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小说 > 正文

官场微故事:幸福就是健康||王金山(安徽)

更新时间:2022-02-12 23:36:34 来源: 作者: 浏览429次 文字大小:

官场纪实微故事

杂谈
幸福就是健康
谁也没料到,本科一位刚进不惑之年的医生,从发病到去世还不到3个月的时间,全科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唏嘘、惋惜。
这位医生平素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人皆曰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谁知让万恶的肝癌钻了空子,真是“大意失荆州”。
也是本科的一位老同事,前不久被查出肝硬化,因脾肿大做了脾切除术,不得不病休在家……
近几年来,笔者目睹从医的老同事们一个个相继逝去,不禁疑问:我们自己怎么啦?
还是本院一位老同事,一次“厄运”,使他对幸福和健康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他生了重病后,心情懊丧,思绪翻滚。你猜,他此时此刻最渴望什么?不是日进斗金,家财万贯,豪华别墅,香车美女,而是普普通通的2个字,即“健康”。他自己问自己,从此还能骑自行车正常上班接诊病人吗?他在心里虔诚地祈祷:“上帝呀,请您开开恩,发发慈悲,归还我健康之身吧!”
原来,幸福就是健康。
早在2004年国庆节期间,我国著名作家毕淑敏受安徽大学的邀请给学子们作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讲课,其中一节就是谈什么是幸福。毕淑敏说,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感到幸福,有一天终于醒悟了过来,那是因为她刚好看到了一篇报道,说是英国一家媒体搞了一个“谁是最幸福的人”的社会调查,结果雪片似的信件飞往编辑部。最终媒体公布了三个答案及1个备选答案。三个答案是这样的:一是母亲为婴儿洗完澡扑完粉后抱着婴儿时感觉到幸福;二是医生治好病人的病后病人感谢医生,当医生目送病人回去时感觉到幸福;三是在海滩上做堆沙堡游戏的孩子感觉到幸福。备选答案是:当一个作家完成他的作品写完最后一行字划上句号时感觉到幸福。毕淑敏说,这四样幸福我全部具备了。她是一个男孩的母亲,肯定有过给孩子洗澡的机会;她当过医生,挽救过无数人的生命;她小时候即使不堆过沙堡也玩过泥巴类的游戏;她又是一个作家,当然知道作品完成的幸福。她说她四样幸福齐聚一身,在此前却居然没感觉到幸福,天哪,她的幸福知觉怎么那么麻木呢。后来,她据此写了篇散文“提醒幸福”。
作家毕淑敏关于对“幸福”的看法可谓独特新颖。然而,健康也是一种幸福,是人生中的最大幸福。
有句名言说得好:“一个健康的乞丐胜过一个多病的国王。”确实,叫花子虽讨百家饭,饱一餐饥一餐,经常挨人家的白眼,但他们夏天日晒,冬天霜冻,身体壮实,无灾无病,自由自在,吃得香睡得安,不争名不争利,没有官场上的“尔虞讹诈”、“风刀霜剑”,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国王呢?虽然要什么有什么,江山、美女、金钱,拥有世界上的一切,却很少拥有健康。试想想,没有了健康又能有幸福吗?
如今,我们平常人则有着更多的宝贵的自由,有着更多的可由自己支配的空间。你可以独处卧室,专心致志地读书;可以躺在草地上,任孩子爬在身上嬉闹;可以同几个朋友,坐在老槐树下下棋打牌;可以手持大红扇,同姐妹们一起扭秧歌舞……四海升平,风不鸣枝,乐事很多,尽你去寻去挑。什么名呀、利呀、权呀、势呀,你尽可以保持一颗平常心。若如是,就会连圣人、神仙、皇帝都羡慕你如此幸福。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财宝,不是房产,不是名利地位,而是健康;这种健康,不仅是躯体,而且是心理,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健康就是幸福。从简单生活中寻找幸福,尚需一种良好心态。那就是,多一份舒畅,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诚,少一份虚假,多十份快乐:少一份忧愁。
如今,人们看大款,看到的是他们那令人羡慕的财产与潇洒,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创业危机”、“健康危机”、“幸福危机”呢?作家毕淑敏举例说,北京有这样一个高薪白领,他的月薪是15万,年薪200万,却居然没有幸福感,只有痛苦感。毕淑敏劝他回家后写下自己的15条优点,那人却说,他连一条都写不出来,此人竟然是个幸福的盲人,即老百姓所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前不久,某市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也是位闻名遐迩的“大富”,竟然非常痛苦地跳楼自杀,令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南方某市曾对年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大款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收入与健康以及幸福并非成正比,有时甚至成了“夺命锏”。调查者也认为,许多大款活得并不轻松,并不“幸福”,“五多”(应酬多、业务多、烟酒多、忧虑多、疾病多)与“五少”(休闲少、睡眠少、锻炼少、顾家少、安静少),几乎天天将他们困扰,甚至可谓苦不堪言。想想看,如此下去,怎么能健康?有什么幸福感?
一个没病的健康的肌体,使你平添许多魅力。人生苦短,谁拥有健康,谁就拥有财富,拥有明天,拥有人生,拥有世界,拥有大自然中的一切美。一句话,拥有人生的全部幸福。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中的人们,虽然手头拮据,或没有一官半职,职称低微,工资微薄,也不要愁,不要攀比,不要自怨自艾。只要你拥有健康,拥有智慧,身强体壮,心胸坦荡,就应该高兴,就值得庆贺。你没听人们常说吗?储钱莫如储健康,健康是一,健康是福……
幸福就是健康!


(原载中国《家庭医生》杂志2006年6期上半月刊)
杂谈
医生,尽量别把难题推给病人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如今绝大多数的医疗纠纷并非医疗过失,真正属于医疗事故(差错)的不足5%。在非医疗过失引起的医疗纠纷中,医患沟通不够或方法不当导致患者及其家属误解和不满是主要原因。而导致该状况的最根本原因是绝大多数医务人员重医疗技术,轻医学人文,不重视医疗风险和纠纷的管理,不注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我对此观点十分赞同,也深有体会。
两个月前的一天,我正准备给一位姓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大牵引手法复位术治疗。按照医疗常规要求,术前必须请病人或其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当这位病人看到“知情同意书”上写着:“术后可能会引起腰腿痛加重、下肢神经麻痹、截瘫”等条文时,脸色顿时铁青,朝着我吼道:“我不做这狗屁大牵引了,现在还能走路,万一给你们治截瘫了,又是自己同意的,我这一生不就完蛋了?!”顿时,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办公室里一片寂静。  按照惯例,若病人或其亲属拒绝签“知情同意书”,手术只好放弃。可是我认为,此病人目前的情况正是牵引手法治疗的最佳期,一旦拖延,突出的组织会发生粘连,神经根会出现炎症、水肿,若拖延时间过长,突(脱)出的髓核还会机化、钙化,以后再想治疗,效果就差了。于是,我耐心地向他讲述为什么要签“知情同意书”,说这是医疗常规的需要,也是患者及亲属的“知情权”。若治疗以后出现什么问题,他们依然可以有质疑或打官司的权利。此外,我还真心诚意地对他说,我工作了20多年,至今没有发生一例像“知情同意书”上说的那些可怕的“并发症”。病人听完我的一席话,虽然仍不吭声,但脸色却明显好看多了。这时候,我再次诚恳地对他说:“如果您仍然担心的话,我可以不要您签,或者术后补签,出了事,责任我来承担!”“这,这,这怎么好意思呢?您给我治病,还要给我主动承担医疗风险,这怎么可以呢!我再推辞,真不是人了……”显然,病人被我的一番话深深感动了。他主动拿过我的笔,二话没说,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后来,经过双方的默契配合,牵引手法术十分成功,这个病人很快就出院了。几个月以后,那位病人满心欢喜地携夫人一起来医院拜访我,还送给我一面锦旗,上面赫然写着这样几个大字:“德技双高,医患双赢”。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是多么重要。可如今,一些医务人员不愿或不善于与患者交流,习惯将治疗方案强加给患者,或将冰冷的“知情同意书”往病人面前一送,签不签让病人自己决定。试想,当不具备太多医学知识的病人看到条文上那么多的“可能并发症“,怎么会不担心、害怕?怎么会不联想到这是医务人员在“推卸责任”,从而迁怒于医生?其实,医患双方不妨都换位思考一下,医生不要把那么多的“难题”推给病人,多承担一些责任,把解释工作做得再细致周到些;而病人,也多理解一下医生的难处,多配合一下医生的工作,双方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想,彼此多一点理解和宽容。这样,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还能对后续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医生,尽量别把难题推给病人。


(原载上海《大众医学》杂志2007年9期)
心灵导航
对男人吐唾液的姑娘
一位母亲牵着她那神色憔悴的女儿来到了笔者的诊室。“呸!”一口唾液重重地吐在了我的脚下。
“你……”我一愣,陡然间从内心升起了一股无名火:这姑娘长得不错,怎么这么缺乏教养?医生,您别见怪,我女儿近来就是这毛病,怎么也改不掉……”姑娘的母亲见我面有愠色,慌不迭地道歉道。姑娘名叫王丽,在某市寻呼公司工作。今年5月28日下午,公司经理通知她,命她晚上去陪客人吃饭,并一再交代这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希望她顾全大局,一定要去。当时,她有点发楞,骤然间眼前出现了“三陪女”的影子。“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呸!”她想着想着,不由自主地往地下重重地吐了一口唾液。下班后,她回到家,经理一连打来几次电话,问她为啥还不去,她推说家中有事,经理火了,说如不去责任自负。“呸!”她放下电话,往地下重重地吐了一口唾液。那一夜,她失眠了。气愤、惶恐,她由于一夜没睡好,早晨起来头脑昏沉沉的。
第二天上午,她惴惴不安地来到公司上班。经理阴沉着脸告诉她:从电脑台前下来,改作打扫公司卫生。“如不想干,可以辞职!”经理丢下这句话。“呸!”她又不屑一顾地往经理的脚下重重吐了一口唾液。“你,你……”经理气得手直抖。从那天起,她就再也改不掉这吐唾液的毛病,尤其是一见到男人时。姑娘妈妈叙述到这里,王丽又“呸”地一声往地下重重吐了一口唾液。王丽母亲见此又解释道:“医生,我女儿原来没这个毛病呀,自从那次陪酒事件后,领导给她穿上小鞋,她才有了这个见男人吐唾液的习惯……”“以前从来没有吗?”我问。“哟,我想起来了,上中学时有次在宿舍里为晒床垫的事跟同房间的一位女同学大吵了一次,回到家跟我叙述时便边讲边吐唾液,我问她怎么染上了这样不文明的习惯,她说是跟那位女同学学的,因为那位女同学经常向她吐唾液,她实在憋不住了,也‘以牙还牙’,采取了同样的方式;我狠狠地批评了她,以后便没见她再吐过,谁知,这次受的刺激太大,吐唾液吐得这么厉害,无论怎么说也控制不了,我想,这肯定是一种病态……”
王丽的情不自禁而“吐”确实是一种病态。王丽患的是强迫症,这种病的主要特点就是违反自己的意愿,自感极为痛苦而又无法摆脱的强迫现象,具体说就是:(1)强迫观念。即强迫性疑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询问,强迫性穷思极虑,强迫性对立思维。(2)强迫情绪。即疾病恐怖,动物恐怖,针状物恐怖,陌生人恐怖,高处恐怖,闭室恐怖等。(3)强迫意向、动作。即强迫意向,强迫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
王丽的见人吐唾液就是一种典型的强迫抗争行为。由于那次拒绝陪酒事件的刺激,王丽现在是鄙视所有的男人,就像鄙视一群苍蝇那样。她对人吐唾液是表达一种蔑视心理,她憎恶寻呼公司里的男人,以及延伸到天下所有的男人。她觉得要对男人不屑和泄愤,但又因性格软弱而寻找不到泄愤的办法,于是,最好的行动只有一个:吐一口唾液以示不屑。这就是此类病人普遍存在的怪异思维。吐!吐!这姑娘忌恨的心理成了一种泄愤的习惯。她一见到男人就狠狠吐一口唾液!“行动会造成一种性格”----这是心理学家的名言,一个人认为自己对着邪恶和无理而采取相应的行动,于是,她自己最后也变得无理了。不能冷静地面对事实,只有一种内心的愤懑冲突,使这姑娘所见到的每一位异性都报以“一口唾液”。“呸!”又是一口唾液重重地吐在我的脚下。“医生,您别见怪呀!”王丽的妈妈十分惶恐。“没事,这不能怪她,她也控制不住自己,十分痛苦呀!”我非常理解地说。
俗话说:“解铃还需要系铃人”。对于王丽这样的心理障碍患者,必须进行心理矫正治疗。在药物治疗中,一般认为氯丙咪嗪对强迫疗状有特殊效果。最后要交代的是,强迫症易同精神分裂症相混淆,因为精神分裂症也可有强迫状态,但它缺乏痛苦体验,强迫内容多荒谬,缺乏自知力。


(原载《健康报》2002年8月17日)
杂谈
你有没有疲劳综合症?
笔者的一位同学晓红近几年来成了医院的常客,“我上班有气无力,下班死气沉沉,同事们都说我患了‘懒’病,我可不是装病啊!”晓红苦恼地说道。
我仔细翻着她的病历,诊断有“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等。
“从你的病史来看,很像是‘慢性疲劳综合症’……”我寻思了一会儿说。
“什么?疲劳也有综合症?”晓红惊讶地问道。
“这种病人还不少呢!”我解说道。
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疾病,长期以来医学界对此病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直到198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根据全美各地提出这类病例的报告,才研究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症”(CFS)。
该中心给它下的定义是:突然出现极端的疲劳状态,延续六个月以上,反复出现微热、咽喉疼痛、淋巴腺肿大、肌肉疼痛、体力下降、头痛、精神错乱、记忆力减退、视觉障碍等症状。
由于CFS病因不明,一直被当作一种与身心有关的疾病。后来,美国的医学专家们发现这种病可能是一种被专家们戏称为“懒虫”的病毒(EB病毒、柯萨其病毒、单纯病毒等)感染所致,“懒虫”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可达20年。近年来,又有医学专家们分析此病可能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炎有关。另外,有专家认为不能排除心理障碍和认知障碍,社会及心理因素为本病潜在诱因。
慢性疲劳综合症,国外也有人将其称为“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或“半健康人”,甚至将其划为“亚健康”的范畴。而在临床上,许多医生常将此病诊断为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官能症等,多属于中医的虚症,或虚实夹杂症。晓红的“病”也属其范畴。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心理上的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心慌易惊等。生理上的表现为疲劳乏力,气短,出汗,腰酸腿软,心律不齐等。
我国有多少人患慢性疲劳综合症没有准确的数字,据媒体报道,有关专家在上海、无锡、深圳等城市对2000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66%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的现象,经常腰酸背痛者占62%,一干活就累的人占了8%,脾气暴躁或焦虑者为48%。不仅中年人如此,许多学生也存在着这些现象,尤其是科研工作者更面临着过度疲劳的严重威胁。
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过度疲劳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日本每年大约有1万多人因过度疲劳而猝死。据美国卫生部门调查发现,美国至少有400多万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症。英国的类似调查结果表明,约20%的男性和25%的妇女总感到疲劳,其中约1/4的人可能为慢性疲劳综合症。此外,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西班牙、法国、新西兰、冰岛、俄罗斯等均有报告。
为了预防该病,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睡眠时间要充足,减轻心理压力。在饮食上应多吃些碱性食物和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的食物,如苹果、海带、新鲜蔬菜等,中和体内酸性环境,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重视病人意识的积极调节和主观能动作用,扫除心理障碍,是战胜此病的上策。


(原载《健康报》2002年10月12日)
本文系官场微小说(ID:gc-wxs)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