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诗歌 > 正文

【水缘文学•医学科普】一捏治疳积,儿病再不急||王金山(安徽)

更新时间:2022-04-22 19:44:16 来源: 作者: 浏览329次 文字大小:
一捏治疳积,儿病再不急
芸芸妈妈近来愁眉不展,问原因,说是爱女芸芸吃饭比吃药还难,尽管他们家人用尽了办法,还在幼儿园大班的芸芸就是对吃饭不感兴趣。由于不好好吃饭,瘦得像猴子。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疳积”,要在吃食和保健按摩上下功夫。怎么下功夫呢?芸芸妈妈那个“愁”呀……
这天,芸芸妈妈中学时的同学刘医生来访,芸芸妈妈急忙请教。于是,刘医生教芸芸妈妈一套如何让孩子“捏”、“吃”掉“疳积”的良方妙药。
捏脊疗法是一种很古老的防治疾病的方法,此疗法特别对小儿的脾胃消化不好即小儿消化不良(疳积),效果十分理想。
为什么用两只手在小儿的后背脊梁骨的地方,作一些捏拿手法,就可以达到消积导滞、调理脾胃的功效呢?按中医的理论来说,脏腑平和,经络通畅,人的身体就健康;阴阳失调,经络不通畅,就要生病。脊背是人身体重要经络通过的地方,所以捏脊能够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使气血调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捏脊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防治小儿疳积的方法,学起来并不怎么样困难,也容易掌握。捏脊的部位不多,手法也比较简单,只要经过几天练习,一般就可以掌握使用。
捏脊的操作方法,是把两只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弯成半握拳的姿式,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在上,食指在下,这样用拇指和食指从脊椎骨下头的尾巴骨部位开始,把皮肤捏起来,右手食指紧紧顶住左手食指甲上,沿着脊椎骨从下往上随捏、随拿、随推、随放,一直到颈部为止,这算是捏完一遍。这样捏3~5遍算作一次,捏完一次以后,两手拇指还要在背后对着肚脐的两旁按揉3~5次,到这里,整个捏脊操作就完全结束了。
因为小儿疳积的临床表现有积滞伤脾和气血亏虚两类,所以运用的手法也有补有泻,切不可千篇一律。一般来说,凡是病孩子气血亏虚的,或是虚寒性的病,要用补法;病孩子是属于积滞伤脾的疾病,可以用泻法。什么叫补法,什么叫泻法呢?简单地说,主要是通过捏拿皮肤的厚薄,手指头用力的轻重,以及推捻速度的快慢等等情况来体现的。捏拿的皮肤薄,提放的次数少,手指用力轻,推捻的速度慢,并且捏的遍数由少慢慢增多,这就是补法;反过来,捏拿的皮肤厚,提放的次数多,手指用力重,推捻的速度快,就是泻法。身体壮实的孩子,可以捏的厚一些、紧一些、重一些;相反地,身体瘦弱的孩子,就要捏的薄一些、松一些、轻一些。总起来说就是“轻补重泻”。
当然,捏脊的疗效好坏,同手法的熟练以及得当有很大的关系。开始学习的时候,首先要熟练地掌握手法,并且锻炼手指和手腕的力量。至于在实际操作中,家长们要将孩子的体位放好,及把脊背放平,嘱孩子全身放松,不要紧张,不要憋气。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趴在床上捏;6岁以下的孩子,可以趴在大人的腿上,大人用一只手扶住孩子的上肢,一只手扶住孩子的下肢,防止孩子哭闹乱动。在捏拿时要注意速度的快慢。一般来讲,捏拿一遍的时间约在10~15秒钟,捏拿一次约在1分钟左右。其次,捏脊的时间最好是在早晨空肚子的时候,如果小孩刚刚吃过奶,或是刚吃了别的东西,就要等半个钟头以后再捏。一般捏拿6次算是一个治疗过程,治完一个疗程休息6天,然后根据病的情况再决定捏的次数。有些病,如泻肚子、停食着凉或是积奶、积食,捏3~5次就可见明显疗效。对慢性病捏的次数就更多一些。另外,在给孩子捏脊期间,要注意饮食的情况,尽量不要让孩子吃不容易消化或生冷的东西。如果孩子患有较严重的心脏病或肾脏病以及肺部疾病等,最好不用捏脊手法。如果小孩背上皮肤有破损或长了疖子、疱疹等,也不适用捏脊疗法。家长在实际操作中,如有疑问,请向有关的医务人员咨询。


(原载北京《大众优生》杂志1999年3期、黑龙江《家庭保健报》2001年6月26日、陕西《现代保健报》1999年10月7日、《中国保健》杂志1998年12期)
嗜好煲汤血会“贫”
合理、营养的早饭,则被营养学的专家们美誉为“健脑黄金”。有关专家们说道,如果儿童忽视早饭,将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大脑的发育,阻碍儿童在校学习的潜能发挥。不吃早饭的儿童缺少重要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B1、B2、A、E、D、B6、B12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而缺乏的成分仅靠午餐和晚餐,往往是无法补足这些营养成分。早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就表明,我国居民平均铁摄入量虽已达到RDA(每日供给量标准)的176%,但缺铁性贫血在我国人群中仍然是发病率较高的营养性疾病。据统计,我国城市和农村女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分别达到23.5%和20.2%。学龄前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更高,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男性还是女性,60岁以上老人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都在30%以上,且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依然是当前危害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主要营养缺乏病。
叶酸,是人体营养的重要物质,其作用在于参与细胞核酸代谢和神经传递。如果孕妇缺乏叶酸,会导致胎儿神经管发育畸形,引起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神经管畸形包括无脑儿和脊柱裂。无脑儿由于胎头缺少头盖骨,脑实质极少,脑髓暴露,脑部发育极为原始,故在出生前或出生后很短时间内就会死亡;而脊柱裂患儿即使存活下来,也是终身残废。据我国妇婴保健中心近年来的调查表明,我国育龄妇女体内叶酸缺乏高达30%左右,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冬春高于夏秋季,可能和生活习惯以及蔬菜的生产季节有关。婴幼儿叶酸缺乏即可引起营养性巨细胞性贫血。可位于南方的广东省,按理说蔬菜是不会缺乏的,何以发现如此高的叶酸缺乏性贫血呢?据专家们调查,在与饮食营养有关的贫血中,该地区的婴幼儿缺乏叶酸所致的已达48.1%,而铁缺乏者仅为27.85%。这主要与该地区的饮食习俗有关系。因为广东人有“煲汤”的嗜好,汤中的蔬菜经长时间的煲煮,叶酸会被破坏殆尽;如果再在“煲汤”中加药,还会引起孩子对铁的吸收,因为某些中草药中含有鞣酸,它与铁元素恰恰是“死对头”。
早在古代,《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就载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把蔬菜作为五谷的补充和辅助食品,并且正确指出只有谷、肉、果、菜四者互相调剂配合,才能达到补益精气的作用。
我国烹调技术之精湛,为世人交口称赞。烹调技术是营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烹调不合理,不仅味如嚼蜡,而且将破坏大量的维生素。所以,营养学家谆谆告诫我们:为减少维生素的损失,新鲜蔬菜不宜放置或水泡过久,也不宜放吹风剧烈之处,而且应先洗后切,然后尽快下锅;若用煮法则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要盖紧锅盖,菜汤营养大可不必丢弃。日常炒菜的诀窍是“热锅、滚油、急火、快炒”,这很合乎科学;如切后水烫或去汁,维生素C将损失90%~100%,叶酸也会丢失不少,这是多么可惜!叶酸性质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烹调也会大大地减少它的含量,烹调时温度高、加水多和时间长,损失也会更多。只是菠菜因含的草酸常同钙结合成草酸钙而影响钙的吸收,对儿童不宜,先煮3分钟则能去除草酸60%,当然这样也会破坏大量的维生素。为了清除蔬菜中残留的农药,可酌情于清洗后在清水中再浸泡一会儿,然后再切碎烹调。另外,用铜、铝锅炒、煮蔬菜及其它食品,都易造成维生素破坏。
为此,对于缺乏叶酸所致贫血的孩子,不仅要补充叶酸制剂,还要尽量让孩子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6个月以后的母乳中含叶酸较少,要及时给孩子添加辅食,防止叶酸缺乏性贫血。目前,国内外在群体中预防神经管畸形采用增补叶酸的办法,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可下降到70%。服叶酸的剂量为每日0.4毫克。我国已生产一种叫叶斯利安的片剂用于该病的预防。妇女在妊娠前后每天单纯服用含0.4毫克叶酸增补剂“斯利安”片,在神经管畸形的高发区和低发区都能够降低神经管畸形的危险性。这无疑将对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起到重要的作用。总之,药物预防是被动的,是下策,孕妇和儿童不偏食,多吃绿叶蔬菜,才是预防叶酸缺乏性贫血的关键。至于许多地方“煲汤”的不良习惯,应尽快丢弃。


(原载《健康报》1999年7月9日,署名:益思)
小品文
误人子弟
吴老师正带领同学们朗读:“查,查,查,查(杳)无音讯的查!”突然,一位心细的同学举手问道:“吴老师,书上这个‘查’字底下怎么少一横呀?”吴老师倒吸一口凉气,急忙瞅瞅书本,又对对笔记,然后愤然说道:“真不象话!现在课本的印刷质量太差,错别字连篇,简直是误人子弟嘛!”接着,他又高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书上那个查字下面少印了一横,你们给它加上呀!”
结果,这个班的同学全都是“查无音讯”而小学毕业。现在有的同学都读高中和中专、大学了,还满嘴“查无音讯”。有同学非议,他们就义正辞严地反驳:“我们吴老师说的,是书本上印错了……”
(原载《合肥晚报》1983年8月30日,署名:王剑)
“实事求是”
手机短信:请假条——××主任,因父病故,特请假2周,请批准,谢谢。
手机短信:批复——准假,另补500元,并请留下家庭详细通讯地址和电话。
手机短信——玉明,家里出了事,请速回。
手机回电——妈,我和兰兰在珠海正玩得痛快,家里出了什么事?非要回来吗?
手机回电——什么事?你单位领导带花圈来吊唁,你父一气之下得了中风——医院抢救无效——已进了太平间。
手机回电——正好。实事求是。


(原载《合肥晚报》1988年4月4日、北京《养生大世界》杂志2002年3期)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