
白记者的观点,笔者十分赞同,同时也建议对科普文章给予更高的礼遇,如把优秀的科普文章同学术论文同等待遇,发表科普文章也可享受一定的继续教育1类和2类学分。优秀科普作者可优先晋升,如同作家一样,国家专门给予定一定级别的职称(1级、2级、3级),并享受初、中、高级职称的待遇等。
总之,光号召远远不够,有关权威部门应尽快拿出措施,发出红头文件,如此,下面也就好执行了。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5月23日)

“骆驼一族”易患焦虑性胸背痛
最近,湖北省武汉市一位姓黄的白领丽人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这位丽人在电话里苦诉道,她是某大公司技术开发部的经理,工种很好,薪金也很高,按时髦说法,属于事业有为的“白领一族”。可不知何故,她近年来老是胸痛和后背痛,有时痛得她彻夜难眠,以及喘不过气,甚至想跳楼。她该怎么办呢?
这位白领丽人患的就是典型的“胸背痛”,医学术语称为“焦虑性胸背痛”。
随着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人长期生活在一种思想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如果能予以正确疏导,可能对身体影响不大,否则它就会攻击身体的薄弱器官,引起各种不适症状,最典型的如睡眠障碍、胸背痛、胸闷、头痛,头晕等。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客观检查不出什么问题,但人的健康状态已经明显下降,处于—种亚健康状态。
现在,许多白领女士自称为“骆驼一族”,她们不仅工作紧张,且身心压力很大,一天工作下来,纷纷感到胸痛和后背痛,追溯原因,可能与长期的慢性积累性劳损为主要病因,如站姿、坐姿疲劳及急性腰背部和胸部损伤后的慢性修复过程等;其次,受寒受凉久居湿地或久在空调、电风扇的环境下工作的女性,极易患此病。另外,她们除了工作、学习、生活及家庭、子女的巨大压力,还要善于应对老板或上司以及同行和客户的性骚扰等。而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白领女士由于时刻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在压力的“如影随形”之下,常常出现生理疾病,这些压力的“副产品”主要之一即为胸背痛,并且,职位越高的白领女性越容易感到胸背痛。
可见,这种胸背痛不仅与积累性劳损有关,更重要的是身心负荷太重。研究表明,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心理生理机制,导致骨骼肌痉挛、局部血管收缩、内脏功能障碍、释放致痛物质,产生疼痛。而疼痛能进一步引起感情方面的反应,加重情绪紧张,从而使疼痛与负性情绪出现恶性循环。也就是说,胸背痛,往往反映了一个人潜意识中的压力过大,也是“我现在病痛了,我支撑不下去了,我需要休息,我需要关心”等内心情感的流露。
胸背痛看起来好像不是什么病,但它会使人精力不能集中,烦躁不安,影响工作,有时还会导致人不自主地发脾气,情绪焦虑、抑郁,严重的会导致人自杀。
焦虑性胸背痛的诊断,须确实排除患者并未患器质性疾病,医生应对病人作认真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焦虑性胸背痛的特点是症状反复出现,病人常指不出固定的痛点,疼痛的范围较大,或伴有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耳鸣心悸等,病人的精神状态也欠佳。根据病人可能受到过的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经历,一般可以确诊。在治疗方面,用常规治疗胸背痛的方法难以奏效,关键是去除焦虑、忧郁的情绪,做好精神及心理上的疏导,鼓励其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旅游、跳舞、散步及游泳等,以转移思想焦点,舒松焦虑情绪,使异常收缩的肌肉慢慢兴奋和抑制均衡。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酌用安定等镇静药物。补充维生素B类,也有助于改善焦虑和忧郁患者的不良精神症状。据临床报告,多数患焦虑、抑郁症的女性有维生素B及维生素D缺乏现象,故应适当补充。
这里要说的是,胸背痛,发病原因除该部位肌纤维组织劳损和痉挛外,还应注意有无骨科、神经科、内科等的器质性疾病,如骨瘤、椎间盘突出、小关节错位、胸部以及脾、胃、肝、胆疾患等。但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紧张刺激而引起的患者也不少,而且即使是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也可以由于心理社会因素而使其症状加重。此外,还要注意由外伤后出现的转移性胸背痛,以及站、坐姿势不良或职业性疲劳所引起的胸背痛。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胸背痛,在家庭治疗和保健时,除使用各种药物对症处理外,还应进一步查明潜在的心理社会因素,消除紧张情绪的刺激,保持愉悦心境,必要时作些气功、推拿(按摩)和局部理疗护理。
总之,为了预防“胸背痛”,平时要加强项胸背部的功能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多做做广播操中的扩胸运动或仰卧、俯卧腰背肌功能练习,打打太极拳以及自我按摩等等;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及受凉、感冒等,不要长久呆在空调的房间里。常坐在电脑前工作的人,自己可调节一下椅子和键盘的高度;此外,每隔一小时左右,最好站起来休息一下,望望窗外,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都有助于减轻疲劳。
真正要缓解胸背痛最重要的就是减轻压力,有关专家告诫道,白领人士们,面对压力要学会正确宣泄,宣泄的方法有很多,首先你可以自我宣泄,凡事要大度,不要苛求自己。其次,可以通过向亲朋好友倾诉的方法化解心中的苦闷,他们会给你安慰与支持。另外,可以去看心理医生,医生的帮助会很好地帮助你解决问题。


 (原载《健康报》2009年11月20日)
本文系官场微小说(ID:gc-wxs)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