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故事 > 正文

官场微故事:医院感染||王金山(安徽)

更新时间:2022-02-03 21:32:33 来源: 作者: 浏览537次 文字大小:

官场纪实微故事

医院感染
——天使与魔鬼共存  
公元325年,当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所医院时,一个悄然又严重的问题——医院内的感染问题即随之相伴而来。尽管以后医院引进了消毒手段和无菌操作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医院内感染,但是仍然防不胜防。1983~1989年,法国因输用被污染的血液导致了人类输血史上最大的惨案。在这场惨案中,大约46万法兰西人先后染上了艾滋病、血友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等。
可见,医院感染是多么触目惊心!
早在1983年,我国有关部门对全国21家医院11295例患者调查表明,院内感染发生率平均为8.4%,其中下呼吸道占26%、外科(小伤口)18%、外科(大伤口)13%、皮肤13%、尿路11%、其它19%。1993年,我国卫生部组织有134所医院参加的“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系统”提供的资料,对每年约80万住院病人(约占全国住院病人的1.6%),进行监控所获得的数据表明,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率为9.7%。全国每年住院病人约5000万,按这一感染率估算,约有500万病人发生医院感染。在医院死亡病人中有约1/4直接死于医院感染。
我们大概不会忘记,1993年9月19日~10月18日,沈阳市妇婴医院共降生了244名婴儿。244条活鲜鲜的生命,谁见了谁不喜爱?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呀!可是不幸的是,其中49名新生儿突然出现发烧、拒乳、反应差、黄疸、休克及心、脑、肝、肾出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15名重症婴儿尽管经过全力抢救仍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脏器衰竭。当时,这起建国以来罕见的49名新生儿病毒感染事故,15名新生儿夭折的悲剧,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卫生部也为之震惊!后经专家们检测分析,认定病源为柯萨奇B族病毒,传染源来自两例宫内感染或经产道感染的新生儿,分别在2个新生儿室引起婴儿交叉感染,传染途径是空气和接触。可怕的医院感染哟!
医院感染,天使与魔鬼共存……
医院感染并非“猛于虎”
近年来,“医院感染”这一专业性很强的词汇逐渐为老百姓所熟悉。由于有关新闻媒体的宣传不当,“医院感染猛于虎”的说法使一些人对医院产生了恐惧感。如某人治疗肾炎却在医院里传染上了肝炎,某人做手术因输血得了艾滋病等等,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有的人甚至认为医院的空气中、门柄上、地面等等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等等。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夸大其辞了。
现实的医院,经过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已经将医院感染这只“猛虎”降服到几乎“乖贴”的地步。
当然,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不可乐观。
医务人员“卫生”应强化
确实,在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中,最常见为接触传播,由病人间、病人和医务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所致。其次亦可通过未被彻底消毒灭菌的物品(如内窥镜)间接传播,或通过公用的被污染的设施及物品传播,医院工作人员的手将病人的病原菌传播到另一病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原因。医院感染大都是医务人员的手所致。目前,医院中许多医护人员对手的清洁方式不够,不能充分保证洗手质量,洗手步骤也未达到要求。在常规洗手中,仍有未到部分。因此,教育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洗手,做好手的清洁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那么,哪些情况下医务人员应该洗手呢?1、在进行深部侵入性操作前。2、在护理特殊病人前,如严重免疫缺陷病人和新生儿等。3、接触外科性、创伤性或深部装置切口前后。4、接触粘膜、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渗出物之后,以及手有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下。5、在接触可能被毒力大或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污染物品之后,如尿盆、痰盒等。6、在护理感染病人或可能携带具有特殊临床或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如多重耐药菌的病人之后。7、在高危病房中,接触不同病人时。199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爱荷华大学的研究,如医务人员在8小时班内洗手40次,如果遵守人数增加一倍,可使医院感染率降低25%~50%。因此,洗手可起到控制医院感染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空气传播也不可忽视。常见于流感、结核病、疱疹、曲菌感染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虽可经空气传播,但较接触传播为少。虫媒(如蚊、蜱、虱等)传播,可导致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立克次体疾病等皆系虫媒传播所致。医院内的公用电话、床单、卫生巾、化验单、一次性注射器、听诊器、针灸针、手术钳以及输血等,稍微不慎,都将可以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尤其与病人血液接触机会较多的医务人员,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远远超过社会人群……
控制医院感染     任重而道远
医院感染已引起了世界各个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我国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医院感染管理列为医院分级标准的一项重要指标。
但我们还要看到避免医院感染这样的不利因素:其一是人口的老龄化,年龄越大,免疫力越差,越容易被感染;其二是抗生素临床滥用现象严重,尤其是越来越多地使用强力广谱抗生素,产生了许多相应的耐药菌株;其三是激素用量过大、使用过滥,还有HIV等新致病微生物的出现等等,致使病人免疫能力大大下降;其四是手术方式的转变,不少原来住院做的手术,现在都在门诊做了,而随着门诊手术量的增加,医院感染率也在增加;其五,随着侵入性检查如插管、内窥镜等检查增多,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也增加了。另外,我国现有多数医院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不合理,如管道外露,电线缠得乱七八糟,窗户开关部位留着道道凹槽,这一切都为清扫工作设置了障碍。许多医院的设计本身给环境污染制造了机会,如把厕所安排在候诊室的最里边,上厕所的人要穿过整条走廊。还有那无数的护工以及清洁员,这些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对卫生常识都不知道,还懂什么消毒防医院感染哟!进了无菌室,不戴口罩和帽子,在无菌室扫地用拖把拖地,或随便说笑。他们,也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一个原因。
有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医院感染多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主,而我国的医院感染则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这主要同我国的空气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污染相当严重,由于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入侵,也造成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增高。我国医院感染以散发为主,但也经常出现暴发,突出的是新生儿室或儿科病房、烧伤病房、外科病房。老年病人和患有慢性病或恶性肿瘤的病人因免疫力水平低下,最易受到感染,这类病人的医院感染率在20%以上。各种医疗器械的使用(如各种导管、插管等)、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亦为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因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而引起的丙肝、乙肝的传播,可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严格监控“致病因素”、“人群”、“环境”等三个方面内容,有效地做好监控工作,诸家医院都制定了感染监控管理标准的实施细则,尽量杜绝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安全。各医院基本上都成立了医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小组),担负起院内感染的监测和管理任务。他们建立起了常规的院内感染的调查、资料收集工作网,了解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各类院内感染的分布、致病菌的特点和耐药性现状和发病的人群特点。他们还定期在病房环境中取样检测,根据细菌检出情况制订相应措施。
当然,如何做到杜绝医院感染这个问题,并非全是医院独家责任,作为病患者一方,也有一定的责任及义务,比如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让孩子随地大小便,不随手乱扔废弃物等等。可是,我们现在屡屡看到这样不和谐的镜头,如手术病人的亲属不是坐在医院安排的休息室等候,而是几个甚至几十个人长时间围在手术室门口,有时那里甚至还堆放着从家里带来的衣被、食品和各种杂物;妇产科、儿科、外科是感染易发的科室,可正是这些科室的住院病人的探视者特别多,有些亲友想方设法躲避医院的探视规定,延长探视时间。他们没有想到,正是他们的这些所作所为,在给病人带来慰藉的同时,往往增加了病人甚至自身发生交叉感染的危险。
医院感染,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医院感染,再不能在医院内肆虐了!
医院,号称是人间的圣殿,千万不能让魔鬼与天使共存,救人的地方又成为害人的地方。生命圣洁。
你、我、他,都有一份责任。
见原稿。


(原载《合肥晚报》1998年7月11日,署名:益思,此次发表略作修改)
杂谈
学历与能力,孰轻孰重?
   我的一个老同学,虽然学历是中专,职称是主治医师,但她的病人特多,每天都忙不过来,还要经常预约。至于她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也是颇丰。遗憾的是,她由于没有本专业大专以上的学历,几十年了,快到退休的年龄,仍然连个副高级职称也晋升不上。而跟她同诊室的另外一位男同事,虽然学历比她高,职称也比她高,医院还四处作专家介绍,可找这位“专家”就诊的病人却不多,有时经常坐“冷板凳”。这是咋回事?难道这是个案吗?病人说的好:“我管你专家不专家、主任不主任,看不好我的病,就什么都不是,我不认……看好了我的病,就是‘神医’……”原来,病人衡量“专家、主任”的标准很简单,很“实惠”,只要你解决了他的病痛,你就是“华佗再世”,否则,再大的“名气”也是“泡沫”!
那么,何谓人才?高级人才的高素质又到底体现在哪里呢?实际上,最能体现高级人才高素质的确切指标,惟有能力和创新(医生则体现在病人上),而非仅仅一纸高学历和高职称。现在,许多单位,其中也包括医疗机构,以官职、高薪等为诱饵,搞“大跃进”式的人才引进的政策,恰恰是一种“学历崇拜症”疯狂发作的典型征兆,更是对人才实际创新能力的淡化和漠视!如此制度安排或政策设计的“远香近臭”,引进的到底是“人才”还是“吃才”,恐怕也只有在今后的实践中慢慢验证。
学历固然重要,但资历以及技术更是一名医生的根本,医生只有长期踏踏实实地搞临床而接触病人,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尤其是中医,更是注重从医资历和临床积累。如果我们的评价体系脱离了这一根本,以那些看似公平的学历、论文以及职称硬件来衡量人,就可能使人们不愿意在临床踏踏实实地工作,实际上,很多医生常年不看病人,但发表论文晋升技术职称不断的现象一点不少见。
记得《健康报》2006年6月22日曾经有这样的报道,说的是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全面启动全员岗位、职称双向改革,择优聘任。如此,只要领导公正无私,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我这位老同学一旦“低职高聘”了,不更好吗?!
但愿2007年10月份以后的“新医改”,卫生系统在“职称”乃至用人上能全面“走”这样的“思路”,即看医生的能力、重经验、轻学历!
链接
学历崇拜何时休?
读完《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年9月6日《医学博士培养需注重提高综合素质》一文后,笔者不禁感慨,国家花费大量资金培养的博士,却落得个“不如本科生”的评价,实在令人惋惜。
2007年上半年,媒体曾经报道某地的用人政策:分配到乡镇工作的本科生,工作满3年、年度考核称职的,安排副科级职位;硕士生直接享受正科级待遇;博士生则安排副县级职位。
这样的用人制度,应该说在我国很有代表性,体现的是“学历崇拜症”。这种完全建立在学历之上,只看学历不看人的用人制度,必然会催生学历投机,导致很多人读书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走捷径,依靠学历贴金来改变自己的地位。
这对于医学这一非常注重经验的行业,其危害尤其严重。
何谓人才?高级人才的高素质到底体现在哪里呢?实际上,最能体现人才素质的指标,是工作实力和创新能力,学历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以学历选人”其实质是对人才实际能力的淡化和漠视!在如此制度安排下,博士生不如本科生的情况必然会越来越多。
所以,要改变博士生不如本科生的现象,关键在于改革用人机制,不以学历取人,形成真正的竞争机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能者上庸者下。只有如此,不如本科生的博士才会越来越少。
(原载《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年10月25日)


原载中国《医师报》2007年11月29日,此次发表略作修改)

呼唤“扶贫”医院
2年前,笔者的一位农村亲戚小孩因患了慢性肾炎不到医院治疗,躺在家里,请邻村的一位巫医“治疗”。这位巫医是怎么给孩子“治疗”的呢?不给打针,不让吃药,靠念什么“咒语”祛邪。有一次,小孩被这位“大仙”念昏了过去,差点死掉了!笔者是位医生,从来不信这个邪,便去问个明白:原来,亲戚的孩子2年前不幸患了急性肾炎,曾到某市一家大医院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花了近2万元。由于经济有限,孩子的病还没完全痊愈就被家里人接出了院,再加上愈后不好(因他们不懂此病的正确护理),结果,孩子的急性肾炎被拖成了慢性。虽然以后也到医院看过不少次,但都是断断续续,效果微乎其微。最近,孩子的家长索性不带孩子到医院看了,而是请上了巫医。最近,笔者在电话里生气地质问:“为什么不到正规医院去看?”“大医院看病太贵,我们辛辛苦苦种一年地就赚那点钱,看不起病,住不起院呀!”亲戚在电话里讷讷地说。“那你就相信迷信哪?”笔者仍然很生气。“可是孩子的病怎么办呢?”亲戚木然地回道。“这……”笔者一时也语塞了。
是啊,近年来医疗战线的改革成效是有的,但是,看病骤然贵了起来,贵得许多老百姓看不起病,只好“小病躺,中病挺,大病熬”,要不就请起了巫婆神汉或江湖游医乱打乱闹,最后有的被治死,有的被治残!现在,我们的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农村,富裕的农民并不多,大多数的农民也就刚刚过了“温饱线”,他们囊中羞涩,经不起重病、久病的折磨。从全国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看,一年也就人均2000多元的收入,住上一回院,少说也得成千上万元。难怪我这位亲戚对医院敬而远之,让巫医占了上风;即使在城市,看不起病的人也为数不少。据悉,全国的下岗职工已是上千万,这些下岗职工,同意需要“扶贫医院”或曰“平价医院”。可见,在各地特别是十分贫困的地区设几家“扶贫”医院,解决一下贫困患者的就医问题已迫在眉睫。当今,全国各家医院都在准备搞“减员增效”,何不妨将这些减下来的医务人员组织起来,办它个数家“扶贫”医院(院址就选用那些经营不善濒临倒闭或已经倒闭的中小型医院做院址,工作人员一律实行招聘制,收费明码标价,标准是医院正规收费的50%),优惠那些缺医少药无钱的人们。“扶贫”医院服务的对象为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要求美容、健身、益寿保健者不予接收;遇到疑难重症者随即转出。农村患者凭乡政府证明,城市患者凭下岗证、区街道证明,学生凭学校证明(指大、中、小学校的在校学生)。“扶贫”医院只有一般设备、常用药品。这种医院不设高精设备,没有特别贵重药品。诊疗过程中,以低档或中档设备替代高档仪器,以一般药品替代贵重药品;诊疗大都采用廉价技术,即诊疗时考虑的是“有效和廉价”。如它可以不用血气分析仪和尿液检测仪,继续采用传统检测技术进行血液和尿液检测,以节约费用。其次,“扶贫”病房的条件相对简陋,是大病房,只有床、被、柜等必须设备,脸盆、热水瓶允许自带,饮食准其家属送入,或让病人自行加工饮食。病房可以陪客,分担一些基础护理工作任务,以减少医院基础护理人员和费用。“扶贫”医院的亏损部分应有国家给予补偿,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否则,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起来,这样的医院也无法生存和发展。
“扶贫”医院的医疗设备、条件是低档次的,但服务水平不能低档次。正因为它诊疗条件相对较差,更需要医务人员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正确地实施诊断和治疗。只有及时有效的诊疗,才能真正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体现开办“扶贫”医院的初衷。
开办一些费用低廉的医院,使贫困地区的农民和城市里的许多下岗(失业)职工看得上病,看得起病,避免这些患者将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不治之症,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稳定这些失业职工的情绪,对社会的安定也有一定的作用。
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设有类似的“福利医院”、“慈善医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理应体现出这种扶贫、济贫的政策,为这些贫困患者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避免他们因病致贫、贫病交加,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见原稿。

(原载《健康报》199877日,署名:益思)
本文系官场微小说(ID:gc-wxs)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