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同堂的幸福港湾
三代同堂的幸福港湾
▲李广彦
曾琳是陆城卫生院的一名普通护士,1994年参加工作。不久她收获了爱情,丈夫朱俊是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
一年后,他们有了双胞胎女儿。惊喜中也意味着俩人要比别人多付出一倍的努力。当时住房还比较紧张,新房就在丈夫工作的工厂,与公公婆婆挤在一起住。产假过后,每次上班她带一个孩子到县城,另一个由婆婆来照顾。两人工作单位相隔几十公里,那时交通没有今天这样方便。通常是坐厂里通勤车,早晚各一班,如果赶不上车,上班就迟到。两个孩子夜晚哭闹,他们没睡过安稳觉,每天早早起床赶车上班,两头来回跑。如住厂里,她要早早坐车回县城上班,丈夫如回县城,就在岳父母家挤住,清早又回厂上班。夫妻一对劳飞燕,既要工作,又要带两个孩子,甚是辛苦。
孩子稍大一点后,要上幼儿园,她一人带孩子住县城,每天骑三轮车接送,刮风下雨不误,上班从不迟到,她为自己是双胞胎的母亲而骄傲。
2003年,丈夫所在企业总部搬迁到黄陂,只留几个车间在深山里,这个家庭面临两难选择的处境。
黄陂是大武汉的后花园,条件比一般县城好。公公、婆婆是黄陂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三线”建设来到深山里,两位老人漂泊半辈子,正想回老家安度晚年。丈夫是厂里技术骨干,随总部过去后待遇也会高很多。厂里还为职工建有配套住房,那时房价便宜,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子不到一万元,去后住房不愁。叶落归根,人之常情,可一家人为之兴奋同时,她却心生愁绪。去?孩子的户口、教育都是难题,而她可能辞去工作、重新就业,去后离家那么远,母亲也放心不下。不去?这个家无异因两地分居而潜藏崩溃的危险。能否两全其美?可生活往往鱼与熊掌难兼得。
一番犹豫思考,丈夫坚持留在老厂工作,公公婆婆也放弃回老家安度晚年的想法,决定留下来帮她把孙女们拉扯大。一家人守在县城,安安心心过日子。姑妹也是同厂职工,随总部回黄陂了,公公婆婆为圆满这个家,牺牲了更好选择,不能照顾自己的女儿,这让她心里过意不去同时,也切身感受到老人的博爱,更爱这个温暖的家。
后来有了新房,孩子也读书了,按说可以与公公婆婆分开住了。“公公婆婆为我付出牺牲,百善孝为先,我不能不仁不孝!”她决定把公公婆婆接来一起住。
一家6口,三室一厅仍显拥挤,而这家人互相尊重,互相体贴,其乐融融,感情更深了。黄陂人口味清淡怕辣,她少了辣椒豆瓣酱,便觉饭菜不香。武汉和黄陂人喜欢炖猪蹄、排骨藕汤,虽不和口味,但想到能补养身体,她也就从不沾到偏爱,习惯吃清淡饮食了。
与公婆亲如鱼水,父母也放心。她的老家在城郊,屋后有小菜园,老人时常摘采些新鲜蔬菜给亲家送来。住在县城的婆婆遇上物美价廉商品,自己买一份总忘不了给亲家带一份,两家相处和睦。
她住的单元房楼上楼下十几户,邻居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公公是党员,当过兵,与婆婆相爱到今已古稀,闲暇打扫楼梯,扶手擦得一尘不染,以微薄之力做公益之事。俩老在家也闲不住,水龙头坏了,加个皮垫;插座松了,换个螺帽,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受老人影响,平时晚辈们都能勤俭持家,节约水电,文明生活,合理消费,废物利用,用洗衣水拖地冲刷厕所,瓜皮果壳当花草肥料,家居环境优美。
双胞胎女儿如今都在武汉读大学,寒暑假回来给爷爷和奶奶带些营养品。夫妻俩在家孝敬老人,在外团结同事,参加公益活动。丈夫是厂里技术干部,她从不拖后腿,鼓励丈夫干好工作,她也被评为“优秀护士”。
日前他们获得全市“健康家庭”荣誉,她说:家是一份责任,是真诚相待,是宽容大度,是善良奉献,是呵护体贴,是齐心协力,这样的家,才是最美的家,才是最温暖的港湾。(完)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