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悠悠寓深情
粽香悠悠寓深情
▲孙又欣
粽子作为纪念远古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食材和载体,因其美味和特殊的寓意,在我的人生经历里,常常感悟到幸福的深情。
小时候,外婆告诉我,你父亲的生日在端午节,真是好福气哦,大家吃粽子,你父亲也在过生日。这样的节日氛围,大家好像都在为他庆生哩。正因为在我们家里,过端午、吃粽子,有这样一层为父亲祝寿的含义,于是端午节里与常人家庭相比,便更多了一份浓重的氛围、喜庆的意味、香粽的爽口。
外婆源于荆楚之地的农家,不仅谙熟屈原的故事,而且也擅长包粽子的技艺。为过好端午节,她提早采购回了晾晒浸泡好了的宽长竹叶和粒粒晶亮的糯米,重叠包裹,细绳捆扎成一拳可握的三角形,再将粽子入锅烹煮。在烹煮的过程中,粽叶、糯米混杂在一起的清香,便随着沸水热气弥漫开去,沁入心脾,让我们兄妹们心里痒痒的。
端午节里,一家人围坐进餐,最想吃的就是外婆包的粽子和自酿的洑汁酒,这样的食材组合,闻则香、食则糯、饮则甜,吃完之后,满口余香。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既饱了口福,又为父亲祝了寿,一家人其乐融融。记忆里,只是在物资匮乏的那几年,吃粽子、喝洑汁酒,都难以尽兴,外婆只得将自己的粽子切成等份,分给年幼无知的三个兄妹,尽可能让我们能够多吃一点、尽兴一点、快乐一点,努力维持着端午节和父亲生日“双节”的喜庆氛围。在数十年的人生中,餐桌上曾经发生的这点儿小事,常常伴随粽香勾起对外婆淳朴善良和呵护晚辈深情的回忆。
进入知青年代里的端午节,吃粽子更有一份异乡的亲情。那个年代,农村物资还比较匮乏,但是荆楚之地的农民,重视过端午节的程度,不亚于过春节。对于城里来的知青,农民格外关爱,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给我们送来粽子、自酿的洑汁酒,简陋的餐桌上,东一家西一家包裹的粽子,堆得像个小山包,送来的洑汁酒,装满了一大桶,我们三个知青敞开肚子吃,几天也难以吃完。透过幽香的粽子,知青们在异地他乡触摸到,不似亲人,胜似亲人的人文关怀。粽子虽小、幽香难长,但如同纽带,增添了知青与农民间的心灵沟通、信任沟通、情谊沟通。
光阴荏苒。返城、工作,及致成家后,进入耄耋之年的外婆,郑重地对我爱人说,他从小就馋粽子,端午节又是他父亲的生日,将来包粽子,过端午、庆生日的担子就落到了你的头上哦。外婆走后,心灵手巧的爱人,没有辜负长辈的重托,很认真地接过了张罗端午节的家务琐事。数十年间,我们家端午节的餐桌上,便会漾起爱人亲手操持的粽子、洑汁酒混杂着的悠悠清香,“双节”俭朴而浓重,一家人延绵着外婆努力营造着的喜庆、欢乐氛围。
近几年父亲、母亲先后离世,弟妹早已成家单过,但我爱人仍坚持着自做粽子、自酿洑汁酒,过“双节”的家庭传统。今年早早地包好了粽子、做好了洑汁酒,只待端午节上桌品饮,过程中我们老俩口一定不会忘记为父亲的冥诞和逝去的长辈们说出一些感恩的话。
外婆的粽子、农民的粽子、爱人的粽子,传接承续穿越时空,伴随着我从少年到青年到老年,幽香的粽子,饱含着家庭和人间爱的情宜,每念及此,心里便生出些许温情暖意。从黄河上下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家家户户热热闹闹的端午节,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代表,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永远磨不掉的根!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