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论道
水中论道
■许灏
最早爬古都西安的楼观台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还在上学,对老子和《道德经》没有太多印象。之后多次去过,每去一次,感受深一次。总觉得,如果没有伊喜结草为楼观天象,拦下老子写《道德经》,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怎样?!
如今的楼观台,也不再是伊喜当年搭建的草楼了。当地开发旅游,景点早已变一为三了:一是老子炼丹之山,为楼观台森林公园,可爬山观竹海;二是老子当年写《道德经》的道观,如今住着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和他的弟子们;三是当地开发的道教文化展示中心,一绺崭新的大殿,供奉着各路高人。我携妻攀爬老子当年爬过的山脉,心中念想着,老子当年奋笔疾书,闲暇之余,登临山顶炼丹,远看渭河之水,近观田峪河,或因水而发灵感,才成就了他的“道”法阐释。
水是世间最普通之物,无色无味,随高就低,随方成圆,但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水,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自古以来,阐释水的属性,或赞美水的品德,从未中断过,尤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最。管子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视水为万物的本源。孔子曾站在河边,望着滔滔流逝的河水,大发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岁月与人事,就像流水一样昼夜不舍地流逝。孟子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他借水性来表现君子立身修道。孙子则日:“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是用水来喻说用兵打仗。苟子则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用水的胸怀来教化人们虚怀纳谷,成就大业。在这些智慧的论述中,水已不仅仅是自然之水,而且升华为人格之水,文化之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这是现代社会对水的最新诠释。
然而,纵观诸子百家的论述和现代社会对水的诠释,能够真正把水放到哲学层面来思考者,其实仅仅有老子而已。他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凡于道”。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并甘处卑下的地位,这就是“道”的境界。这里,老子至少告诉人们,水有这样几种品德:一是“利万物而不争”的品德,二是甘于“处下”的情操,三是“柔弱胜刚强”的妙谛。这些品德,正是水的本德,也最富哲理性,而诸子百家讲的水的品德,正是从水的这些基本品德演绎或延伸出来的。所以说,老子最懂水,《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水性的哲学。
“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此所以为上善也。”春秋之年,孔子闻老子之言,竟也恍然大悟!历史风云、历久弥新,伫立于楼观台顿觉空处湛静、时能善用,以载则浮、以鉴则清……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