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印象
长春印象
丁酉年的腊月二十三,就是过小年,也是祭祀灶君的节日。这一天按照老家的习俗,要“扫房”,晚上要包饺子、做好吃的供奉灶王爷爷。在北方过了小年就是开始过年啦,得一直持续到阴历二月二,才算过完年。也许是由于年龄的关系,如今对年的盼望越来越淡了。在长春已经过了9个小年,9年中每个小年都不同,特别是今年,这是我退休以后的第一个小年,也是长春城区禁放烟花的第一年。
打开微机在键盘上敲打一阵《我在长春过小年》,小时候过小年的风俗还记忆犹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烀猪肉,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些风俗早已被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所替代,人们生活富裕了,灶王爷早已成为历史,80、90、00后谁都没见过灶王爷的模样。要真正体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唯一的地方应该是中国宝岛台湾吧。
小年这一天,长春艳阳高照,天色瓦蓝,节气的变幻,使这座北方的城市有了些许的春意,暖暖的阳光照射在房檐的积雪上,房檐滴滴答答的流淌着雪融化的水滴,应了那句“雪化了是春天”,尽管如此,天气咋暖还寒,春风冻人一点都不错,好像这春天的风比冬天的风还冷。走在大街上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和建筑物上的大红灯笼,真正感受到了年真的就在眼前。
傍晚出去散步,天上飘起了雪花,大街上成了车的海洋,重要路口开始堵车了,可能人们都急着回家过小年,直到8点以后街道上的行人才渐渐稀少了。往年过小年,街道上稀稀拉拉的都会响起爆竹声,今年市政府作出规定,四环内禁止燃放鞭炮,即使是小年的傍晚也未听到一声爆竹声,这是来长春这些年所没有过的,没有了鞭炮声,夜晚的街道清静许多,更见不到街头摆摊卖鞭炮的小贩了,因此嘈杂的叫卖声也绝迹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前进大厦的最高层,看看小年长春的夜色,华灯初上的长春,可谓流光溢彩,高楼大厦霓虹闪烁,高架路上的车灯像流水一样,刚来长春时,整个城市没有一寸高架快速路,如今三横两纵的城市高架快速路四通八达。9年中生活在这座城市,却对这座城市很陌生,因为工作特忙,没有时间观风望景,看花问柳。但是却收获多多,走过最美好的工作期,那种满足感、自豪感,体现在我的日志中。
我这个人没见过多少大世面,生长在乡下,工作在矿山,一步步从山沟里走进了省城,本来是个工作狂,说来也很奇怪,平日里很少出门的我,退休之后。居然在仅仅半年的时间里,走遍了长春城,32个公园无一落下,大街小巷留下了我的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是浮光掠影,却被其不同的风貌所吸引,她们或娴静,或奔放,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犹如我们常用的四种文体。在我眼里:
长春像散文:沉静而闲雅,一派绿色气息,讲究公益和大众化。在春城游走半年,给我的印象是悠闲舒适,清爽宜人。长春的公园之多,可谓北方城市之最,尽管长春纬度很高,是典型的北方城市,但感觉这里的气候更让你爽心,小桥流水会赋予诗意,花草树木尤招人喜爱。还有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绿地,又别有一番风景。近年来中西文化和科技的结合又赋予了春城迅速发展的机遇,构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人居环境,看着天空中回旋的鸽群,轻轻地飞起,又静静地落下,令人感到奔波劳累之下难得的宁静和安祥,随着长春的高架快速路的建成,在长春出行更方便,再过两年长春的轻轨和地铁配套,长春会更美。
长春像杂文:坚定而沉着,夹叙夹议,叙事里述说着二百年来长春的变迁。解放初的长春是典型的消费城市,如今已经成为生产轮式交通工具和轨道交通工具的中心城市,在这里可以看见当年苏联援建一汽、长拖、客车厂的痕迹,也可以看到德国大众、加拿大庞巴迪、日本丰田技术在这里的融合。长春处在关东文化的核心地带,蒙满、俄罗斯、日本、朝鲜的各种文化都在这里汇流、交融,而以大汉民族为特色的中华传统文明也从这里向四周邻国扩散。我们小的时候,看的电影基本都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如今的长影虽然搬离了红旗街,但在原址上建立了电影博物馆,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景点。长春的商圈特别多,红旗街商圈、桂林路商圈、重庆路商圈、长江路商圈、光复路商圈、中东大市场、还有亚洲最大的欧亚卖场,这里无论何时都是吸引人们趋之若鹜的“圣地”,前沿的时尚,快捷的信息,发展的机遇,致富的商机,让这些商圈整天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长春像诗歌:奔放而华丽,恰似一颗东北大平原的一颗明珠,光彩夺目。时而象诗歌里的述事,流水潺潺,时而又象其中的华彩章节,情感骤然爆发。在这里我整整溜达的半年时间里,给我的印象就是绿化程度高、各种车辆多、文化色彩浓。一曰其绿:城东南的净月潭2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加坡,净月潭的人工林,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引领着南湖、北湖等三十多个公园,使长春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绿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二曰其多:汽车城马路上车流如过江之鲫,首尾相连,行走有序,速度一致。最壮观的是晚上散步时,站在楼上看两边的车流,汽车的前灯、尾灯与侧灯组成了灯的海洋,令人眩目,那就是两道彩虹的倒影。三曰其浓:长春是中国著名的文化之城,整个城市有诸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26所大专院校,每7个市民就有1名在校大学生,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城。人们经常比喻说,吉林大学有多大,长春这座城市就有多大,一所分布在北校区、南校区、南湖校区、朝阳校区、东岭校区、和平校区。长春的商业区是真正的年轻人的天地,城市中心总是车轮滚滚、人流熙熙攘攘,由年轻学生为主构成的城市,文化氛围的背后有着太多的奥秘。
长春像小说:犹豫而温柔,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在长春老城区转转,印象是长春的古建筑不多。自18世纪初长春建城后,关内各地的人们逐渐汇集在伊通河两岸。在200建城的历史中,这里发生两件重大历史事件,一是末代皇帝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建立了分裂中华的满洲国伪政权,长春当时成为14年伪满洲国的国都新京,名义上说是满洲国,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的跳板和殖民地。现在长春的老城区大街小巷,仍保留着带有日本色彩的建筑,落日的余晖抹在屋顶,象温柔的湖水闪耀着粼粼波光,每一座建筑物里似乎都有着述说不尽的国耻,他们见证着85年来的风雨沧桑。还有建成达80多年的省委、省政府大楼,与现代化的大都市相比略显寒酸,这里曾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现在已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庄严的铁证之一。也就是在这里,1948年9月发生了第三次国内革命解放战争,困长春是辽沈战役中经典战斗之一,在1949年10月16日,国军将领曾泽生与解放军商定起义计划,17日下午,曾泽生与解放军具体确定交接防地的时间、口令、办法。17日午夜,解放军接防部队进长春,国民党六十军同时撤出城外,开往九台休整。国民党郑洞国将军在周恩来副主席信件的感召下,被迫率新七军投降。1948年10月19日长春市和平解放,如今新民大街最南端的南湖公园北门,矗立着长春解放纪念碑。
我经常上网浏览关于长春的信息,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长春的建设发展的确令人赞叹。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澈的湖水像蓝宝石一样。一到春天,百花绽放,每每嗅到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我愿把长春当作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久久地生活下去,融入这人水和谐、文明美丽、充满爱意的都市中去。(文/人生如水)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