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抗战第一堰
沉思抗战第一堰
作者:墨峡
秋雨淅淅沥沥地飘着,落到了川西北争胜乡高家桥,形成一道水帘,为永和古堰添加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秋雨也飞到高桥村的农家门前,古树亦激动地淌下泪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将一段南满铁路炸毁,反诬国军破坏悍然侵占东北,三千多万中国人流离失所,“九一八”成为“国耻日”。时光似箭、岁月如棱,85年过去了,硝烟散尽,“中华抗战第一堰”作证,让我们深深铭记郑献徵、黄万里、霍新吾、徐堪、何北衡还有刘雨卿、景嘉谟、龙杰三以及国立东北大学师生那些远逝的英魂。
“烽火连天处处愁,蜀山遥接楚江流。梦回辽海三千里,望断燕云十六州。大漠穷尽沙似雪,五更残角月如钩。林胡未灭家何有,破敌辞封万户侯。”这是抗战时期流寓三台的东大教授、校长藏启芳在民国27年9月的诗稿,后人从中不禁悟透了“有国才有家”的内涵。在2015年11月底,水利部“江河水利志近代水利史学术研讨会”在此召开颁奖大会,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认为:“郑泽堰,承永和堰之踵,重生于1937年,被誉为‘抗战第一堰’。这一可持续的水利工程,见证着万众一心、护卫中华的历史。”在“七七事变”之后,也就是1937年10月,早年在国立北京大学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委派到任的国民政府三台县长郑献徵,在东北大学讲学的黄万里教授、国民革命军第29军测绘专家霍新吾等的帮助、支持下,及时牵头卖祖产、转田产、争经费,及时筹建,改造和续建了46.5公里的清代“1761年春永成堰”并被灌区民众誉为“郑泽堰”。从国破家亡(国民政府首都被日本军国主义实施南京大屠杀时)在大后方主持整治、延伸清乾隆王朝永成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重建、改造,仍在惠泽民生的永和堰,一代又一代灌区人真正感悟了水利历史的不懈光辉。
“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他们那一代人。永和古堰充分借鉴先秦都江古堰治水原理,借助地形、水脉、水势,强化粮农自流灌溉效应,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共为一体,保障了防洪、灌溉、航运和社会用水效益。由此使得永明、花园、老马、里程、争胜、永新、新德15万亩良田水旱从人,且成为极富潜力的中型灌区,粮油产量大幅增加,在八年全民抗战期间,成为川渝大后方支援抗日救国的大粮仓。2014年7月6日,在台湾省台北市的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理事长连战先生,为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迎接中华民族独立解放69周年,为永和古堰(清乾隆王朝初建取名永成堰、晚清甲午战争加固为金镯堰、七七芦沟桥事变后续建为郑泽堰)题写“中华抗战第一堰”条幅,进一步肯定了20世纪30年代末“郑泽堰”引调水工程在抗战到底中的重大作用。
为纪念第二次国共合作赢得抗战胜利70周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80周年,红军北上抗日胜利长征80周年,旅法作家郑碧贤女士在新书《中华抗战第一堰》中记述了中华民族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再一次重温了那段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参加抗日卫国战争的伟大历史,从而让人铭记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坚持国共合作、反对投降、反对分裂,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解放,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建立起的伟大历史功勋,彰显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东方主战场所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 10 月,三台县人民政府以“永远和谐”用水为名,将郑泽堰更名为“永和堰”。 通过“5.12”水利灾后重建、中央财政农发、取水枢纽水毁防洪治理等涉农涉水项目建设途径,先后完成基建投资5000多万元,胜利竣工了取水枢纽一二号鱼嘴和总干渠等配套性项目的恢复性整治。目前,永和堰所属支、斗、农渠由行政区划内受益乡镇管理,该堰渠途经并衍生了“中国麦冬之乡”“中国米枣之乡”。从盛清到民国,从民国到新中国,两个半世纪以来,永和古堰为川中腹地带来了数世益农、水裕粮丰的崛起和经济社会华丽转身的奇迹。
投笔九一八,泪奔啸长空。国耻民族恨,历经百年痛。国立东北大学漂泊屹立,其命运更是四迁五移,从沈阳到北平,从开封到西安,最后因为西安事变、太原失守、潼关告急等原由被迫流寓至三台,摆脱了被日本军国主义惨遭灭门的命运。东大寄寓巴蜀得以完整保存,到1945年9月3日(日帝向中美英苏等盟国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时),东北大学已从2院5系发展至5院12系,在四川三台八年流寓期间,虽然困苦也多,甚至遭遇日机两次大轰炸,但是教学环境相对安定,基本恢复了东北沈阳建校初的氛围,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培养了大批从后方到前方的人才。1946年3月,东北大学师生再从四川三台回到了阔别15年的大东北,再次拥有了那片黑土地。东北大学从1923年4月创建,到新中国成为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包括成为首批“211、985工程”重点大学,是时,曾经的东大校长、远在大洋彼岸的张学良将军老泪纵横、热泪盈眶。
“古堰奔流气势宏,一二鱼嘴隔西东。取水枢纽浪涛激,遥想抗战烈焰红。凝望碧波思英烈,畅游故地仰丰功。世人学得郑公样,哪怕前程大小峰。”翘首高家桥、沉思第一堰,翻过从甲午到九一八、卢沟桥的炮火硝烟,绵绵的秋雨,哭洗着青山、滋养着大地。在乡村田野道路间,大小水洼或多或少地积满了水,缓缓地流向大沟小渠,汇聚起丙申年的深情和精准脱贫、科技强国的梦想。这秋雨又仿佛变成了“吴刚酿造的桂花酒”,他要献给一代又一代中华英雄,奉献给神州大地“两个百年”满怀丰收喜悦的人们……
(三台县水务局党委宣传干事 谢勇)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