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散文 > 正文

春日乡村唢呐鸣

更新时间:2016-04-15 10:09:33 来源: 作者:赵锡成 浏览1553次 文字大小:

春日乡村唢呐鸣

周末回老省亲,正赶上村东头的老刘家的母亲去世三周年祭日,都是老乡邻、老街坊,便去随了一份礼。

从刘家出来,便看到了街口前正准备为“过三年”助兴演奏的唢呐班子。

现在的唢呐班子,早不像原来那样,在地上支桌椅了,也变得先进、现代了。一个改装过的大三轮,车上放有高级组合音响,装有配套的桌椅、顶棚,什么唢呐、笙、二胡、锣、钹、梆子等吹、拉、弹、击乐器一应俱全,打开车厢,四角支起,一个高标准演奏台几分钟就搭好了。演出队伍也由原来的3-4个人发展为现在的10来个人,既能唱,又能舞,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乡间演出队。每当此时,爱热闹的小孩早早地都会循声而去,乐颠颠地跑到唢呐声响起的地方去看个究竟,而手头没有紧急活儿的乡里乡亲们也一层又一层的把吹鼓手们围得水泄不通。

唢呐又称喇叭,发音高亢、嘹亮,王磐《朝天子.咏喇叭》词曰:“喇叭锁哪,曲而小,腔儿大”。在家乡,吹唢呐的民间艺人也称吹鼓手,是一门走俏吃香的手艺。整个唢呐班子里,唢呐手是主角,都是配2-4人,一般迎接重要亲朋、吃饭演奏由老师吹奏,而祭奠、叩拜等常规演奏由弟子表演。你看吧,孝子贤孙悲痛的哭叫,再加上从唢呐铜碗扩音器中滚滚而出的低沉哀婉、凄凄切切尖利悲音,更是将这种悲凉肃杀的气氛渲染得愈加浓烈,直穿灵府,增加了悲伤的气氛,给人以恸断肝肠、悲痛欲绝之感,常常令围观的人群,刹那间想起几十年在一起的老乡邻,也经不起这凄婉哀叹的唢呐声,各个人眼中蓄满了泪水。

喇叭演奏有两个热闹的阶段,一个是迎接重要亲朋,一个是大家吃饭时“吹饭”。

迎接重要亲朋一般4个人,一个吹唢呐、一个奏笙、一个拍钹,还有一个人端着托盘等着来客放钱。因为接亲朋的钱不经主家,直接进入唢呐班子腰包,当然是越多越好。所以吹唢呐的小伙子会使出浑身解数,跳着高吹、比划着滑稽动作吹、模仿动物声音吹,只要来客不向托盘上加钱,就是不走。客人放钱后,走两步就再停下,接着对着客人的耳朵吹出:加钱、加钱…,对着客人的衣服口袋吹出:掏钱、掏钱…等着再放。往往百十米的路程,要走近半个小时。也许是由于今天温度较高,唢呐手蹦跳地出了汗,也或许是他想秀一秀他纹过的脊背,快到家时,小伙子干脆脱光了了膀子,露出一身的刺青,这下更是召来了喝彩和掌声,也更增大了托盘上的钱堆儿。

“吹饭”是为摆在当街的饭桌宾朋们吃饭助兴。这时,唢呐班子要把他们的绝活全都拿出来了。全部的人员都在车上进入角色,一时间鼓乐齐鸣、钹声震天,此时老师亲自出马,吹时眉飞色舞、摇头晃脑、前仰后合,一个人吹奏三、四个角色。喇叭头放下大的,换上小的,一会儿吹出婀娜多姿的花旦,一会儿吹出霹雳雷霆的黑脸,一会儿吹出叽叽喳喳的鸟鸣,一会儿吹出呜呜啊啊的驴吼,对着敲梆子的脸吹、对着帮唱女孩的胸脯吹、对着扭摆舞蹈的屁股吹,努得脸红脖子粗,脖子上、脑门上的筋、脉绷的老高,加上吹笙的、拉弦的、敲梆的插科打诨,帮腔对词,常常引起大家的哈哈大笑。等吹奏到精彩的地方,吃饭的人都忘了吃饭,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不仅听,而且看,看吹唢呐的表相、动作,一曲完了,席间顿时掌声雷动,叫好声、惊叹声、啧啧声不绝于耳。

等到大家都吃完饭,都集中精力观看吹奏、表演了。这时,一般随份子的、远亲都撤去了,只剩下重要的亲戚、邻居了,点歌、点戏、点吹奏是该阶段的主流。一个段子50元,此时唱歌、唱戏的几个人成了主角,街上几个爱谝能、逞强的人也上车唱歌、跳舞、滑稽表演,唢呐手成了配角,只是坐在椅子上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伴奏,只要一根长喇叭吹着,嘀嘀哇哇地不跑调就行了。

边看表演边评判,成了这时间老乡们的主要内容。

“好…好,这班儿比老何家请的那班儿强,你看第二个小女孩唱的字正腔圆的,唱的那段《大祭桩》旦角儿,就像上星期市电视台‘锦绣梨园’上的擂主似的。”

“还有那个大胖娘们演的包公多威风啊!”

“对,刚才吹的那段《百鸟朝凤》高、低音婉转的多自然,模仿的各类鸟叫多像啊!”

“就是…下月我三大爷过三年,我们也请这一班儿!”

这时,有个人又点了一段唢呐独奏,本来转身要走的两个老太太,又驻了足,手里打着节拍,悠闲地欣赏起来。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