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水文站的守望
一个水文站的守望
◆作者:华 芳
在江西的南部,流淌着一条河。它先是以一脉细流从长满参天古树的大余岭北麓流出,风尘仆仆一路走来,以奔跑的方式和一条从闽赣交界的石寮岽涌出的贡水相会于赣州市八境台下。然后一路北去,最后将满腔激情倾注于浩渺鄱阳湖。
这条河就是章水,又叫“章江”、“西河”,古称“豫章水”。章水全长235千米,流域面积7700平方千米,水资源总量64.37亿立方米。这份平淡而精确的履历,来自于守护了章水62年的赣州市水文局之坝上水文站。该站位于赣州市章贡区水南镇腊长村,临章水南岸而建,现在是一幢很漂亮的两层楼房。
沿着章江南大道溯章水而上,要是你坐在车上,车窗外绿意盎然,沿岸大树小树们婆娑的身影,以及极快的车速,很容易就让人错过了坝上水文站。因此,你最好步行,漫步在阴翳蔽日绿道上,不知名的鸟的啼鸣脆生生地响在耳畔,不知不觉眼前就矗立了一座淡黄色的小楼。远远的你就能看见“中国水文”几个蓝色的大字和标志,那就是坝上水文站了。
坝上水文站右前方,一块3米见长的景观石上,“守护江河”四个鲜红的行楷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给人一种特殊感召力和责任感。对此,坝上水文站职工有句口头禅:“以社会责任为第一责任,以社会效益为最大效益”。走进院子,凝望迎风飘扬的红旗,庄严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他们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那是1992年3月下旬,章水流域出现特大汛情,坝上水文站职工昼夜奋战,及时发布洪峰预报,结果该站发布的预报值与洪峰水位实况完全相符。时任江西省副省长的舒惠国在报道水文职工精心测报这场特大早汛的通讯上批示:“水文工作同志,战斗在防汛抗洪第一线,不分昼夜,密切监视水情变化,及时报告,以供决策之需,他们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是有贡献的……”
周卫星是坝上水文站的老职工,也是站长。说起坝上水文站的变化,他颇为感慨:现在的条件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水文测量船就是渔船,很简单,船钉、石灰、桐油、麻绳,增加流速仪、秒表、救生衣、测深竿等就是成了测量船,条件好些的有盏马灯(夜间测验用)。那时候,测量也累,没有吊船索,全靠人力撑船。每测一次流量,测船要在断面上的十几个固定测位停泊作业,每个固定测位都要靠抛锚定位,抛一锚测一条垂线。然后,将冲向下游的测船靠岸(岸边水浅流缓),由下游撑到上游,再顺水流将船放到断面固定垂线位置,抛锚施测流量。如此这般,循环往复,叫锚测法。1990年代中后期,改用缆道测流,已经不用上船作业了,人坐在控制室,用手指按“前进、上、下、后退”键,不再风吹雨淋,担惊受怕就能完成测量任务。现在测流就更轻松了,点击鼠标,剩下的就交给计算机,完全智能化了。测验结束的同时,一份计算准确无误的流量报表也出现在电脑屏幕上。
坝上水文站的工作、生活条件改善了,那股劲、那种精神还在不在呢?走进办公区,迎面一块江西水文精神的宣传展板顿时打消了我的疑虑,上面赫然写着“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敢于创新、善于服务”。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还把赣南红土地上水文人的经历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完成了《红土地上水文人》的创作,制作成宣传展板并在晚会上配乐朗诵,着意发挥文学作品潜移默化、铸魂育人的特殊作用,营造有着鲜明水文特色的精神家园。他们还十分注重对新进职工的职业教育,只要有新人加入水文队伍,他们都要组织新进水文职工与老一辈水文人座谈交流。他们认为,只有对水文的过去有了了解,才能赓续水文传统,发扬水文精神。
2012年6月21日至24日,章水流域连降大到暴雨。受强降雨影响,坝上水文站水位迅速上涨,洪峰水位达100.66米,超过警戒水位1.66米。该站年轻的副站长冯弋珉带领职工精心施测、及时报汛。他们深知水文信息字字千钧,关乎生命。因此,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困了就在办公桌上打个盹,衣服淋湿了也顾不上换下……
周卫星站长说,几十年来,他们每年的汛期都是这样度过的。
站在章水河畔,我确切地感受到一些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匮乏但却须臾不可缺失的东西,依然在坝上水文职工的血脉里流淌、传承、并且蓬勃生长。那是什么物质呢?我一时说不清楚,直到走出坝上水文站,回头看到“全国文明水文站”的荣誉牌,我才明白:那是一代一代水文人把青春定格在章水河畔,留下的一串又一串坚实而闪光的足迹,引领并鼓舞着后来者不断续写新的更加精彩的故事。
章水的守望,守望的是责任,是精神,也是一种文化!
链接:坝上水文站是赣州市水文局水文文化建设的亮点之一。该局坚持以水文文化为引领,把水文文化融入职工思想教育、水文服务、文体活动和工程建设中,通过开展身边典型、道德讲堂、主题晚会、志愿服务和文化研讨等活动,凝心聚力,推动赣州水文持续健康发展。
2010-2014年该局获地厅级及以上荣誉30多项, 2004年至今连续四届评为江西省文明单位,连续20多年评为赣州市直机关先进单位。(赣州市水文局)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