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故事 > 正文

官场微故事:信任||王金山(安徽)

更新时间:2022-02-01 21:15:01 来源: 作者: 浏览578次 文字大小:

官场纪实微故事

杂谈

信任
这天,我出门诊,为一位中年男病号推拿针灸和拔火罐后,嘱他去缴费,他为难地说:“你相信我吗?”我说:“你要说什么?”他吭吭哧哧地说:“我今天到了医院才发觉换衣服时忘了带钱,本想就此回去,但路程太远了,一来一回,下午就可能治不成了,明天下午我来一道缴费可以吗?”“可以。”我一口答应。“你相信我吗?你不怕我明天不来了吗?”男病号接连问道。“我相信你!”我自信地回道。
男病号说了一声“谢谢”后就走了。病号前脚走,跟在我后面的一位实习生就发表了评论,说王老师太相信人了,上个月就有一位小伙子借口忘了带钱而不缴钱溜之大吉,至今也没有照面,这位男病号明天下午很可能不会再来了,以后还是先让病人缴钱然后再治疗,以免逃款。我说人要相信人,不诚实的人毕竟是少数。你年龄这么小,应该单纯一点,相信别人。人被信任也是一种幸福,同样的,被别人信任更是对自己的人格的一种赞誉与肯定。如果说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只有猜疑和冷漠、鄙视或防御,那么也就没有今天和谐美好的社会了。
第二天下午,快到4点钟了,昨天承诺来缴费的男病号身影仍未显现。当我的实习生断定他不会再来时,他恰恰在4点20分左右出现了,一脸汗水。“下午单位开会,领导不让走,我听了一会借口上厕所悄悄溜了出来……”男病号边擦汗边说,“请把今天的治疗费一道开出来,我先去缴费,然后再回来治疗……”“还是先给你治疗吧,治疗后再缴费……”我爽快地说。
事后,我也十分感叹:老实讲,我对这位男病号是否会来补缴费心中也是没有底,但我坚信,对人还是要信任,否则,如果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互不相信,那是十分可怕的。就拿前不久发生在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丈夫拒绝签字,产妇母子双亡”的事件来说吧,有人说我国的法制不健全,有人说产妇的亲属自私怕担责任,也有人说医务人员以借口其亲属不签字而推卸责任等,笔者认为,根子在于双方缺乏信任,谁都不相信谁。
  如今的医疗行为,已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行为,而是包含了太多的其他因素。若想取得救死扶伤的胜利,医患双方理应齐心协力面对死神,彼此信任,彼此鼓励,才有可能使束缚了医生手脚的制度让位于对生命的崇敬。但现实是,“不信任”仿佛一块坚冰横亘在医患之间。患者不签字,是不相信医生;医生顾虑重重,是提防患者。
有人说,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和润滑剂。斯言有理!
多么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关怀和爱心,少一些自私和冷漠,信任自己,信任他人,这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法则!
医患关系的形成是为了战胜疾病,医患和谐是大众健康的保证和希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医患双方定能牵起曾经不信任的双手,让和谐重归。        
见原稿。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4月10日)
杂谈
养生保健靠自己
谁也没料到,本科一位刚进不惑之年的医生,从发病到去世还不到3个月的时间,全科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唏嘘、惋惜。
这位医生平素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人皆称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谁知让万恶的肝癌钻了空子,真是“大意失荆州”。
近几年来,笔者目睹从医的老同事们一个个相继逝去,不禁疑问:我们自己怎么啦?
根据2006年最新公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1992年~2002年这十年间,我国肥胖者增加了1亿。2005年~年,我国约有750万人死于慢性病。据预测,未来十年慢性病死亡人数可能上升到19%。
另据有关资料透露,我国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心脏病、中风、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自杀等与生活方式关系极大的疾病。
大量研究显示,有80%的心脏病、90%的2型糖尿病、1/3的癌症,可以通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有效地预防。那么,为何不能这样呢?有关专家精辟地分析道,这些病逝和自杀的人们,大多是死亡于我们生活本身———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即不良饮食习惯、精神紧张、吸烟酗酒、运动不足等。例如一位常饮不啜的贪杯者,不仅有造成肝硬化的可能,同时还会有患心血管病、口腔癌、骨质疏松、糖尿病和胃溃疡的危险;一位吞云吐雾的吸烟人,则处于心脏病发作、中风、高血压、肺部和口腔疾病的层层包围之中;久坐不动,缺少体力活动,似在享福养生,实际却面临着心脑血管等病的危险等等。
正因为我们许多人的生活形态违逆自然界既定的节律,其结果也就造成人体新陈代谢失常,使肿瘤、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精神抑郁等疾病得以发生和蔓延。据有关专家介绍,如今受此危害最深的当属年轻人,尤其是年轻人中被称为“白领”的高收入者,脂肪肝、痛风、心理疾患等已成为他们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据估算,目前我国城市中大约有25%的人存在显性或隐性心理危机,白领则是其中相当突出的人群。一份医学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现代人工作繁忙,夜生活丰富,平均睡眠时间比上世纪90年代前的人少了1.5个小时。
当今,许许多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与晨练与晚上散步久违,不学“百灵鸟”,而学“夜猫子”,将电视、电脑“伊妹儿”当成“情人”。失眠和睡懒觉已使这些人体质大大下降,成了弱不禁风且敏感多疑的“林黛玉”。
生活规律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还让我们中的很多人患上了高楼综合征、办公室综合征、居室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电视综合征、电脑网络综合征、美味综合征、“节日情感”综合征、“博彩”综合征、“骑士”综合征等等。现代人,仿佛愈来愈不会笑,尤其不会开怀大笑。现代人,仿佛愈来愈想不开,名利像枷锁,“铐”上难解脱。要不然,精神病院、心理咨询中心为何那么火热?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应该愈来愈重视“第一财富”。可不知从何时起,却把保护自己健康和生命的责任,一古脑儿全交给了医生。你看,无论是大城市的现代化医院,还是偏僻乡村简陋的卫生院,大都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相比之下,一些卫生机构开设的预防医学门诊,却受到了一定的冷遇。一些人在身体不恙时,不愿意健康体检,不重视和加强自我保健———自我爱护、自我预防、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不知“未病先防”的重要意义。他们宁愿患病以后花很多的钱治病,也懒得抽出半天休息时间、花点钱接受一次健康检查,导致一些人未老先衰,一些人英年早逝,其结果是不仅给自己,也给家庭、国家留下了永远的缺憾。
“把健康权还给自己!”这是笔者的呼唤。
那么,如何把健康“权”还给自己呢?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其主要内容,例如,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娱乐有度,劳逸结合,坚持锻炼,乐观豁达,不吸烟,少饮酒,不过多摄取盐、脂类和糖类,花些精力和时间学些卫生、保健、养生等知识,订阅几份与养生保健有关的报刊等等,注重“生命的化妆”、“读书美容”等等,“淡泊以名利,宁静以致远”。这样,您的心灵和肉体才会康健。
把健康“权”还给自己。健康不能依赖医生,健康主要依靠自己。既然生活方式疾病是可以避免的,既然健康对于人们是那么的重要,那么,朋友,你干嘛不去掌握自己健康的主动权呢?!
总之,养生保健靠自己!
见原稿。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3月14日)
杂谈
民间故事
不药而愈
故事发生在明太祖执政的时候。
天好久没有下雨了,百姓的万千亩田地里的禾苗在相继枯萎……
远离京城的一个偏远小县,此刻,县官大人面容憔悴,面色枯黄,一双无神的眼睛死劲地盯着窗外的禾苗;他的夫人嘴唇颤抖着,苦苦地哀求一位正在收拾药箱的郎中:“大夫,难,难道,他,他的病,真,真的不可治了吗?”
“对不起,我把我的本事都用上了,可惜……”郎中无奈地摇了摇头。
“呜……”县官的夫人哭了起来。
这时,又一位青年郎中求见。
“你?”县官的夫人不信任地摇摇头。
青年郎中却不顾这些,只是冷静而又娴熟地给县官切脉、看舌苔。一会儿,青年郎中站起来,胸有成竹地说:“夫人,别着急,今晚您家大人的病就会好转,明日就会痊愈。”
“真的?”县官的夫人认为他在胡扯,“先生开的什么药?”
“您家大人的病不要吃药!”青年郎中微微一笑,彬彬有礼地走了。
晚上,一声惊雷把昏昏沉沉的县官惊醒。
“打、打雷了?下、下雨了?”县官竟鬼使神差般地向门外跑去。夫人和仆人都以为他着魔了,一个个向他跪下:“大人,您怎么啦?”
“哦——!”县官抹了抹脸上的雨水,舒心地吁了口气……
此后,县官的病真的好了,大家都感到很奇怪。原来,青年郎中懂得气象,又深知县官病因。县官也就在他的正确“诊断”下,“不药而愈”了。


(载《安徽青年报》1983年12月9日,署名:苗军)
笔者批注:所谓疾病就是人的机体失去了平衡,而健康就意味着人的机体和外界环境以及人的内环境都保持着平衡。诚然,对某些疾病不用药物是治不好的,但对另一些疾病,如心理疾病等,用药往往无济于事,有时只要“点”到点子上,便会不治而愈。
祖国医学早就描述过,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它可成为致病的原因。这种原因,可以导致人无病生病,有病加重,甚至提早死亡。精神刺激不是细菌或寄生虫,但它有时比细菌更加可怕,因为它往往使人看不见摸不着,使人“情不自禁”地卷入恶性心理循环之中。
《古今医案》上载有这样一例,说的是有一人酒醉夜卧花廊,夜半口渴时取石槽之水喝了一碗多,谁知天明一看,这石槽的水里有许多小红虫在蠕动,此人顿时疑虑不安,日夜猜疑,嗝食成疾,久医不愈。名医吴球探明病因后,做了几粒药丸,令病人在暗处服下,须臾病人腹中咕噜作响,吴球令其溺便于水中,泻出的粪便经水一泡,隐约可见许多红虫泛起。病人看了以后以为喝下去的红虫俱已打下,疑虑顿消,调理半月而愈。
饮水不卫生是会致病的,但红虫不可能在肚里存活繁殖,病人主要还是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吴球只不过是取一束红线剪碎,掺入泻药做成药丸。病人以为红虫俱下,故愁消病愈。
战争恐怖、经济危机、政治动乱、违法犯罪、亲人离丧、家庭不和、习惯改变、人际关系紧张、人口拥挤、竞争失败、环境污染等都会引起恶性精神刺激。失学、失业、失恋、病残、离退休等,都会使人伤心,引起精神创伤。这些心理刺激,包括个人心理、社会心理刺激,增加了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作为一名现代“三维”医务人员,或曰“立体”医务人员,在诊治每一个病人时,要向那位古代青年郎中学习,处理医学问题时,结合社会、心理因素,深入到心理社会方面去找原因,做出“社会诊断”,开出“社会处方”。而患有此类心理疾病的人们,请记住,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
注:“三维”医务人员,即既要精通医学知识,又要了解社会、了解病人心理。


(原载《安徽科技报》1998年11月3日)
本文系官场微小说(ID:gc-wxs)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