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故事 > 正文

官场微故事:何谓“专家”||王金山(安徽合肥)

更新时间:2022-01-09 21:11:31 来源: 作者: 浏览568次 文字大小:
官场纪实微故事
杂谈
何谓“专家”?
是啊,何谓“专家”?专家,近年来被一些网友戏称为“砖家”。本文专指医疗上的专家。
大概是在1987年前后吧,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各家医院都陆续开设了专家门诊。上这样门诊的医生一般必须是取得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以上的医疗(教学)人员。毋庸置疑,专家门诊的开设,为方便群众就医以及搞活医院经济和扩大医院的知名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时过境迁,今天的医疗卫生部门人才梯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初级职称的人才结构成了倒三角形。病人呢,也对如今的专家门诊普通化,“滥、乱”的现象很有看法。可看法归看法,“专家”的队伍仍在年年扩大,因为现在的职称评定年年都有,职称评审的经常化,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以上的医疗卫生技术(教学)职称的人员也就越来越多,“三代同堂”的局面已不可避免。我们并非提倡“论资排辈”,年轻的也照样可成为一流的专家,问题是,以此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论“专家”,是否科学、合理,值得商榷。
为什么如今的专家门诊声誉不高?为什么有的专家什么病,甚至连实习医生能看的病也抓在自己的手上看?而真正的疑难杂症却你看不好我也看不好,这大概也就是某些医院打起了“疑难”、“特需”、“名医”、“首席专家”旗号的原由吧?既然一般专家门诊名不副实,看不了看不好疑难杂症,那么,要这样的“专家门诊”干什么?何不退回到名副其实的普通门诊?而让这些德术双馨的“疑难专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门诊?这也是“南郭先生”退出“滥竽充数”行列的一个有力举措嘛!
笔者认为,现在的专家标准不清,概念模糊,以副高以上技术职称为界线的标准只是各地方的约定俗称而已,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应将此划分的标准、条件以及专用称呼以行政法的手段确定下来,名正则言顺嘛,这也是为了同国际接轨!再说,国家颁布的《执业医师法》,已用法律的形式将医师分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专家”是个什么概念?它只代表某一技术专长,在老百姓眼里,谁给他(她)治好了病,谁就是专家,无论你是主任医师还是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等等。如果不重新划分或规范“专家”的标准,照此发展下去,“疑难专家门诊”、“名医疑难病门诊”、“著名特色医门诊”、“国家(国际)级专家门诊”、“首席专家门诊”等等招牌便会相继挂起来,让老百姓看得头晕目眩,不知所措,也使人产生“专家、名专家、著名专家、首席专家、顶级专家、国家级专家、国际级专家、国医大师、中科院士”等明衔到处飞、四处是的不良印象。
值得欣喜的是,如今的“名医”、“专家”观念即将改变了,即“名医”、“专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型的。今天您是“名医”、“专家”,如果不努力,很快就会被淘汰。这个单位聘请您是“专家”,您就是,如果不聘请了,就什么也不是。职称不受资历、学历等限制,主要看您的功绩。这个单位不聘用您,那个单位也许会聘用您,只要您是块金子,放到哪里都会发光。“名医”、“专家”,已不完全同职称的高低化等号了。
什么人才配得上称呼为“国家级专家”呢?鄙人认为,最好以“院士”为准;一个三级甲等医院(未来的新二级医疗机构),最好以“主任医师”、“教授”为准,而新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医院)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则是原来的二级医院标准)则以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为准(因为随着改革,原先的二级医院将逐步不复存在)。当然,真正的专家应是患者心中的“偶像”。患者认您是专家,您就是,否则,即使官方承认也是名不副实,“绣花枕头”、“滥竽充数”一个。
何谓“专家”?老百姓说,您给我看好病,省了钱,就是“专家”,否则,狗屎都不是!
见原稿。


(原载《健康报》1995年11月21日,署名:任真)
杂谈
人到中年方开始
多大年龄才算中年?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标准划分,中年人的年龄是61岁—80岁(笑)。那么,我今年66岁,还是年轻的中年人呢!
开玩笑归开玩笑。
中年是个什么概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不久,一位中年朋友来访,我顺便问了这个问题,谁知他目光暗淡、神色灰暗地慨叹:“唉,怎么说呢?我们如今是上有老,下有小;年轻人青春无畏,上学、跳槽、学车、旅游、下舞场、逛酒吧,拿得起,放得下,样样潇洒,因为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致。老年人呢,淡泊、宁静、书画、饲鸟养花、扭秧歌、垒方城,全是我们可望不可及的……”
朋友如此哀叹,我不禁哑然。然而,我却不认为中年是人生的山顶,在一片落寞的秋岚中,从此走的是下坡路。应该说,人到中年,心身均臻成熟,业务纯熟,阅历丰富,处世精明,是人生辉煌的顶点,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也就是说,到了这个年龄的人,一般均能把握自己,不轻易为名、利、色等所诱惑。所谓“三十而为立”、“四十而不惑”,就是对中年人较为概括的评价。
是的,作为一种生命现象,中年就是中年,有的人不就哀叹“人到中年万事休”吗?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把握这段生命航程。
中年人,面临着出成果,调工资,晋升职务和职称,分配住房,扶老养小,还要上班,同时面临失业危险,等等。一句话,中年人既不能享受青春的潇洒,又不能过早地尝试“淡泊”。如果加上父母多病,子女多事,再加上在职务、职称评级上遭受挫折,以及痛苦的婚姻或婚变,等等,那么,这样的中年人,如果不学会放松,调整自己的心态,当苦不堪言,疲惫万分!
啊,中年人,“贤婿(媳)”、“孝儿(女)”、“合格爸爸(妈妈)”、“模范丈夫(妻子)”、“优秀员工”等等的桂冠一齐落上头来,该是多么艰难和尴尬的了。现代商品社会,物质世界固然一片丰饶,但触目可见的精神乃至灵魂白骨亦向人类社会时时发出警告!中年人,如不重新调整心态,确立新的成功内涵,释放自身潜力,完成由不适应到适应这一跨越自我的“人生惊险一跃”。那么,就会成了医院的常客,事业上的无为者。君不见,许许多多的中年人,正处于心身“疲劳状态”,被一个又一个“病魔”所缠绕,如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甲亢、骨质疏松症等等。
某单位一位姓黄的女工程师曾经身体健壮,每次单位体检后她都洋洋自得:本人身体健康。但其母大病一年有余后,她日夜陪床、护理,经历了一番折腾之后,再也听不到她的豪言壮语了。母亲去世前后,她本人已成了老病号,事业、工作、家庭、孩子,全在“病魔缠身”的状况下无暇顾及了。
中年人,一旦超过某种极限,其垂垂老态萌生也。一位高年资主治医师,经过奋力拼搏,虽然获得了副高职称,但也与多种疾病结上了缘。作家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中的主角陆文婷,“艰难、困苦、蹒跚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正是一代中年人的困厄生活写照吗!特别是中年男性,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更大。中年男性年富力强,工作上承担着重任,子女刚刚步入初中或高中,经济支出增多,工薪阶层的固定收入与“下海”人员的明显差距,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及自身能力价值不能完全体现而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有些鼓噪还来自家庭中,如听到家人说:某家的男人能干,成了企业家、“大款”了。言外之意就是自家的男人不行,因而,心情特别感到压抑和郁闷。
“中年就是瞌睡越睡越少、步子越走越沉、负担越背越重、日子越过越累、朝气递减暮气递增的年龄”。
如今,许多中年朋友不就是这样唉声叹气的吗?可我却这样认为,聪者、贤者,属中年人。应该说,中年,不是人生的山顶,而是人在旅途中。中年是一种心态,一种选择,一种精神,一种成熟。如何生活,如何创造,就看你是否让“憔悴、困惑”占有。
总之,保持良好的心态,其重点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要记住,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愤怒、忧愁和怨恨都不会使矛盾得到解决,而只能使自己更加痛苦。当面临一时无法解决的矛盾时,应提倡强志、修身、善思、慎行、忌躁和消愁的养心之道,注意劳逸结合,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注意合理膳食和适当运动,采用自我调节的方法来化解心理障碍。
啊,中年人的生活犹如一只打翻了的五味瓶,虽然酸甜苦辣咸全有,但正是这样有滋有味的生活,才构成了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人到中年方开始。
见原稿。  


(原载《安徽科技报》1997年11月29日,此次发表有修改)
杂谈
“电线杆广告”亟待消除
近几年来,“野广告”在各地泛滥成灾,污染市容,诓骗百姓,已成为现代一大公害。虽然我们的执法部门多次荡涤这些城市市容上的污秽,还城市以洁净的面目,但不知何故,这些善于游击战的野广告炮制者,“捉迷藏”似的从城市背街小巷、墙角旮旯、庭院走廊、楼层过道冒了出来,其蔓延之势胜过春风野草。凡墙壁、楼层门窗、楼梯过道、公厕内外以及公用电线杆等均是其抛头露面之所。
免费广告,又招人现眼,不做白不做。于是,有招工的、有调房的、有寻人的、有联系业务的,而最多的恐怕还得数医药广告。只要稍稍留神就会发现,那些“聪明”的江湖医生们几乎不放过大街小巷墙墙拐拐的任何地方,包括数量颇多的电线杆。“包治”、“专治”或“根治”诸如淋病、阳痿、不育症、癌症、牛皮癣、癫痫、瘫痪等等,动不动就是什么“三代祖传秘方”、“宫廷秘方”等,“3天见效,5天包好,无效退款”云云,弄得患者顺着广告四处找,而找的结果十有八九是上当受骗。
在野广告大军中,“后来居上”的是那些专事搬家、清理和疏通管道等劳务部门制作的广告。他们抱着独占鳌头、压倒同行的态势,往往在一处多幅联片张贴,营造氛围,为野广告推波助澜。
这种不需花钱的“野广告”自出笼之日起,一直生意兴隆,长盛不衰。这可忙坏了环卫工人和街道居委会的老头老太们,他们费上半天力气,又是洗,又是刷,好不容易擦洗掉了,可前脚清理掉,后脚又贴上了,左边没有了,右边又冒了出来;有时一夜间,在原处又有好几张牢牢地粘在那里,让人防不胜防。
你以文字突出,我则以颜色制胜。生怕贴得不牢靠,除广告背面满涂浆糊之外,广告贴上后又在面上涂一层浆糊保护层;更有粗暴者,索性用浓墨重彩把广告涂写在墙壁上。笔者最近到几家朋友处拜访,均发现他们家的楼梯过道全被野广告涂写得花花绿绿,难看极了!
突击检查时缩头蛰伏,风头一过又遍地开花。你清理他反清理;野广告上或只留手机号码,不注明地址;有的在窝点雇人望风,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还有的“狡兔三窟”,让您难觅踪迹。也有人将兜售补肾壮阳药品的广告印成传单或小报,逢人就塞到手里,放入车筐。更有不辞劳苦者,挨家逐户从门缝里塞广告。真可谓无孔不入。
为了防止这没完没了的循环战,笔者建议:对这些野广告清理要严,抓得要紧,要有切切实实惩罚措施。如有发现,就顺着广告上的地址穷追下去,然后罚款,勒令限期将“野广告”清理掉,并在报上作公开检查。态度恶劣、屡教屡犯的,除吊销他的营业执照外,还要追究法律责任。当然,对这样的广告还应该“疏”。一里或两里路之间,设1至2个专贴广告的园地。人们有需要做街头广告的,经工商部门审查后,在这些固定的园地里做,花上一点钱,事情不就办成了吗?免得环卫工人们头疼,城市文明卫生的形象受损。

见原稿。



(原载《安徽日报》1996年1月8日,获“建设文明城市”征文三等奖)

本文系官场微小说(ID:gc-wxs)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