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水缘文学征文大赛002#】小康实现已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散文)||赵俊武(云南)
【散文】
小康实现已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
文/赵俊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着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教训,至今时刻警醒着我们的国人。
反思我们的过去,揠苗助长,教训深刻。一度时期,少数地方一味追求金山银山,结果得不偿失:绿水青山可以换来金山银山,而金山银山却很难换回绿水青山。几年前,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则报道,说的是黄河源头有一个县,过去发现有金矿后,各路人马汇聚到这里疯狂采金。一时间,这个贫困县人均收入神话般猛增,曾连续几年跃居全国第一,率先脱贫。殊不知,众人泛滥采金致富同时带来的是:但凡采金者所到之处,遍地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再加上气候变化等因素,当地草场退化,河湖干涸,鼠害猖獗,风沙肆虐,许多牧民被迫背井离乡。当地意识到问题严重,这才亡羊补牢,严禁采金,为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金山银山却再也换不回绿水青山!
“经济要发展,但是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早在2015年1月19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有远见卓识的云南省委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敬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用“三个突出”引领云南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一、突出规划引领,做到“三个衔接”。即:与中央生态“红线”衔接;与落实长效机制衔接;与地方配套政策衔接。突出生态文化,实施“三个工程”。即实施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实施生态工业发展工程;实施生态旅游发展工程。三、突出环保战略,打好“三大战役。”即:打好节能减排“持久战”;打好林业生态系统“修复战”。打好城乡环卫“翻身战”。各州市在云南省委政府的引领下,立即行动起来,打响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战役”。
各级党委政府和干群们长期地牢固树立并坚持了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建设了普惠民生福祉的绿水青山,坚定不移地保护了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充分利用了云南各地的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的壮大了自己的“绿色银行”。
五年来,七彩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昆明、丽江、曲靖、大理、德宏、腾冲、永仁等州、市、县,已率先成为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如今,看看我们美丽的七彩云南吧,那真是“家居青山绿水畔,人在靓丽画卷中”呢!只要你走进我们七彩云南的任何一个地方,特别是走进我们的大美腾冲,映入你眼帘的尽是绿水青山,尽是奇山异水;尽是宜居、宜游、宜乐和宜养的胜地;尽是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风情千万种,云南大不同。”在云南,相信你一定会看到,这里每天都在“卖山、卖水、卖风光”,招财、招宝、招富商;相信你一定会看到,这里终年四季中外游客不断;相信你一定会看到,这里带动服务业等三产,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富起来了。全面脱贫致富的决胜小康之战,已经胜利了!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当代云南人,而今不但尽情享受着自己创造的生态福祉,而且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绿水青山,这是多少金山银山也换不来的宝贵财富啊!
“双百”目标的实现,生态环境是关键。我认为:全面优化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最关键的就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优化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增收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们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就必须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与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我们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就必须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和综合台账。对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我们要全面优化生态环境,就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依靠法治、依靠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喜迎二十大,礼赞新时代”的壬寅年是我国全面优化生态环境,走向生态文明的关键时刻。我们全体中国公民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建设政府、企业、公众协同治理的社会体系,迫切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每个人都要把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事、紧迫的事、体现社会责任的事。我们要从“人人看到问题”迈向“人人都来参与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优异的成绩喜迎“二十大的召开,礼赞我们的幸福新时代”。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全国人民,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决胜环保的美梦就一定能圆!(完)
作者简介
作者:赵俊武,(笔名:雨禾、晨曦、中武、赋鹜、乡村红烛。)男,汉族,1957年8月生,现年65岁,云南腾冲市人。小学特级教师,(中共党员),中国辞赋家协会会员,云南省市级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625篇。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