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小说 > 正文

官场微故事:“记忆信息征”入侵脑细胞||王金山(安徽)

更新时间:2022-01-27 22:14:47 来源: 作者: 浏览413次 文字大小:

官场纪实微故事

杂谈

“记忆信息征”入侵脑细胞

在某医药公司做医药代表的黄**,以前是某机关的收发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收收发发,很单纯,不用动脑筋,后来因机关精简人员,她被精简了下来。再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做了一家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如今,医药行业推销“花样”多,不是圈内人一时很难适应。黄**就是这样。俗话说:“时世造人才”。黄**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也“练”出来了。她弄明白了内里“奥妙”后,便一帆风顺,生意兴隆。可她也有“难言之隐”,即许多事和许多话不能明说明记,如送给某某领导、某某药品采购员、某某医生等的钱款,以及同某某领导的“感情交易”,这些感情(钱)的付出,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数目、交易的次数,等等,总得要有个数吧?为了图方便,她便用密码将凡是需要该记录在册的人和事全记在了一本精美的小本子上,放在随身带的提包里。可是有一天她的包被人偷走。为此她彻夜难眠,担心小偷破译“秘密”。如果小偷一旦将此“秘密”曝光或“要挟”,如何是好?另外,小本子上的密码,也包括她用“血泪”赚来的存款单密码和私人账号,小偷会不会“破译”后到银行取走存款?为此,她失眠了几个晚上,人也一下憔悴了许多。从那天起,黄**再也不敢将这些人间的“秘密”记录在“案”了,而是强迫自己用脑子记忆。为防止忘记,她稍有闲暇就像背天书一样地背读。结果,记着忘了,忘了再记,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段时间下来,弄得她精神恍惚,身心疲惫。最近一段时间,不知何故,人一点精神也没有,晚上睡不着,白天昏昏沉沉,记忆力非常差,甚至经常健忘。更要命的是,还时常出现恶心、呕吐、焦躁等症状。由于她工作量大幅度滑坡,公司老总铁青着脸将她叫到办公室说如果再不提高工作量,很可能就要被“炒鱿鱼”。
近日,黄**神色憔悴地来到医院心理科就诊。医生经过交谈及检查后,说黄**患了“记忆信息综合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经衰弱症”的一种。
神经衰弱是由于患者长期过度紧张,而造成大脑的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失调。负性情绪,如焦躁、恐惧、悲伤、抑郁等,是本症常见的原因。这些人,由于对工作、生活以及学习负担过重或亲人死亡、生活挫折、人事矛盾等不能正确对待,从而导致大脑机体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神经衰弱。患者常常情绪不稳、失眠、乏力、抑郁寡欢。有时发生知觉错乱现象,对极重要的事物会茫然无所知觉,对声音嫉妒敏感,即使轻微的声音也会惊恐得心跳、冒汗。这类患者往往忧虑过多,学业、职业、前途、名誉、地位、婚恋等问题总盘旋于他们的脑际。尤其容易背上“病”的包袱,多爱陈述自己的病痛之苦。当医生劝其摆脱精神压力时,他(她)觉得别人不了解、同情他们,内心很委屈,进而责怪医生不负责任,医术太差等等。
显然,黄**是这样一个较为典型的患者。
所谓“记忆信息综合征”,是一种身心障碍,是高度信息化时代出现的“综合征”,患者一般在25~40岁,大都拥有高学历,以记者、信息员、网络管理员、产品推销员等职业占多数。造成“记忆信息综合征”的原因是长期大量被动吸收信息及记忆一些密码数字等所致,如黄**即是如此。
当今时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人们的思维模式还没有调整到可以接受过量信息的阶段,人们接受的信息已远远超过了所能接受信息的极限。如黄**是位药品推销员,近年药品市场风云变幻,信息量非常大,药品价格也是瞬息万变,各医院的药品需要量及需用品种变化也快,医保的全面开展对她所从事的职业冲击也不小,再加上同行的排挤、色狼们的性诱惑和骚扰,为了竞争,为了不丢掉饭碗,她就必须努力奋斗,时时保持旺盛的干劲和充沛的精力,甚至含泪为笑,以苦装乐,这样,人为地造成自我强迫和紧张,“记忆信息综合征”也就款款向她走来。
有关专家指出,“记忆信息综合征”是生活科技化的产物,是由于人的自我强迫记忆或被五花八门的“信息”冲击所带来的心理障碍。长期这样下去,便会将自己弄得身心疲惫,丢三拉四,精神恍惚,久而久之,变得心情忧郁、焦虑不安、神经衰弱等。
目前,对黄**这类患者,可实行“认知领悟疗法”。其疗法有两个程序,即先是划界,后再滤离。划界就是帮助患者把脱离现实而导致适应不良的想法与其客观现实区分开,划出界线,只有这样,才能区分出正确与谬误,才能遗弃谬说虚妄。划界的目的是为了滤离,留下正确的想法并加以巩固、筛选、滤去臆断的意念,就会恢复正确的认知,进而改变病态的行为,这便是滤离。黄**正是处于可以划界而不能滤离的状况之中,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真正进行自我调适。
神经衰弱其一表现在躯体上的,即力量,另一种是表现在精神上的,即能量。黄**若觉得四肢无力,这是躯体上的原因,这要依赖她的体育锻炼。如若在精神上感到头脑一片空白,说明她的能量耗费太多,这是因为工作及强迫记忆的身心压力太大,要有周围调节的能力。人的一生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该记的要记,不该记的就不要勉强记,以免面面俱到而本末倒置。
其次,在引导黄**确认其病症之后,医生可对黄**进行必要的提醒:药品推销内部很“黑暗”也很肮脏,你是否换个工作?“天涯何处无芳草”,凭你的天生丽质和才干,适应你干的工作肯定很多,干吗非要一条道走到“黑”呢?是舍不得此行业的“暴富”?
所以,奉劝黄**之类的“白领族”,为了防止生活科技化带来新问题,从而摆脱“记忆信息综合征”的纠缠,请每天接触各种信息不要超过3~4种,保证9小时的睡眠;对于真正的失眠性神经衰弱,可适当辅以药物治疗,如舒乐安定、安神补脑液等。其次,可采取一些取巧的方法,如将密码归类记忆,电子类密码统一为某个数字或代码,银行卡类的查询密码和交易密码则分别记忆;若有强迫症状(记忆)的苗头,可采用宣泄疗法、音乐疗法、认知疗法,循序渐进地帮助患者解除由强迫症引起的焦虑,改变患者的行为方式,以逐步消除强迫的症状。当然,这需要较长时间耐心治疗才可能根治。另外,放松身心,大量饮水,禁烟酒,早晚加强锻炼,如跑步、散步、游泳、打保龄球、跳绳等。最后要交代的是,病情好转后,要持之以恒地锻炼身体,或出去旅游旅游,尽量少接触信息或密码之类,同时不要将内心封闭起来,而要经常向亲朋好友“倾泻”。如此,一般就不会被“记忆信息综合征”所“套牢”,亦可走出“神经衰弱症”的泥淖。  


(原载广东《家家乐》杂志2003年8期,署名:草叶)

杂谈

根治学术界腐败风,仅靠“荣辱观”教育还不够

有人说,如今许多教授或博士甚至院士的论文都不值得看,因为一些帽子很大头衔很多的人写的论文没有任何价值,连孩子的创意都不如,又虚又假,还说不定是“二道贩子”或“三道贩子”等,唯一比孩子强的是文章中遍是专业名词或术语,文章的层次、结构调来调去,将驴换成了马。还有一些打着基金项目的旗帜,写出让人不忍卒读的所谓研究成果,真不知道这些人当初是怎么获得这个研究项目的。这还不算真正的“廉耻”。早在2007年6月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简称监督委员会)曾经发布过两则处罚公告,湖北武汉大学教授艾勇和中国民航大学教授张连顺因抄袭他人论文成果受到通报批评,并被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资格3年,相关科研项目撤销,张连顺还被要求在《物理快报》上发表声明道歉。同时,监督委员会还公开了13起抄袭、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见2007年6月21日《京华时报》)
然而,抄袭、剽窃以及造假等科研不端行为至今仍然络绎不绝。据2009年2月4日《今日早报》和《合肥晚报》等综合媒体报道,浙江大学药学院博士后贺海波副教授剽窃论文,竟然署上李连达院士名字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据旅欧学者祝国光教授披露,迄今为止,李连达院士课题组涉嫌学术科研不端行为的论文已经发现了14篇。
近年来,学术界的有关专家学者甚至院士有关剽窃和抄袭论文之声不绝于耳。媒体曾披露出来的此类事件举不胜举。艾勇以及张连顺以及贺海波等人也许还只是“小巫见大巫”。
常言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那是孩童戏言,岂能当真?然而,如今“大抄”之风却真得“刮”起来了,且愈“刮”愈烈。只要有利于我,首先就是不由分说的“拿来”,还不知羞赧地说“你的就是我的”。“拿来”之后,自然就是据为己有成了自家的“孩子”。
前不久,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和他的团队进行的买卖论文研究显示,我国买卖论文几已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10亿元。论文买卖产业的“茶几”上,那些看似多方共赢的“洗具(喜剧)”,遮掩不住文化、学术、道德良心的“杯具(悲剧)”,更会拉大我国科学文化事业与国外的“茶具(差距)”,最后极有可能沦落为一场“餐具(惨剧)”。这就是武汉律师事务所郭文婧律师在千龙网上借用网络流行语表达自己的愤慨和担忧。
近几年来,学术界为什么会屡屡发生抄袭和剽窃论文(著作)的事?这恐怕与我们的社会无形中将论文与利益、论文与职称挂钩而造成的恶果。因为论文(著作)越多,好处就越多。在名利面前,一些人急功近利,索性不如直接“拿来”的好,哪里还管什么道德不道德,羞耻不羞耻,又哪里在乎是否造成极坏的影响?只要利己,“拿来”就成了一个生财有道名利双收的途径了。
为此,有识之士认为,要想根治学术界的腐败之风,恐怕光靠“荣辱观”教育还不够,除了在学术成果的生产、发表、评价等各个环节建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外,还需从实际处做起。如发表论文(著作)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一生当中或许只耕耘在某一个领域甚至课题中,论文(著作)也就那么一二篇(部),但只要质量高以及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效益,比那些几十篇(部)、几百篇(部)的平庸、低劣、“假大空”的论文(著作)都好。同时,对造假者要追究法律责任,并实行经济重罚。另外,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罚他“纠正性广告”,即在公开传播媒介上多次登载“我做(编)了假论文(成果)……”的字样,如此,公开“亮丑”,那些善于“拿来”的“三只手”能不有所收敛吗?
另外,铲除学术腐败的“土壤”也非常重要………


(原载《中国医师报》2008年2月14日)

杂谈

给孩子补上“挫折”这一课

在北京一些全国重点大学,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患精神病而休学退学。他们当中不少在小学、中学都是尖子生,听到的都是老师、家长、邻居、亲戚的赞扬。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后,不再是尖子,心理适应不了,就得了精神疾病。
一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胡某在某大学自杀了。有关人士在他的遗书中发现了缘由。胡某作为一名实习医生在某医院值夜班,这时,一位肺心病患者连续咯血,恳求他找值班医生救助。胡某一连三次找值班医生,都被怒斥一顿,让他管好自己的事(即抄病历),别操闲心!胡某想替病人处理,又没有处置权,他心里十分难受,遂起轻生念头。
湖南长沙一学生上学期未评上三好学生,加上自己过去曾担任的班长职务被拿掉了,承受不住打击的他悄然自杀于家中……
浙江金华四中高二某学生因一次考试失误成绩名次落后于同学,被母亲数落了几句,便用榔头打死了望子成龙心切的母亲……
2004年9月6日凌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六年级学生小阳(化名)在家中用一条床单自缢身亡……
太可怕啦!人的一生本来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不遇到挫折,如今的孩子咋就这么脆弱?咋就这么经受不起人生的一点挫折啊?面对这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我们作父母的还不警醒吗?
大学生胡某的愤而自杀,笔者认为,排除社会环境因素,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表现。胡某出身于一个革命干部的家庭,与后来在学校受到同一种理想道德约束,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阴暗面,在社会现实与理想产生强烈反差时,心理难以承受,从而触发悲剧。
现在正为人父母的一代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挫折:自然灾害的饿肚,上山下乡的艰辛,高考之路的拼搏,下岗失业的阵痛……于是,从苦难历程走过来的父母便将百般的爱倾注于自己的孩子身上,想尽一切办法避免让孩子遭遇不幸和挫折。努力营造孩子们的风调雨顺的环境,成为当今父母孜孜不倦的决心和坚如磐石的追求。父母们太苦太累啦,而他们的苦和累真的就换来了孩子们一生的风调雨顺吗?
当今,谁最苦、最累、压力最大、最缺少睡眠时间?很多人会说是中小学生。孩子的睡眠与生长发育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经常克扣他们的睡眠时间,再加上学业繁重、考试频繁、老师和家长的直接和间接压力,便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而引发抑郁症。
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碍,其中初中生为13.76%, 高中生近18.79%。一名五年级男生,从半年前开始一走进教室就觉得嗓子奇痒、吞咽困难,上课时经常干咳不止,影响了课堂纪律。老师开始以为他存心捣蛋,几经教育仍无“悔改”后通知其家长,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多项检查和化验,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后在天津市天和医院被确诊为神经性咽堵综合征,分析病因,与学习的紧张、心理压力过大有直接关系。医生给予针灸、按摩和心理治疗10天后,该生终于停止了干咳。有关医学专家在对天津市的部分大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在课堂上或挤眉弄眼、或打嗝干咳、或四肢抖动、或目光散乱、或自言自语,有的孩子很聪明,但注意力总不能集中;有的胆子小,人多场合不敢说话,一考试就紧张;有的一会儿挺懂事,一会儿又脾气急躁;有的学习丢三落四,写字倒插笔,怎么训练也改不掉;还有的挑食厌食、爱哭爱闹、动作不协调、好动、孤僻……
这些孩子患病了吗?专家们说,他们患的是“感觉综合失调症”,是由于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小家庭化以及剖腹产、抚育不当等原因,使孩子们的感觉学习严重不足,影响了孩子大脑的全面发展所造成的。北京市学龄儿童感觉综合失调的调查发现,严重者达10.3%,轻度失调者达35.9%。
由此可见,我们的父母们,不仅要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还要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我们的学校以及学校的老师们,不能光教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还要教育学生适应社会,经得起挫折,要有健康的心理,坚韧的性格。有识之士们建议道,应尽快给现在的孩子们补上“挫折”这一课!当孩子出了差错后,该批评就批评,该惩罚就惩罚,同时,还要让他们经常受一受挫折,如果你的孩子患了以上的心理疾病,除掉使用必要的药物、休息外,现代医学还是多主张运用心理暗示、精神分析、行为矫正、生物反馈、音乐、气功等心理治疗来解除小患者们的精神紧张及心理失衡状态。否则,当他们在学校、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稍遇到一点挫折,就很难适应,甚至会做出令父母无比伤心和痛悔的事来。据悉,我国沈阳将“挫折教育”走进幼儿园,即老师们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木偶剧等形式,教育孩子们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人的成长之路决不会一帆风顺,逆境和挫折总会不时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之中,不管孩子是否愿意,不管作父母的保护得多么全面。孩子应该正视客观现实,坦然面对挫折,迎接挫折,战胜挫折,善于从挫折的风雨中去迎接太阳,去强壮筋骨。挫折和成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超越了挫折就达到了成功。为人父母者,应尽快给现在的孩子补上“挫折”这一课,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生活,给孩子一副战胜挫折的“壮骨剂”。
见原稿。

(原载《合肥晚报》1998年10月10日)
本文系官场微小说(ID:gc-wxs)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