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秦水
写意秦水
◆刘驰军
最是那一汪浩波,挽着流泻在水面的阳光,向着东方奔腾。清晨九时,阳光正逐渐升序,微风略温。堤岸少有人迹,几簇人,一方平台,衬映出渭河的宽阔。放眼四望,昔日蒿草比肩、污浊四溢的渭河变了颜容,但见得水势浩荡,堤岸齐整,草木葱葱,眼底阳光满溢,目遇之成色:天空湛蓝,云朵柔白,渭水浑黄,草色晴翠,新荷胭红,格桑靛紫,将此处装扮得分外美丽,宛若画图一般。
秦人素有指点河川的底气,因此有“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风帆一片水连天”的诗画渭河传吟至今。秦人更有把水利工程打造成美景的勇气,在当代的诸多建设中,多以精湛的技艺,来传递“建一处水利工程,成一处美景”的治水理念。徜徉河堤,脑海里回放的依然是数年前“关中下水道”的脏污模样,心中感念的仍是几年来酷暑严寒中建设者忙碌的身影。所幸,省委省政府“一定要把渭河的事办好”的决心落到了实处,五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在建成630公里洪畅堤固的安澜屏障时,55个生态公园明珠般镶嵌于两岸,已成为市民身心放松的憩所,一条灵韵成诗、美丽宜人的渭河横亘于关中大地;所幸,许多年后的今天,在这条黄金水道边,我们依然可以实现“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期待,守望层峦耸翠的八百里秦川,阅尽浸润周秦汉唐风韵的都市繁华。
暑浪拂拭,行至东庄水库水电站时已是午后,阳光正烈。沿山路蜿蜒而行,路旁不时有滑坡的碎石堆积,让人心生惊觉。浊浪挟裹着泥沙嘶吼而来,山体光秃秃无甚覆掩地裸露着,就这么猝不及防地与关中第一峡谷——泾河大峡谷相遇了。泾水之浑黄、山体之贫瘠,让我对在此建设“陕西三峡工程”生发出希冀。同行者在采访一个建设者,小伙家在广州,却没有南方人的眉清目秀,一口洁白的牙齿愈衬出肤色的黝黑。忍耐得环境恶劣、出行不便、生活枯燥等艰辛的小伙,却在采访者的追问下,诉出最难管控的是家人的不解与不支持。成就一番事业,总得有所取舍,我为这样的建设者点赞。
出发至淳化车坞乡,途间座驾由两驱换为四驱,听闻进场道路是在垂直落差300米的悬崖峭壁上筑成,对潜藏于峡谷深处的水库坝址,频添更多想象。壁立千仞,泾水呼啸,视觉、听觉的冲撞,使得感受竟比在水电站处更为强烈。坝址导流勘探试验洞口,机器轰鸣,钻机飞扬的浮尘,染白了工人的脸颊与手臂。同行的一众摄影师不顾坡陡路险,扛着长枪短炮,争相攀爬而上,捕捉刹那的精彩。河滨有工人拿出手机,对参观者狂拍。相互衬托,我们来找寻最美水利人,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寻找最美的人。旁有人解说,自工程施工道路筑成,今天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参观。眼角潮湿,为这群可爱的建设者,更为夏日峡谷间拂过的一丝热风。
我的感动在目之所及内,又在目之所及外。从1950年提起,至2013年实施,63年不休的学术论争、资料积累,6番设计6番停滞搁浅,而现代地质、水利勘测技术之提高,全省经济实力之提升,国家新一轮水利建设的东风之拂惠等,终归使得“高峡平湖”的奇迹在渭北旱源演绎,让200万父老的祈愿成真。
对于总投资为127亿的全省最大单项水利工程,公众乐其效益,专家求其成果。建设这座库容为32亿立方米、年供清水5亿方,可防洪、拦沙、供水、发电的水库,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岩溶渗漏、含沙量世界之最等顶级难题横亘眼前。再艰难,也难不过几代水利人治水兴水的豪情与期待。众多学者专家的一丝不苟、殚精竭虑,探硐和多项科研试验,排除了地质制约因素;数模分析得到“拦截泥沙、减少淤积,确保渭河防洪能力50年不降低,杜绝渭河下游小水大灾常态发生”等,使得顶级难题被逐一攻克。人造洪峰、异重流排沙、蓄水拦沙与泄洪冲沙等年度调水、多年调沙策略等等,听得脑胀,但“渭河下游河道34年不淤积”,我却听懂了,“借鉴了小浪底调水调沙经验,形式上却更为多样有效”,我也听懂了。
有人告知,几年后,我们脚下站立之处将变为库底永远沉潜于水下。心中有感,仰天俯地,举目四望,低首端详,我要深深地,深深地,把所有目之所及的铭记于心底。这样,当一座“巨无坝”高高耸立,当世界级水利风景区建成,当泾河荡漾起清流,我会诉述,曾经的关中大峡谷是怎样的容颜……
回程间,有车辆爬坡乏力,整个车队停靠在“之”字型路边等候,大家纷纷上前支招、指挥,在多次发动、加速、冲刺的努力下,半个多小时后,得以顺利驶离。回望身后,看着夕阳渐隐,思虑万千。我想,三秦水利的今天,正如那辆汽车般,处于爬坡过坎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只有提振精神、开足马力,才能乘势而上,迎接又一轮朝阳。当地平线上跳动着的朝阳,喷薄而出时,我们又抖擞精神沿山路逶迤而行。群山绵延,满目葱茏。盛夏的一缕凉风,清爽地吹拂在古芒水之上,河水被蝉鸣声惊醒,在日光映照下泛起粼光,黑河金盆水库在崇山峻岭中闪耀出场。山曲水曲中盘旋而上,一坡阳光逐渐移至身后,我们由仰望而一点点接近全省最大的调水工程——引汉济渭工程。当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在故乡邂逅,以工程的雄奇展现在家门口时,颇为自豪。站在六号勘探试验洞口,有专家介绍道:“洞穿秦岭,让汉江水流进关中,技术难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其他水利工程。第一次从底部横穿世界十大主要山脉之一的秦岭,这是人类首次尝试;隧洞长度98.3千米,最大埋深2000米,综合难度堪称世界第一;隧洞超长距离通风,复杂地质环境下随时可能出现的涌水、突涌泥、岩爆、高温地热等均为世界级难题”。枯燥的数字,严苛的术语,揭示着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工程的艰难亟待跨越!
现代施工之科学,机械之先进,进度之快捷,人员之敬业,提升了人与自然抗衡的能力,使“人定胜天”不再是一句空谈。无数次论证,研究,并以科技助力,多种难题迎刃而解。短短几年间,该工程投入科研资金3000多万元,并引进了世界先进机械,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其中,两台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从秦岭南北双向掘进,多臂钻台车施工技术和工艺的推广等,在莾苍的秦岭,印证着“大科技支撑大水利”的梦想。同行者多为首次参观,因而对集掘进、出渣、支护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隧道施工机械充满热情。趁大家在冷气充裕的展示厅内全神贯注听解时,我无意瞄了一眼讲解的小伙,只见他满头大汗,黝黑的胳膊上沾着没有完全风干的泥水,一高一低挽起的裤腿上汗迹斑斑……不用猜,他肯定是从工地上跑回来为我们讲解的。勘探试验洞内的冷风,与阳光的煦暖相偕而至,沐浴其间的我仿佛看到,洞穿秦岭底部的两台掘进机卯着劲比赛,当岭北这台TBM机以月进度500米的速度领先时,岭南那台也在不甘示弱地加速进程。透过斑驳光影,我依稀看见历经98公里的跋涉,汉水汩汩汇向了渭河,陕南、关中、陕北三兄弟携手并进……
兴陕之要,其枢在水。从古至今,三秦大地上的相当历史,是关于治水的。秦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使得这片土地充满生机。我所居住的小城有古骆国王城遗址,在此诞生了声名卓著的治水英雄鲧和禹。父子治水虽一败一成,但谁说不是鲧的围堵成就了禹的疏浚?郑国渠作为关中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不仅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更使贫瘠的关中之地变成沃野千里,为秦一统六国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力量;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主持兴建的“关中八惠”,奠定了陕西水利的基础。先辈们伟大的身影留下了清晰的项背,他们的生命温度,在史册中凝结为秦人治水精神而彪炳千古。今天的省水利厅大院,赫然耸现着李仪祉的雕像,是一种激励,更是事业的传承。
穿梭于阳光中,脑海中的镜像愈清晰。崇尚劳动美、追逐水利梦的“最美水利人”,是东庄水库水电站现场那个来自广东的建设者,是引汉济渭工程解说员,是铸造治水安澜守护在防汛一线的抢险者,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城乡供水服务者,是满身泥土奋战在田间地头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者,是迎向凛凛寒风的生态治理工作者,是烈日下汗流浃背的中小河流整治者,是通宵达旦制定方案的业务精英,是用笔墨光影书写梦想与荣光的记录者,更是万万千千个缔造三秦水利伟绩的我们!
行途趋返,向德君老师求字。老师问及内容,片刻间竟无主张。德君老师略作沉吟,挥毫疾书,“有山皆画图,无水不文章” 跃然纸上,对周山至水的颂辞,让我欢喜难禁。又腆颜向稳新老师求取,老师本欲休笔,听我喜好散文,写就一幅“餐风饮露”,勉励以屈子为镜,做一个纯粹干净的文人。稳新老师的字,渴盼既久,今日终得,感慨万端,犹为可乐的是,文化意蕴深厚的他现场说教,让我知晓在浮躁物质的现世,心灵该如何安放,做人与作文应有怎样不渝的坚守。倘若能够诠释,我愿意理解为,“无水不文章”的象征意义更在于,“三个陕西”建设中,挥动如椽巨笔抒就水利华章,以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餐花饮露”则正好契合了筑梦水利的这群人,以其清澈、清廉、清纯、清净的品格,为丰饶壮丽的三秦大地,注入一股清流。
阳光依然充盈,水面流淌着金光,如炽烈奔放的火苗,朝向梦想中的彼岸一路狂奔。你看,那是汉水废寝忘食地赶路,那是渭水一刻不停地赶路,那是泾水不舍昼夜地赶路,我看,我看得见她们奔赴向前的身影;你听,那是汉水轰鸣而来,那是渭水咆哮而去,那是泾水呼啸向前,我听,我听得见她们挟雷裹电奔涌向前的足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