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小说 > 正文

官场微故事:“卖糖”的启示||王金山(安徽)

更新时间:2022-02-08 21:49:26 来源: 作者: 浏览441次 文字大小:

官场纪实微故事

杂谈
“卖糖”的启示
有人说,如今的绝大多数医疗纠纷并非医疗过失,真正属于医疗事故(差错)的不足5%。在非医疗过失引起的医疗纠纷中,主要由于医患沟通不够或方法不当,导致患者或家属误解和不满。其根本原因是我们重医疗技术,轻医学人文,不重视医疗风险和纠纷的管理,不注重提高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笔者对此观点十分赞同。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天,我在护士办公室下医嘱,同事W气呼呼地对我说:“现在的病人太难缠了,前天给她推拿了40多分钟,昨天给她少推拿了10多分钟,她就跟我吵起来了,说我对她先认真,后‘糊’她,还扬言要到院部投诉我!我气不过,就回了她几句,她顿时暴跳如雷,要打我,被其他病人拉开了。气死我了,按医疗常规,我们推拿时间不少于20分钟,我又没有违规,还给她多推拿了时间……”“那你为什么第一次要给她推拿40多分钟,尔后又少推拿时间呢?”我饶有兴趣地问。“还不是一开始想给她个好印象嘛!”W老实地说。“你错了,难怪她跟你吵呢!”于是,我给W讲了一个哲理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孩到商店里买糖,总喜欢找同一个售货员。因为别的售货员都是先抓一大把,拿去称,再把多了的糖一颗一颗拿走。但哪个比较可爱的售货员,则每次都抓得不足重量,然后再一颗一颗望上加。虽然最后拿到的糖在数量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小孩就是喜欢后者。这是为什么呢?
W听完这个短故事,顿时明白了,他“啊”了一声,说道:“你这个故事中说的小孩,就相当于我们的病人,我们医生就相当于售货员,而我则是那些先抓一大把糖果然后再慢慢去掉的‘笨’售货员……”“你总算明白了……”我笑笑说。
W于是从那天起,接待每一个新病人,均采用了后面那位售货员的方法,第一次给病人推拿20分钟,然后每天一分二分地逐渐加时间。结果,病人都很满意,说W对他们的治疗越来越仔细和认真,有的出院前还送了锦旗。
看来,生活中同样的付出,仅仅因为方法的不同,得到的收获就不一样。前者发生了医疗纠纷,后者却受到了病人的称赞。W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卖糖哲学”给我们的启示远远不止这些。


(原载《医师报》2009年1月22日、《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09年11月24日)
杂谈
情感丰富的员工更受职场青睐
李炎**在公司里是位技术骨干,不但业务上让人没得挑,而且生性活泼开朗,情感丰富,是办公室的“开心果”,不仅人缘好,连上司也特喜欢她。而同在一办公室的金莉**,由于整天不开笑脸,为人冷漠,好小心眼,工作又不扎实,经常犯错,结果人们都有意回避她,不愿同她接触,连领导出差和出去应酬都不愿带她一道。
传统观点认为,情感丰富的人往往比较轻浮、感情不稳定,对自己的专业容易“花心”,小资产阶级情调浓厚,等等。那么当代企业需要情感丰富的人吗?如果您询问许多老总,他们的回答也许是的,尤其是情感丰富的女性。
英国《每日电讯报》援引《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的最新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善于合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许多女性的最大特点往往情感比男性丰富。
也许从远古性别分工开始,女性就承担着抚养孩子、凝聚家族、赡养老人的任务,而这些都要求情感丰富,不能感情冷漠。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心理学家卢恩·布里曾丹在《女人的大脑》一书中提到,男性与女性早在腹中就已表现出他们的区别:从妊娠第八周开始,胎儿大脑开始受到一种性激素的影响。雄激素削弱大脑交流中心的联系,而雌激素则加强大脑中负责语言、情感表达以及观察别人情感的能力。这就让女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天赋——善于交际、表达内心情感和平息冲突。也就是我们说的“情感丰富”。
那么,现代企业的老板们为什么喜欢情感丰富的员工?据阿根廷媒体称,前不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情感丰富的人对企业发展有益。
现在的企业员工,一类是情感丰富者,他们看电视、电影,都会把喜怒哀乐表露无遗。体现在工作中,当他们受到鼓励,就像加满油的汽车,铆足劲向前冲;遇到挫折和困难,也会打蔫儿。而另一类人则控制自己的情绪,或对情绪的体验较迟钝,不温不火。而情感丰富的人,往往有更强的共情能力,能够创造出和谐的办公室关系。正因为这些看电视会流泪的人,在特定的情景中用心体会到了别人的情绪变化,于是就会自然地感同身受。在职场,当同事遇到麻烦,情感丰富的人会给予同情;当和同事发生争执,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另外,情感丰富的人能够释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有助于自我约束。国外心理学界研究表明,情感控制人,甚至愤怒情绪都有助于自我管理。情感丰富者往往对自己的情绪体察非常敏感,他们把外界给予的刺激都宣泄出来,很明白自己身处的情境,带来的反省能让他们尽快约束不良行为,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负责人米歇尔·图安·帕姆教授说:“企业里有情感丰富的人是件好事,因为情感控制人,甚至愤怒都有助于约束行为;与情感丰富并善于表达情感的人一起工作,比同不善表达情感的人一起工作更健康。”
可见,评价人类行为时具有三种合理性。一是“逻辑合理性”,它表明的是人的行为或选择是否符合逻辑标准。二是“物质合理性”,指人的行为与利益的一致性,即行为是否服务于自身利益,在物质方面是否合理。三是“生态合理性”,指人的行为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联系的能力。
这里要说的是,情感丰富的人不仅对企业有利,也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给办公室同事或班组同事们一种快乐向上以及很阳光的感觉。我们知道,这些人爱说爱笑也爱哭,很少钻“牛角尖”。笑声能使人卸去多余的压力,保护血管内壁,从而减轻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当人哈哈大笑时,需要调动身体内超过400块肌肉,因而还能有效消耗热量。如果动情而哭会分泌更多激素和神经传递素,可能会导致血压降低、脉搏变慢,所以动情而哭的目的是为了去除体内压抑的化学成分,起到良好的减压作用。
可见,情感丰富的人对企业有利。朋友,您喜欢情感丰富的人吗?


(原载《健康报》2008年8月15日)
腰痛没治好,“胃出血”来了
笔者的一位远房大伯因胃大出血而昏迷被送到了医院急诊,待我得到信赶到医院时,大伯的危险期已过去,人已清醒了。大伯原先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好多年都没这样犯过,怎么这次突然间大出血差点送了命呢?
“一言难尽哟!”大伯躺在病床上,喃喃地说道。
原来,大伯上个星期在家搬洗澡水时将腰扭了,导致腰腿疼痛难忍。为了治病,大婶便从药店买回来了3种非处方中成药:三七片、跌打片、风湿骨痛药酒。大伯为了使腰腿疼痛尽快痊愈,便按说明书同时服了3种药,谁知服到第5天,胃就大出血了,要不是及时呼“120”,性命恐怕都难保。
听完大伯的陈述,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药物毕竟就是药物,就是非处方药物也是如此,吃多了也要坏事的!
“3种同样的药,怎么能同时服用呢?”我有点生气地问。
“几样药放在一起吃,药效不是来得更快吗?况且我吃的还是非处方药,疗效肯定不如处方药好,所以我就不能‘单打一’,要多吃几样……”大伯仿佛振振有理。
我一时陷入了沉思。
如今,像我大伯这样盲目自行用药以及对非处方药(OTC)的认识有“误区”的人确实不少。不错,几种药放在一起吃,只要配搭得科学合理,疗效确实好,医学上叫药物的协同作用,即两种以上相同或相类似的药物合并应用时,其药效比单独应用时增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种重复用药即等于擅自加大药物的剂量,药物的毒副作用也随着增加了。就拿我大伯同时吃的这3种中成药来说吧,三七片的主要成分是三七,作用与用途是散瘀活血,消肿止痛;跌打丸的主要成分是续断、三七、乳香、血竭、防风、桔梗、枳实、木通,有的还含有马钱子等,作用与用途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风湿骨痛药酒的主要成分是牛膝、防风、木瓜、羌活、威灵仙、草乌、桂枝、松节、川芎、鸡血藤、当归、苍术、独活等,作用与用途是驱寒散风,利湿,活血止痛。瞧瞧,这3种药的方剂组成和药效何其相似。然而,这3种药对消化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再同时服用,犹如“雪上加霜”,加大了对胃肠道和肝脏、肾脏的毒性。我大伯原先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这3种药的毒性加起来联合攻击,即破坏了胃粘膜的屏障功能,溃疡侵蚀血管,特别是动脉时,即引起了大量出血,如果救治不及时,很容易危及生命哟!
现在,再来说说我大伯对非处方药疗效的不正确认识。非处方药,简称OTC,系指国家医药行政部门批准,不需要医生开处方,患者及其亲属便可自行从药店、药房购买的药物,而且不需要医生的指导,只要按照标签的规定就能安全使用的药品。那么,非处方药的疗效是否比处方药差呢?我们知道,能被遴选为OTC药物的品种一定是安全有效的,是一些能由消费者自己方便地用来预防疾病、治疗常见小病或轻症、治疗已确诊的慢性病的药品,而处方药则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毒副反应较大等,需在医生指导下用来治疗急症或重病的药品,两者的“效果”无法泛泛比较的。临床上,一些有经验的医生常利用非处方药来减轻处方药的毒副作用或增进处方药的疗效,如服用处方药复方SMZ(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和先锋霉素等,为了抗药物反应,常加用非处方药维生素B6等;还有,有些药物属于“双栖药”,即既是处方药又是非处方药,只不过使用的范围以及治疗疾病的不同。如布洛芬,作为处方药时,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椎炎、腱鞘炎等,最大剂量每日为2400毫克,需长期服用;而作为非处方药时,却主要用于头痛、肌肉痛、痛经等症,最大剂量每日为1200毫克,只能短期服用。再如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用于处方药时必须在医生的医嘱下而长期或较大剂量地应用,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而用于非处方药时,就属于受限药,即用量及疗程给予限定,其适应症只能是感冒退热、镇痛,如头痛、腰痛、牙痛等,且用于解热服用只准在3天内,用于止痛服用只准在5天内,等等。可见,非处方药无论从病情的症状或用药的剂量以及注意事项,跟处方药的要求以及疗效大同小异,不同的是,非处方类药的特点是安全、有效、稳定、方便。可见,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属于“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职责不同罢了,并不是疗效好与疗效差的区别。如今有些人(包括我大伯)认为非处方药疗效差而擅自增加药物种类和数量或剂量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也是很危险的。
最后,我叮嘱大伯,以后再联合用药,应掌握这样的原则,就是口服、肌注或静滴、外搽、外贴、外洗、外敷等分别选择使用,如这次因腰腿痛同服的3种中成药,可改成口服其中一种,另外配合克伤痛搽剂或按摩霜外搽,必要时再配合伤湿止痛膏或麝香镇痛膏外贴等,亦可配合药物肌注、静滴等,这样一般不会损伤胃粘膜,导致胃出血,而且对腰腿痛的治疗有协同及珠联璧合的作用。另外,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要记住使用非处方药的忠告语。至于我的大伯,根据他的症状和临床分析,很可能患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光靠药物恐怕是不行的,待他胃出血好后,我给他详细检查一下,然后再给予对症处理如牵引、推拿、针灸、拔火罐甚至手术等治疗,这才是真正的“治本”。


原载上海《大众医学》杂志2010年3期)

大梁骨不可随意踩
节假日将近,很多人除了选择旅游外,还喜欢到保健休闲场所去保健、放松一下,但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别让大梁骨随意踩。
前不久,笔者接诊了几位总经理或董事长之类的患者,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整个“大梁骨”(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疼痛,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等,再追问病史及治疗经过,“首诊”均不在正规医院,而是在桑拿休闲中心、美容院等,他们不止一次地被**“踩”过。有位老总,因颈椎不适在某休闲中心“保健”了数月,结果越“保健”症状越重,一检查,颈椎间盘有3个突出,且压迫脊髓及神经根……
那么,这些老总们为什么有病不先到医院就诊呢?我想大致原因不外乎这样几条,即老板有钱无时间,或到休闲中心“泡吧”、“踩背”有“身份”、“面子”,而到医院则“掉价”、“有失身份”。再就是到医院就诊会被下属员工误认为“老板身体不佳”,易产生负面影响,对公司发展不利。还有就是“讳疾忌医”的心理在作怪,害怕到医院检查出什么病来。
据有关专家研究,我们人体有几处保健“特区”,而人体的“大梁骨”(脊柱)就是主要的保健“特区”之一。脊柱是人体督脉必经之地,脊柱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经常激发疏通,有益于气息运动、血脉流畅,可滋养全身器官,增强免疫力,对脑血栓、老年痴呆症、中风瘫痪、神经官能症、糖尿病等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所以,适当进行脊柱保健是必要的。然而,人体的“大梁骨”却不能随意乱踩。
踩法,又叫踩跷法,即医者用单足或双足踩踏患者的一定部位从而达到对某种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法,主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便会“踩”出乱子来。因此,掌握好踩跷法的动作要领及适应症、慎用症和禁忌症是非常必要的。正确的动作要领是嘱患者俯卧,然后在患者的胸部和大腿部各垫3~4个枕头,使腰部腾空。医者双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上,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时的力量,同时用脚踩踏患者腰部并作适当的弹跳动作,弹跳时足尖不要离开腰部。根据患者体质,可逐渐加重踩踏力量和弹跳幅度,同时嘱患者随着弹跳的起落,配合呼吸,跳起时患者吸气,踩踏时患者呼气,切忌屏气。踩踏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切忌使用暴力。由于本法刺激量大,应用时必须谨慎,对体质虚弱者要慎用,对患有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结核、肿瘤、脓肿、骨折以及脊椎滑脱症等患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据笔者所知,常用的美容按摩保健手法是按法、摩法、搓法、擦法、抹法、梳法、揉法、推法、拿法、捏法、滚法、振法、抖法、击法、点法等15种,踩跷法原则上不属于美容按摩保健手法,而属于医疗按摩手法。非专业人员在按摩及踩跷时动作粗暴、手法不当,很容易造成被按摩者软组织损伤、关节脱位及骨折等,严重的会造成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其次,这些人在使用一些诸如酒类、酊类、药膏等做按摩介质时,倘若适应症掌握不好,还容易引起皮肤烧伤,严重的则会出现皮肤溃疡。采用踩跷法的人,必须是具有执业按摩医师资格的人,桑拿休闲中心、美容按摩店的**岂能随便施行“踩”法。
如今,在按摩人群中,许多人并不是出于治病的目的而去的,大多是因为工作上压力大,运动较少,想通过按摩来提高工作效率。然而,现在都市人产生腰酸疼、浑身无力等症状主要是运动过少,所以,真正全面的保健还是多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如打羽毛球、慢跑、做广播体操等。即使想通过保健手法缓解疲劳,预防疾病,也最好采取轻柔的手法,而且到正规的医院保健部门。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5月1日)
本文系官场微小说(ID:gc-wxs)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