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微故事:扭曲的“红白喜事” ||王金山(安徽)
官场纪实微故事
有这样一个笑话叫《指点迷津》:“大师,我送礼都快破产了,请指点迷津?”大师指了指黄历本,我顿悟:“是不是让我选个日子办酒席赚回来?”大师摇摇头说:“见到有良辰吉日就关机。”
美好假日,婚礼佳期。不过,扎堆的份子钱叫人心疼,高贵的婚礼费用更令人心塞。
某婚恋网站发布的一份《2017中国人婚礼状况调研报告》显示,19.2%的上海人婚礼整体预算已超过10万,而广东大部分的聘礼钱已集中在10万至20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最高的上海也才54305元。换言之,一两年不吃不喝地挣到平均收入水平,只勉强够办一场预算“均价”的婚礼。
据新华社消息,2004年一年,全国公款吃喝费竟达3700亿元,其中最明显的消费就是人们常说的“红白喜事”……
据中国国际婚博会结婚产业调查统计中心2006——2007年度报告,我国年轻人平均结婚花费达到12万元。80%费用用于购房,60%费用来源于父母……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曾是中国人对送礼的美好描述,今天,“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却逐渐成了人们送礼的“新标准”。又是一年的元旦和春节临近,结婚的、请客送礼的又要喧嚣一时。然而,许多人在这样的节日即将来临之际,却分别有着不同程度的“恐惧”和“难言的苦衷”……
元旦前夕,笔者正在家里望着一叠五花八门的“请柬”发愁,朋友W敲门进来了。
“你看,你看,如何是好?为什么人人讨厌的事还偏偏要做?”笔者用手抖着那叠“请柬”不满地发着牢骚。
“你以为所有的人真的都反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那是诳人呢!”W一屁股坐下来,一针见血地说,“如今,结婚也在与时俱进呢,你瞧,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21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说的多么形象哟!”
“红白大事简办,替大家节约,有什么不好?”我仍然不解。
“您难道不知道,在现在,在我们中国,有多少人通过红白喜事发了大财!有多少人升了官,晋了级,签了合同,出了国,长了工资,批了项目,拿了贷款,建立起了人情网络!红白喜事就像一个神奇变幻的魔桶,伸手一抓,要什么就得到什么。”W的点拨,令我云里雾里,不知所然。
W见我犯傻,便临时举例:最近他回家乡探亲,他婶婶的一个宝贝丫头琴琴就要结婚了。临结婚前,她们母女俩大吵了一顿。为啥事大吵?听婶婶絮叨了半天,才弄明白是他的侄女琴琴春节欲同未婚夫小李出去旅游结婚,跟妈妈商量,话刚出口,就被一顿臭骂:“别想入非非,我们还等着这次办事收回笼账呢!这几年来,你大姑二姑三姨四舅五叔六伯家办红白喜事,我们至少贴了5000块钱;还有你爸的乡里同事,你和小李的材料厂同事,这几年别人办事又送了多少?好家伙,你们屁股一拍跑掉了,我们怎么讨回这送礼的钱?”婶婶接着说了住在村里的一位乡干部娶儿媳的故事。“那才棒呢!”婶婶羡慕道,“光酒席就摆了将近50桌,吃了整整3天呀!至于他支出多少收入又是多少,谁也说不清。对门的大老李讥笑道,《林海雪原》中的座山雕那个百鸡宴算个啥,不抵我们乡干部娶媳妇的一个零头,瞧他家,娶了媳妇,肥了腰包……”
W在调查中发现,现在农村的人情送礼名目繁多,什么结婚礼、嫁女礼、做房礼、上梁礼、搬家礼、做“三朝”礼、周岁礼、十岁礼、做寿礼、丧事礼、分家礼、接亲礼等等,你听说过吗,杀个猪也要请客送礼,真叫人不可思议。
“我们不要光责备农民的人情往来繁多,就是城里人,人情消费也是令人结舌。有人说,除了上述提到的那些名目外,还有入学、入党、晋升、参军、招工、调动等都得送礼祝贺,老人节、成人节、儿童节、教师节、情人节、等等,为了表达孝心、爱心,也得备礼。90年代初,送礼一般以吃、用的实物为主,近年来,基本上以钞票代替了,就是死了人,在送礼时也大都以市场上印的鬼钱一送了之。”W说的忿忿然,“特意打招呼,这是近年来某些人的伎俩!我们单位有位处长,他女儿又不是我们单位的职工,可这次结婚,处长竟非常热情地逐一打招呼,去‘光顾’他女儿的婚礼。这‘光顾’容易吗?如今,100、200元的礼,都难以拿出手了。什么玩艺,还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你老兄对破除这样的陈规劣习有什么高见?”笔者问。
“世风日下,大浪滚滚,如今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我一个草民有何办法?只有‘以毒攻毒’罢了!”W长叹一声,突然说出了一句怪怪的话。
“‘以毒攻毒’?什么意思?”
“经过反复思考,我准备同夫人先离婚,过段时间再复婚……”
“什么?神经病哟!”笔者仿佛听错了,急忙问道,“婚姻大事,岂能如此随便离呀结的!开什么国际玩笑?”
“不是开玩笑!”W一脸认真,“我同夫人的‘秘密协定’都已签好了!今天就是来秘密向你这位铁杆朋友通报的,以作个见证人……”
W说着掏出了他们夫妻签好的“协议”。
“这,这……”笔者尴尬极了,作为朋友,怎么能作这样的“见证”?于是,我恼火地推脱道,“这样的‘见证人’我不好当!万一你们离了后,你嫌弟媳人老珠黄,又勾上了哪个三陪女或小情人,弟媳找我,到时如何收场?”
“不是不是,我们是想再举行一次婚礼,再收一次礼,好将我们近年来送的钱收回一部分……”W无奈地说出了离婚然后再结婚的理由,“本人科室,老同志都基本上退休了,近几年来的全是年轻人,而这些大男大女来后都已基本上成双成对,不到一年二年,便都要急急地结婚,否则孩子便要呱呱坠地。我这个中年人,被‘年轻辈’称作‘老师’的,咋办?说白了,是尽贴的份儿。而我夫人那个单位又是个新组建的单位,大部分是年轻人,几位老的是领导,只有我夫人他们几个中年人倒霉,凡是结婚生孩子,或儿子娶媳妇女儿嫁人,或老头老太做寿,都轮不到他们的份儿,说白了,也是个尽倒贴的主儿。工薪阶层是死工资,哪能经得起这样破费呀!每逢春节、元旦或‘五·一’节、国庆节、中秋节等,我们夫妻俩就要舌战一番,你指责我,我指责你,可最后还得送呀!人情大似债,头顶锅盖卖,我们如果不想这样的馊主意,实在没有办法来对付日渐繁多的各种‘人情礼’了……”
W接着给我算了一笔账:若按每人最低送礼价100元计算,一桌10人,就是1000元;如果是200元,那就是2000元。现在大方的年轻人都是送400—600元,有的还上千元。那么,一桌的酒饭钱是多少呢?在我们这个中小城市,按上档次的饭店来算,一桌也不过200—400元,这样,办喜事的人要赚多少?再说,如今谁办喜事,不请个30、50桌的?如果是握有一定权势的人,许多想巴结他(她)的人,送礼又是什么样的数字呢?
“‘梁山’不‘逼’不上,我们也是没办法呀!”W苦歪歪地叹道。
“你们就不能破破这股歪风吗?”笔者解劝道。
“嘿,听你的话音,好像你是生活在真空里,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你现在不也在发愁嘛!”W奚落道,“我们想送吗,我们能不送吗!同学、亲戚,还好说话,就是本单位的这些难处理。你想,老的是领导,小的是同事,有的还叫你是叔叔,如今人家办大事,给你下了红头请柬,你能不识抬举吗?你以后还想不想在单位混啦?”
W一席话,说得我无话可说。
古诗云:“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中国人向来很重视“红白喜事”,也就是通俗意义上所说的婚庆和送葬。特别是婚庆,更被看重。《醒世恒言》里写道:“小户人家办个酒都得破费千儿八百银子,何况是为官人家。”
近几年来,因“红白喜事”而背上“人情债”的人越来越多。“人情风,吃喝风,吹遍东西南北中。”这句当代民谣,一针见血地“谣”出了此风的狂吹猛刮泛滥成灾之势,也透出人们的几多痛恨与无奈。
广西防城港市原公安局副局长刘芳为其儿子大操大办婚礼。刘芳租用大小汽车5辆,披红挂彩,绕城区大半圈,以示隆重。婚宴设酒席50桌,赴宴者500余人;婚宴还专门设有“结婚人情登记簿”,将送礼人的单位、姓名和钱数登记在册,共有379人送了红包,总计60140元。
1999年9月26日中午,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南端的未来海鲜大世界所有房间和席位,全部被郑州市金水公安分局局长何志勤儿子的婚宴包下,设酒席60多桌。在长长的迎亲车队里,有三辆豪华奔驰和一辆加长林肯轿车十分引人注目,现场还醒目地停放着两辆警用车,其中有10多辆是挂着金水公安分局牌照的公务用车,赴宴来宾达700人之多。据透露,在婚礼举办前一天下午金水分局党委会上,局长何志勤特意向到会人员打招呼,希望大家光临其儿子的婚礼。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2006年10月15日,四川彭州市一位政府官员为女儿完婚,在彭州市大酒店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婚礼,100多辆轿车停满酒店停车场,连道路两旁都被挤占得严严实实,婚礼现场还分为主会场和分会场,用上现场直播。据悉,新娘的父亲是彭州市人大副主任!
据最新消息,四川省一位“款爷”,结婚竟然动用了100多辆高级轿车,导致这个城市交通堵塞数小时。另外,此人还花高价请了许多名人捧场,一场婚礼下来,耗资500多万元……
这些天文数字,令老百姓惊叹、震骇!
时光流转,很多历史的痕迹都已被岁月掩埋。但对婚庆的狂热追求一直深扎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经济再困难的人,轮到自家人结婚,总得上酒店“办几桌”;平时再吝啬的人,一碰上亲戚朋友结婚,无不“慷慨解囊”送上礼金,“这时候若不送,面子上不好看,以后的关系也难处”,许多人尽管从心里不愿意,但因为“亲情、人情”以及“关系、面子”等等原因,不得不违心地这样说和这样做。
古人曰:“事无美善,过则为灾”。适度而正常的人情往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友爱。而过度变异的“人情”,则是人们的沉重负担,是某些权贵的腐败温床,是污染社会空气、毒害人们心灵的“蟊贼”!如今的送礼攀比风,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颇大。医学专家们告诫道,亲朋好友以及同事办大事,合理合情地送点微薄的礼物,在送礼时心地坦然,无欲无求,这还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果超过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或在送礼中夹杂着种种目的,这最容易引起饭吃不香,觉睡不着,乃至引起心率增快、血压上升、胃肠功能紊乱等等,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错乱及自杀……
可见,对于如何办喜事,人们更要转变观念了。“千金难买是真情。”过去曾经风行一时的集体婚礼,又热闹又文明又节约,如今怎么就不受欢迎了呢?难道社会的发展就不要节约这个名词了吗?
一个文明、进步、有朝气的社会,必然是个重情轻礼的社会,如果处处泛着铜臭味道,那么,这个社会即使一时市场繁荣、经济发达,也是个不文明、不健康的社会。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精髓就是一个礼字。礼仪、礼尚、礼节、礼貌……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克己复礼。啥时,我们这些孔老夫子的孝子贤孙们,将圣贤大师的名言变成了万事钱当先,非钱勿言,非钱勿动,礼就是钱,钱就是礼?生老病死,婚丧喜庆,当然要讲“人情”,送点微薄的礼物表一表心意,很有必要。可如今除了“攀比”送礼外,许多“礼”中夹杂着种种目的,这就不单单是“畸形消费”的问题了。在红白大事上如体现出权力、族规、面子等等的法力,这就是不正之风,此风不刹,将对社会的进步起着蜕化的作用。
众多的人情让人叫苦不迭,变异的“人情”叫人深恶痛绝。
愈演愈烈的人情风,增加了群众负担,败坏了社会空气,有百害而无一利。可这种顽症并非简单地发个文件和下个号令就能立即所解决的,关键要拿出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来。也就是说,红白大事所表现出来的弊端,要用法来根治它。至于红白喜事在公共场所的大操大办,理应纳税,纳以重税。这正是对如今红白大事奢侈糜烂之风的一个有力打击。
有人说,人生病后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悟出许许多多的人生道理。那么,医生生病后的感受又是如何呢?
本人是位针灸推拿医生,多年来身体健康,连腰腿痛病也没有。可有一次,笔者在给一位病人做推扳、斜扳手法时,不慎闪扭了腰,导致椎间盘突出,并引起了腰痛和腿麻。此病有“懒病”之誉,即能吃不能干事,整天就要卧床休息。想想这么多年来都是嘱咐病人卧床休息,有的病人卧床时间长了受不了,我还责怪他(她),为啥连这点毅力都没有?有的病人因经济原因躺在家里不愿来治或住院治疗一半就要求出院,笔者就很不理解,常说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不害牙不知疼”。俗话说:“革命革到自己头上,嘴就不硬了。”果然如此。睡了一天,我就再也卧不住了。同事要给我牵引手法复位治疗,我却心有余悸。万一牵引复位加重了症状怎么办?做医生者整天治疗病人毫不心慈手软,也很少考虑疗效的“万一”问题。“治好治不好,谁敢打包票呢!”本人平时经常说的话,如今该用在自己身上了!
有病才知道有病的痛苦,疾病的痛苦在人健康的时候是体会不到的。特别是医生,整天同疾病打交道,久而久之,最易得“精神麻木症”。在我经治的病人中,有些做大牵引手法复位术时忍耐性差,呻吟不止,我便无关痛痒地安慰几句,要不,就不耐烦地训斥一番。这次自己也同病人患了同样的腰腿痛毛病,一样地治疗,一样地卧床休息,腰腿痛折腾得吃不好睡不好时,这时才领悟到生病和作为一个病人的感受。记得那天腰腿开始痛麻时,还强忍着上班。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态呢?大概是受“医生”光环的影响,医生医生,是医病人的。现在自己也生病,生自己最拿手治疗的病,作为一个医生,在病人面前多不光彩呀!再说,现在是病人选医生,如果您医生都有这样的毛病,病人会不会在心里想:他自己都得这样的毛病,能治好我们的毛病吗?为了不当这个尴尬的角色,我便对自己的毛病遮遮掩掩,治疗也是断断续续,结果将腰腿痛毛病慢慢地拖了下来。至今,还是和腰腿痛“藕断丝连”。
每当腰痛腿麻时,我是多么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安慰、体贴和关心,其中包括亲朋好友。病人们不都有这样的心理吗?
现在,人们都在提倡“换位”思考,即身在甲位想着乙位的难处。如果我们的医务人员以及行管、总务、后勤人员都有“机会”体验一下挂号、候诊、交款、取药、排队以及接受开刀手术、针灸、牵引手法复位等“生活”,也许比反复学习提高医德医风的文件更有“效益”。如果我们的各级官员能亲身体验一下职工下岗失业的痛苦以及生活及再就业的艰难,也许制定起红头文件来将更加实在管用。
咦,病人生病与官员下岗(失业)怎么如此相似呢?
我这个既是医生又是病人的双栖角色感受够深了!
我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到一家私立医院骨科就诊,那位号称“刘主任”的人用手往我腰摸了摸,说摸到了突出的部位,并马上决定要我先交6000块钱做手术。我不放心,借口说回家取钱而脱了身。事后,我一直在想,突出的椎间盘能摸到吗?那个“刘主任”是不是个骗子?
首先可以肯定,这家医院的所谓“刘主任”身份值得怀疑,因为正规医院的主任医师不可能说这样的外行话。况且,通过他的诊疗,也极不规范,甚至连病史以及X光片、CT、磁共振检查等都不问,就作出了立即手术的决定,确实令人有“草率”之疑。所以,您借口取钱而“逃脱”是明智的。现在,有的“神医”、游医为了显示自己医术之神奇和诊断技术之高超,张口就说“摸得很清楚,你突出的椎间盘回纳了一部分,再接受我的1—2个疗程,就可以完全复位了”,等等,以利用患者对医学知识的无知而骗取钱财。我们知道,人体脊椎骨与脊椎骨之间有个软垫,医学上叫椎间盘,其纤维环,如同鸡蛋外面的蛋壳,不管外伤、劳损或退化、风寒潮湿的侵袭,都可能引起破裂,导致髓核淌出,挤压和刺激了向腿分布的神经。而椎间盘位于上下两个腰椎的椎弓之间,由于外面还有极厚大的骶棘肌,因此椎间盘是不能在体表摸到的,而摸到的则是侧弯的脊椎以及偏歪的棘突。当然,这可以作为诊断椎间盘突出的一个条件,但并非全部。因为侧弯的脊椎以及偏歪的棘突,往往也是脊椎小关节紊乱、类风湿性脊柱炎及脊椎结核、肿瘤等疾病的表现。所以,您应该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被误。
最后,如果您确实对这家医院的“刘主任”身份怀疑,可通过当地的卫生主管部门进行查询,必要时向执法机关举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