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旭老憨
道旭老憨
刘策源
黄河上有一个道旭渡口,道旭渡口上有一个刘老憨!是个很知名的人物,也是人们公认的“能人”。
刘老憨,很少有人知道他姓刘,人人都唤作他“老憨”。人人都这样叫,老憨也总是喜滋滋地应答,边应答,边把满脸的皱纹笑成一朵灿烂的菊花,任意地呲出两颗泛黄的大门牙。
该村只有老憨一家姓刘,是跟着母亲流落此地,直到开始在渡口上做事,才娶上媳妇。老憨还有一个名子叫“舀子”,就是老百姓俗称的“水瓢”,是老娘给他起的乳名,名字很贱,起这样的贱名是为孩子长命,因为“水瓢”之类的物件,阎王爷是不稀罕的。老憨也因此一次次躲过了阎王爷的关注,在老娘的呵护下慢慢长大,直到出息成一个大小伙子。他自小就在村头黄河渡口上转悠,很自然地就在渡口上做起事来。
老憨在渡口做事与别人不同,他进入角色特别快,好像天生就是管理渡口的材料。上班总是很认真,从来没有缺岗过,用现在的话说,是“爱岗敬业”,很快就成了渡口上的“风云”人物,在人们心目中足以呼风唤雨。谁要是遇到困难,找到老憨,他准有办法,三下五除二就把事情办妥了,这都是因为他认识人多,为什么他能认识这么多人,还是因为他多年在黄河道旭渡口上指挥摆渡。
道旭村头的村碑上刻着字:明代建村,从河北枣强迁此居住下来,以韩姓为主,因位于古代驿道以西,定名为道西。经过道旭的这条公路,历史很早,明代登州、莱州、青州三府进京驿道就从这里经过。1928年为德(德州)潍(潍坊)之一段,进行整修,1946年拓宽到8.5米。1981年定为国道,编号为205,山东北段叫做“张(张店)北(北镇)公路”。公路渡河即道旭渡口,是历史著名“古渡”之一,清光绪年间辟为码头渡口。1946年渤海行署交通局在道旭重建渡口,同年10月第一条渡船下水,一次可渡4辆汽车,1954年设两艘机动轮渡对开,昼夜不停,日渡汽车340辆次,直到1972年北镇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渡口遂撤销。
抗战时期曾经架设过一座木桥,可通行汽车, 1938年5月,为阻止日军过黄河,遂被炸毁。日本鬼子还是跨过了黄河,来到道旭,在黄河大堤上修筑了炮楼子。日本鬼子在绘制作战地图,标注地理坐标的时候,把“道西村”,误标为“道旭”。自那以后,就叫道旭,也没有人说日本人改的这个名字不好,就叫下来了,还有东升旭日的意义。
“隔河一里不算近”,这样的交通动脉被黄河阻断,就靠木帆船摆渡,还摆渡过许多的大人物。当年山东省长韩复榘要过黄河到沾化去,在渡口上滞留了两天,就愣是没有渡过去,大概是赶上了主汛期,水太大,浪太高,有危险。摆渡的小木船,也叫“小鬼欢喜”,常有翻船坠河的事情发生。
1954年改为机船轮渡后,条件大为改善,但随着车辆增多,特别是1965年开发了胜利油田以及滨南采油厂,油田会战打响,各种车辆、工人、机械,工具料物都要跨过这里的黄河天堑,都要待渡,车多了就要排号待渡,就要一船一船地过,大河两岸常常要排队,夜里也要候在车上过夜、等待,常常要排出几公里远的车阵长龙,这个时候都要由老憨出面指挥。如此繁忙的摆渡口,没有老憨不行,谁先上船,谁要等一等,老憨是有批准权的,遇有特别的急事就要找老憨给予帮助,先递上“大前门”香烟,老憨叼着烟,狠嘬一口,有一脸的公道正派和大公无私,说着就让你先上船了,老憨的人脉就这样逐步建立起来了。
他每天指挥着车辆,在他的大呼小唤中,摆渡局面井然有序。他几乎每天都在渡口上,从不见他迟到或者缺岗,常年盯在摆渡上,胸前挂着金属小哨,手上拿着红绿双色的小旗,就像是拿着指挥棒,可以调动千军万马,忙忙的俨然像个将军,并常常有一脸的庄严和神圣。
但是很快就到了1972年10月,北镇黄河大桥通车了,黄河渡口摆渡停运,而老憨还是更忙了。他每天依然是在腋下夹着那对明显发白发旧的小旗子,到桥头上站岗,维持交通秩序,是编外的交通指挥。时常有人来找他帮忙,即拦车,搭上顺风车,这是老憨最乐意的所为。过往车辆多是当地的,多年在渡口渡河,司机多认识老憨,因此,他一旦挥手招呼,总要给他一个面子,停车,问问情况,然后坐到驾驶楼里,享受温暖和方便。这时候的老憨,便有了当年指挥轮渡的风采,还是眼睛泛黄,还是一脸的公道正派,人们便记住了老憨的好,也佩服老憨的本事和为人,他也因此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甚至让人纳闷,一个编外的,不发工资的交通协管员,竟这样的神通广大。
很多年以后,老憨老了,身体消瘦了,脸堂依然微红,眼睛浑浊了,头发花白,背明显地有些驼弯了,没有了小红旗,没有了当年的风采,没有了当年的英武之气。但还是经常要拉起长长的调子说话,还是俨然像个指挥,还是常常要漫步到桥头上去看看,看看那早已更新的许多叫不出牌子的小汽车,速度很快地驶过,车速快的让他眩晕和惊悚,知道不比从前了,他可以挥手叫停任何一辆车。然后悻悻地回家,蹲在车道大门前,晒着正午很足的太阳。
我后来去道旭黄河管理段,又在桥头上见过老憨,他固然不会认识我,可是我知道那就是老憨,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老憨,那时的我,只有在小伙伴的话语中知道大家对他的崇拜。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