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故事 > 正文

官场微故事:骨质增生你我关心的话题 ||王金山(安徽)

更新时间:2022-01-18 21:50:20 来源: 作者: 浏览599次 文字大小:

官场纪实微故事

骨质增生:你我关心的话题
前不久,我们收到了许多读者(网友)来信,就关于骨质增生的问题咨询。大家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点,即骨质增生是怎么回事?需要治疗吗?能否用药物“化”掉?如何预防?就读者所关心的问题,前不久,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安徽省中医骨伤科学会会长、安徽中医学院(现在叫安徽中医药大学)骨伤科丁锷教授。
(注:丁锷教授已予几年前去世了,在此表示哀思。)
“丁教授,骨质增生是怎么回事?”记者问道。
“骨质增生,是指在骨关节边缘上增生的骨质,”丁锷教授指着屏幕上的X光片子缓慢地说道,“当我们在X线片上可看到人体的骨关节边缘出现骨的增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骨刺,又称骨赘。赘,即多余的东西。骨质增生在临床上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增生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原发性骨质增生又有两大特点,一是多数为30岁以后的人,二是发生在负重和活动度较大的骨和关节边缘,如跟骨增生、膝关节增生、腰椎增生、颈椎增生等。继发性骨质增生多见于骨关节先天性或后天性畸形,以及骨折脱位之后。”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丁教授歇了一口气,接着说下去,“因为骨质增生的发生,主要是从软骨退化开始的。人们日常的活动,对软骨会产生力学伤害---磨损。成年人或年龄较大的人,软骨的韧性差,再生能力很有限,积累的磨损多,因而,软骨退化比较明显,由于软骨的退化,使软骨下的骨板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继而在人体生理保护机能作用下,产生新生骨,形成了骨质增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骨刺。骨质增生到底是不是病?需不需要治疗?目前有没有什么样的特效药能把它化掉?不单单许多读者询问,就是在病房和门诊,我们也经常碰到这样的病人或病人亲属来咨询。是啊,骨质增生确实是个你我都必须关心的热门话题,要想真正说得清楚,只有先从人体的解剖学和力学方面来解释了。由于人体不协调的脊椎活动、外伤、闪、扭或老年性髓核脱水,椎间盘硬化,椎间隙变窄,椎间韧带松弛,弹性减弱,肌肉萎缩等,使椎体间相互关系位置发生变化,破坏了原椎间力的平衡。如果未得到恰当治疗或老年性变化,不能及时恢复原椎间力的平衡,人体为建立和维持新的椎间力的平衡,稳定脊柱才产生了脊椎增生。可以这么说,骨质增生是一种人体生理上的代偿功能,也是人体为适应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它既是生理的,但又可能转变为病理的。它可以使失去稳定性的骨关节得以加强,从而有利于骨关节的稳定性,但也可能造成对周围神经、血管等的压迫,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过出现症状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当临床上出现了症状时,应仔细检查,认真分析,看是不是真得与骨质增生有关,以免误诊误治。”
“丁教授,听您这么一说,我们对骨质增生有个一分为二的认识了!老实说,记者过去一直以为骨质增生就是引起颈、肩、腰、背、腿疼痛的罪魁祸首呢!”记者感慨地说道。
丁教授点了点头,紧接着告诉记者:关于骨质增生的是非问题,医务界的同行也有许多争论。我在许多次的体检中,就发现不少人的颈椎和腰椎X线片及CT片有严重的骨质增生,但本人没什么感觉;现在体检出来了,他们反而发生了恐慌。我劝他们不要紧张,只要没什么感觉,不要去管它。至于以后有什么不好,随时来我这里检查,看是不是跟骨质增生有关。我还劝告他们,不要到处乱治疗,特别是不要听信那些江湖游医的“化骨刺”的假广告瞎宣传,以免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同时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在这里,我还要补充说的是,在临床中,也有不少的患者因闪、扭、跌后造成了颈、背、腰腿疼痛和麻木,先拍X光片和CT片发现有骨质增生,经牵引、推拿、拔火罐、理疗以及中西药物治疗后痊愈了,可再拍X光片和CT片进行对照时,原来的骨质增生照样存在;这说明了骨质增生不是引起上述症状的缘由,而真正引起症状的却是脊椎的错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损伤。另外,我们还发现,在临床中,有这样的患者,主诉的疼痛部位与我们医生检查的部位,即所在的骨质增生部位不符合,这不也很能说明骨质增生与疾病不成正比吗?我们医务界有人曾解剖过1万例尸体的脊柱,发现20岁以下的未见骨质增生,21—30岁有骨质增生的占11%,31—40岁占36%,41—50岁占78%,51—60岁占93%。由此可见,骨质增生是中老年时期骨关节的生理性退行性变化,是人体衰老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与年龄、骨关节及椎体承受的压力以及解剖生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里,我再次忠告广大的读者朋友,有骨刺者,并不都会出现临床症状;反之,出现临床症状者,也并不都有骨质增生;当您体检时发现自己身上长了骨刺,不必大为惊慌,如果有什么症状,到医院请我们查一查,看到底是不是骨质增生造成的缘故,还是其它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以免冤枉了“骨刺”。
“丁教授,许多药品广告上称,他们的药能将骨刺化掉,这是不是吹大牛?”记者饶有兴味地问道。
丁教授沉吟了一会,继续答道:我在前面已经说了,骨刺的生长是由于骨关节的失稳以致人体负重应力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它的形成可以使失去稳定性的骨关节得以加强,从而有利于骨关节的稳定性,所以如果没有产生明显压迫神经、血管或脊髓症状的,我们没有必要想方设法将它去掉。如果真是因骨刺压迫神经、血管或脊髓,那就不是药物和什么器械所能消除的。试想一想,如真化掉了骨刺,那整个脊椎骨不也化掉了吗!临床上常常见到有骨质增生的关节炎、滑囊炎等病,经治疗,症状基本消失了,可给予摄片检查时,X光片子上骨刺依然存在。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认为,骨质增生不一定引起病痛,而引起病痛的常常不是骨质增生直接造成的。因此,在X线片上有骨质增生而无临床症状的只能叫做“增生性改变”。有增生性改变同时有临床病痛的才叫“增生性关节炎”或“骨性关节炎”。增生性改变即骨刺是消失不了的,不需要治疗,骨性关节炎即增生性关节炎就需要治疗了。治疗的方法很多,但不是化“骨刺”,而是通过种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以达到行气活血,舒筋通络和消除无菌性炎症的作用,有的药物还能延缓、遏制骨质增生的发展。对于那些骨质增生很厉害,造成神经受压、关节活动不良等严重症状的,可以施行手术治疗。
丁教授仍然意味深长地说下去:人过中年以后,肾气开始衰落,肾精逐渐虚少,骨髓生化乏源,不能濡养骨骼;再加上终日劳累,骨膜最容易磨损;一旦人体正气不足,营卫失调,风、寒、劳、湿外邪的联合侵袭,便会造成人体气血凝滞、闭塞不畅而引起病变。肥大性脊柱炎,为什么又称增生性脊柱炎,就是中年以后最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这种病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症状是腰部僵硬酸痛,不能久坐,久坐时必须经常变换位置才觉舒服一点。早晨起床时症状较重,略微活动后反而减轻,可再活动下去,尤其是在疲劳后,症状又加重。对于这种病,推拿、针灸、拔火罐、理疗并配合中药治疗效果较好。有的骨刺太长了,刺激神经、血管、关节甚至脊髓等,保守疗法无效,只有手术将骨质增生的部分切去了。
“丁教授,关于骨质增生,能否预防?”记者最后问道。
丁教授肯定地答道:任何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骨质增生也是这样。虽然人体的退化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通过必要的卧硬板床休息和合理的饮食,加强腰背肌的锻炼,在工作、劳动和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姿势及矫正脊椎畸形,注意腰背部保暖,这样可有效地避免骨质过早过快地退化。中药黄精、黄芪,可任选一种,10—30克,蒸熟吃,每日1次,连续吃3—6个月的时间,可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还可选用枸杞子10—20克,煎着吃、泡着吃、炖着吃都可以,每日1次,也是3—6个月的时间,同样有抗衰老的作用。平时饮食还要多饮牛奶,多吃瘦肉、猪肝、骨头汤、鱼、鸡蛋、豆类、花生、芝麻、核桃、黑木耳、白木耳、胡萝卜、白萝卜等等,这对抗衰老延缓骨质的退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稿原载北京《健康世界》杂志1999年1期)


(此稿原载《合肥晚报》1998年12月31日)
一言难尽“虎狼药”
新闻回放    2001年4月17日晚8时左右,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下地村苏某听了来本村行医卖药的江湖游医郭某的游说,花钱买了3小包驱虫药。苏某回家后当即按照游医郭某的说法给他不满2周岁的孩子服下其中的两粒药丸。第二天早上7时左右,苏某夫妇发现孩子双眼无法睁开,昏昏欲睡。1小时后,孩子依然昏睡不醒,且直冒虚汗。苏某夫妇慌了,急忙将其子送到龙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小儿科进行救治。孩子住院后依然是昏睡,对各种疼痛刺激均无反应。经过医务人员的全力救治,到当天中午12时左右,孩子才苏醒过来……
后经有关部门对游医郭某的驱虫“特效药”进行检验,原来这所谓的“神药”不过是用购来的左旋米唑、甘草和米糊合制而成。
游医乱用“虎狼药”,家长盲目迷信“虎狼药”,结果,差点要了孩子的命。
近几年来,每当我们步入在大街小巷或乡镇码头,甚至一些正规医院,可看到一些“包治”、“包疗”某某疾病的医疗广告。这些“包治”、“包疗”某病的人,大多声称拥有一种所谓的“灵丹妙药”,可“速效”等等。但只要戳穿了,他们不过是把某种确有一定疗效,但并非用于常规治疗且毒副作用大的药物当作“灵丹妙药”来招揽病人罢了。
A医生治疗小儿疳积,采用的是“大兵团作战”的方法,大刀阔斧的“全面进军”,土霉素、黄连素、氯霉素、维生素C、维生素B等数种药物混合在一起,研成粉末,再加上中药枳壳、神曲、山楂、谷芽、麦芽等,每个孩子十几包,这样“混合部队”的“联合进攻”,短期便可见效,至于远期疗效,多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不起,管不着那么多了。
“如今大都是一二个小孩,宝贝蛋儿,如果不尽快见效,孩子的家长就有意见,说不定不找你看了!”A医生洋洋自得地对笔者这样说。
“可你知道这样用药的后果吗?”笔者担心地问。
“管他呢,只要把孩子暂时治好,最起码立即看到效果,至于药物不良反应嘛,用药跟打仗一样,岂能没有死伤?”A医生一脸不屑地回答我。
瞧,这种怪理论还说得我一时哑口无言呢!
现在,像A医生这样采用“大剂量、多方位、一步到位”的药物治疗的人又有多少?
B医生治疗癫痫病是他的拿手好戏。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按医嘱使用药物基本上能得到控制。也许是疾病的折磨使患者和家人求医心切,也许是服用正规医院的药物不能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药,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也许是广告宣传的信誓旦旦太吸引人,一部分患者把希望寄托在祖传秘方上。某地一位女孩因癫痫病而服用了B医生的所谓治癫痫秘方药后昏迷、呼吸抑制等,要不是抢救及时,就呜呼哀哉了。后经药物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血清中有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两种药物存在;对其所服中药散剂分析,结果与血中药物完全一致。
人是会生病的,不生病是不可能的。其实,有的病可以不治自愈,有的病稍用点药即可见效,人的自身有一定的能力抵御外侵的细菌、病毒。所以,好的医生在给病人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十分注重调动人的因素,极力提高病人自身的防病能力,不主张“尽剂”(用足量或超量的药),中医所说的“三分药,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遗憾的是,由于现在的医疗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国营与国营之间,国营与集体、个体之间,医生与医生之间,为了名,为了利,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得不使用他们的赚钱绝招,采用“大兵团、多方位”的方法治病,只求“速效”,不考虑滥用药物后果。病人大多不懂医理,不知其中奥妙,单纯追求“效果来得快”,认为谁治病的效果快,谁就有本事,是神医,是“华佗再世”云云。一些素质低下的医生,特别是那些营利型医院及诊所的部分医生,以及那些个体医和江湖游医,正是利用病人及亲属的这种求成心切的心理来对付。
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是不存在的,要不然,怎么会有“是药三分毒”这句警言睿语呢!
用药跟用兵的道理一样,用得正确,不但疗效好,而且毒副作用小。如果只考虑疗效,不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病人也许这病好了那病又出来了,甚至还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前几年,安徽省合肥市某小学学生苑翔,不就因滥用数种作用相同的感冒药而发生了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被送到某大医院急救吗?
有关专家作过统计,2种以上药物合用,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毒副反应发生率高达80%。由此可见,“大兵团、多方位”的药物治疗方法,其后果是严重的,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是个很大的威胁!
当然,要做到科学而又合理的用药很不容易,这不仅要求我们具有丰富的药物学和药理学知识,能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确定适宜的药量,而且在同时服用2种以上的药物时,还必须充分估计它们相互影响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用药是一门学问,一门很深的学问,医生除了用药技术外,对病人还要有责任心。说白了,就是良心。至于病人及病人亲属,也要掌握一些用药常识,不要被“速效”二字所迷惑,家长更不能逼迫医务人员给自己的患儿“速效退烧”。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1998年7月3日,署名:流水)

“谁背我过河”的启示
近来,一位医生朋友向笔者感慨道:“一患者在看病时,居然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将医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以便随时‘对簿公堂’。这说明他们把我们医生当成了潜在的起诉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医生实在太难了,我们怎么能不防着他们点儿呢!”我愕然。确实,眼下医患矛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许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医生,将医务人员“妖魔化”,说医生是“杀手”、是“魔鬼”,很少考虑医生目前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患者的“不信任”大大伤害了医务工作者的自尊和感情,使本来就欠和谐的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  医生和医疗机构会因为“自我保护”而使重症患者失去可能得到康复的机会,进而损害医学的健康发展,最终使医患双方“两败俱伤”。当医生与患者之间变成了相互提防、相互猜忌,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诚信,这个社会岂不变得非常可怕?如今,医务人员中竟然也开始流行起“防偷防盗防患者”的俚语,这真是一种悲哀!
不可否认,医疗界确实存在一些腐败问题,令百姓深恶痛绝。但事实上,每一位医生都希望能“妙手回春”,没有一个医生愿意患者丧命于自己的手术刀下。
笔者曾听过一则幽默故事,似乎与医患之间的关系有些许类似,能带给大家一点启示。  妻子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吵着要同丈夫离婚,丈夫被吵得受不了,便答应了。在去镇民政局办离婚手续的路上,一条宽阔但不深的河挡住了两人的去路。
在河边,妻子望着河水发愣。丈夫说:“我把你背过河吧,就算是最后一次!”妻子很顺从地伏在丈夫的身上过了河。没走多远,妻子突然对丈夫说:“算了吧,别离婚了,咱们回去吧!”丈夫纳闷:“你不是吵着要去离婚吗?”妻子说:“离婚回来,谁背我过河呢?”
是啊,离婚过后,谁来背她过河呢?  如果说,医务人员相当于“丈夫”,患者相当于“妻子”,两人只有和睦相处,这个“家庭”才会平安、幸福。如果家庭不和睦,“妻子”(患者)常常吵着要“离婚”(医疗纠纷)。失去了“丈夫”护佑的“妻子”,一旦要“过河”(生了大病、重病、急病),到时谁来“背”(救治)她们呢?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任何一个社会,医生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因为他们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职责。医生当自爱,社会也当尊重和关爱医生。丑化甚至“妖魔化”医生,医患两家天天闹着要“离婚”,既是社会的悲哀,也是社会的耻辱,更是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不幸,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  


(原载上海《大众医学》杂志2007年11期)

本文系官场微小说(ID:gc-wxs)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