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散文 > 正文

“一二•九”的历史回想

更新时间:2015-12-09 14:24:56 来源: 作者: 浏览1536次 文字大小:

“一二·九”的历史回想

历史的长河犹如澎湃的歌,泥沙淘尽,依然是大浪中的中流砥柱;岁月的黄沙风尘滚滚,让多少代人来检验其金子般的光采依然熠熠生辉。八十年前的一幕,就像昨天一样历历在目,谁也不曾忘记,那洞穿厚重历史的定格,“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所凝聚起的中国力量!

为捍卫华夏母亲不屈的尊严,中国人头可断,血可流,身可灭,命可休!在中国,只要有硝烟,就有勇士。在中国,只要有危难,就有脊梁;在中国,只要有青年,就有希望。据《光明日报》2013年1月23日报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号教学楼正门,是该校标志性建筑。1936年秋建成,号称“西北第一楼”。中国抗战武功军事会议期间3次遭日机轰炸,多间教室被炸毁,师生、平民亦多次伤亡,主楼却安然无恙!”。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仅付诸了针对中国人的军事行动和肉体屠杀,更是组织实施了中华文化精神的灭绝政策。抗日战争是一场特殊的精神意志之战。在这场关乎民族血脉存留的战火中,中国人民奋起反击,从当时中国教育部门的大西迁和国宝保护,从中华民族一种文化抵抗的自觉行动,到中华文明的弘扬,一种新生的民族文化力量成为今天大中国强盛的新希望!

在八十年前的1935年12月9日,古都北京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在中国共产党的主持下,国立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平市立女一中等校的大中学生率先走上街头,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随后,国立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地学生参加游行示威被军警阻拦,在西直门同军警冲突。上午10时许,城中心地段近两千名学生冲破军警阻拦,汇集至新华门前,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收复大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援助绥远抗战”、“中国各党派联合起来”等政治意愿,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共同呼声,以及实现国家领土主权和中华统一完整的坚定意志,掀起了大中华团结抗日共同救亡的伟大中国力量。

此前,1935年11月18日,由著名教育家胡适、蒋梦麟、梅贻琦等平津各大学校长教授,联名通电公开发表宣言:“近有人假借民意,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实行卖国阴谋。天津、北平国立大学全体教职员二千百余人,坚决反对。同时并深信华北全体民众均一致反对此种运动。中华民国为吾祖先数千年来披荆斩棘艰难创造之遗产,中华民族为四万万人众共同之血统,共同之历史,共同语言文化之同胞组成,对不容分裂。大义所在,责无旁贷。吾人当以全力向国民政府及地方当局请求立即制止这种运动。以保领土而维主权。并盼全国同胞一致奋起,共救中国危亡。”北平各大中学校临时推举董毓华、宋黎、于刚等12人为代表,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递交请愿书,提出6项要求:一、反对华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员会及其类似组织;二、反对一切中日间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应付目前危机的外交政策;三、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四、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的自卫战争;五、不得任意逮捕人民;六、立即释放被捕学生。何应钦避而不见。

是时,请愿不成,群情激愤。各校代表当即决定改为示威游行。队伍由新华门出发,经西单、西四,然后奔向沙滩、东单,再到天安门举行学生大会。一路上,不时有冲出军警包围的法商学院、北平大学医学院、中法大学、北京大学等大中学校的学生加入游行行列,队伍逐渐扩大到五六千人。行进中,学生们向沿街的群众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散发传单,得到群众的鼓掌和支持。当游行队伍前锋到达王府井大街,后尾尚未走出南池子时,大批警察手执大刀、木棍、水龙头,对付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爱国学生不畏强暴,队伍仍在继续前进。这时,警察打开水龙头,冰冷的水柱喷射在学生们身上,接着又挥舞皮鞭、枪柄、木棍殴打。学生们与军警展开英勇的搏斗,有百余人受伤。抗日救亡游行队伍被打散。

12月10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发表联合宣言,宣布自即日起举行总罢课。罢课的具体目标是:一、誓死反对分割中国领土主权的傀儡组织;二、反对投降外交;三、要求动员全国抗日;四、争取救国自由。呼吁全国各界立即响应,一致行动。要求当局立即释放被捕学生,撤回封锁各校的军警。同日,北平学联发布《宣传大纲》,指出在目前形势下,首先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危害民族生存的残暴内战,反对一切出卖民族利益的政策和行动。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必须联合全国民众,结成统一战线。在罢课中,各校学生建立和健全了自己的组织。国立北京大学成立了学生救国会,发表宣言,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国立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学生会组织专题讨论会、文艺社、宣传队等,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至12月11日,从天津、保定到西安、太原、上海,从杭州、武汉、广州到成都、重庆等全国大中城市先后爆发了大中学生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众多大中学校及工会等组织,纷纷给北平学生发来函电,支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北平学联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的具体领导下,及时地研究制订了组织更大规模示威游行的计划。

12月14日,北平报纸登载了国民党投降派定于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北平学联即决定在这一天再次举行示威游行,把学生抗日救国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在12月16日清晨,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分为4个大队,分别由国立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率领,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参加的学生总计1万余人。他们高举校旗,打着“反对华北特殊化!”“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等横幅,向天桥进发。上午11时左右,汇集到天桥广场上的学生和市民举行大会。游行指挥部负责人黄敬站在一辆电车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并带领群众高呼口号。大会通过了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任何傀儡组织,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收复东北失地,争取抗日和爱国自由等8个决议案。会后,游行队伍奔向冀察政务委员会预定成立的地点——东交民巷口的外交大楼举行总示威。队伍走到前门,遭到大批警察和保安队的拦截。经学生代表反复交涉,军警才让游行队伍分批分别由前门和宣武门进入内城。在宣武门,爱国学生遭到上千名军警的血腥镇压,有二三十人被捕,近400人受伤。北平学生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投降派的卖国活动,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延期成立。

“一二九”抗日救亡爱国主义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杭州、西安、开封、济南、太原、长沙、桂林、重庆等城市的爱国学生举行请愿集会、示威游行,或发表宣言、通电,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陕甘苏区学生联合会也发出响应的通电,苏区各界民众集会声援全国各地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12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为援助北平学生救国运动告工友书》,号召全国各业、各厂的男女工友起来召集群众会议,发表宣言和通电,抗议汉奸卖国贼出卖华北与屠杀、逮捕爱国学生。12月21日,上海市总工会通电声援北平学生,呼吁全国同胞一致兴起,集合民族整个的力量,反对任何伪组织之存在,以维护主权而保国土。广州铁路工人、上海邮务、铁路工人举行集会,发通电,要求对日宣战。鲁迅、宋庆龄等爱国知名人士赞扬爱国学生的英勇奋斗精神,捐款支持学生抗日救国运动。海外华侨也以各种方式支援团结抗战的爱国学生。北平“一二九”抗日救亡爱国行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图谋全面侵略中国领土,吞并华北和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高层部分人所奉行的妥协投降的对日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抗日救亡爱国主义运动配合了工农红军北上抗日,进一步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和平合作和对日作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救亡运动新高潮的来临。正如中共领袖毛泽东当时所指出的:一二·九抗日救亡爱国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运动形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在一年之后,即1936年12月12日,为有效劝谏国民政府首脑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国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光复失地。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东北军司令长官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不得已背负了不抵抗将军的罪名)和时任国民革命军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司令长官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总司令的蒋介石。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主导下,最终以蒋委员长全面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正确主张而获得和平解决,开辟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伟大合作新时代,从一二九抗日救亡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那两年中国抗战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扭转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成为中国国内战争走向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抗战文化,成为中国近代最广泛的思想文化统一战线的集结号,一支支声势浩大的文化抗日大军全面投入到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最前沿。当时,中国的希望在青年大学生中间,中华民族的骄傲也在青年大学生中间。抗战防御作战以来,从重庆到延安,民族爱国主义宣传及实践活动在国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西北联大更是将组织抗战爱国思想的传达与宣传作为第一要务。《西安临大校刊》在《发刊词》中这样描述中华民族所处之环境及民族抗敌之决心:“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今日吾国抗敌战争不竞至此,大多数同事同学之故乡父老,已被芟夷虔刘一空,试问此时此日,成何现象?岂非吾辈最高学府中人所当泣血锥心,锻炼磨砺,以与暴敌相周旋者耶?”意在使师生明了时局、激励士气、抗敌救国。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就推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为保卫中华文化精华免遭日寇毁灭,国民政府决定进一步将东北、华北、华东及沿海众多大中城市的高等学府进行内迁,从而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教育力量得以延续。国立中央大学从首都南京转移到战时陪都重庆的沙坪坝以及成都华西坝等地办学,并在重庆大学借出松林坡建造校舍开学,后又在柏溪建供大一新生所用新校区。与此同时,国立中大医学院及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迁往成都市华西坝,借用华西(四川)大学校舍。当时,“大韩民国临时(流亡)政府”也设在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园中,在松林坡民主墙右侧。国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先迁至湖南长沙,成为“长沙临时大学”,后随着长江中下游省市的相继沦陷,三次长沙会战的紧锣密鼓,再次被迫南迁至云南昆明,成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东北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等为基干参与组建的“西安临时大学”,因日军攻入山西、兵临陕西潼关,而内迁陕西汉中,甚至四川三台,成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是时,国立西南、西北两座联大包括中央大学的师生,多路实施教育长征,向着远离战火的后方之城进发,保存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种子,还有一大批知识青年怀着满腔热血奔向陕北延安。这期间,河南大学陆续迁至嵩县、宝鸡,同济大学迁至广西贺县八步镇,浙江大学迁至广西宜山、贵州遵义及湄潭,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厦门大学迁至福建长汀(新四军根据地);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及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今天位于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迁至四川壁山,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祖国后方大中学校的青年们纷纷投笔从戎参加卫国保家的青年人竟占三分之一。这个时代的中国教育,为全民族抗战培养了各方面的实用人才,成为中华民族绝地反击和抗战建国、复土还乡的人才摇篮。时光飞逝到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些抗战时期的民族血脉,已演变成中国大陆“985、211、111、2011”等双一流大学及科研院所。曾在一段历史时期里,有人将中国抗战教育的大转移喻为名人轶事传奇,然而真实历史的背后却是一场中华文化对于今天的苦难保存和正义坚持,是对日本军国主义以飞机大炮毁我中华文明的一种顽强抵抗,更是一次战火中的中华文化伟大长征,是一项中华文明不断传播与弘扬的蓬勃历程。这场近现代中国教育的伟大演变,深化了抗日战争特殊意识较量的根本要求,丰富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文化内涵,对这场艰苦持久的抗日战争来说,抵制和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奴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是每一个有识之士必须自觉担当的战时责任。

中共领袖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祭黄帝陵》,至今还在耳畔回响。“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据历史学家统计,在1937年全民抗战爆发前夕,中国专科以上院校(含国立、省市立、私立)108所,教员7560人,职员4290人,学生41992人;在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时,中国专科以上院校(含国立、省市立、私立)141所,教员11183人,职员7257人,学生83498人。在1939年3月,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在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上讲话,进一步明确战时教育的大政方针:“总而言之,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就丢却了基本。我们这一战争,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中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当看到战后。”一二九的青年,以满腔的鲜血,唤醒了中华的觉醒;一二九的青年,以愤怒的呐喊,掀起了中国抗日救亡斗争的新高潮;是一二九的知识青年,以英勇的举动,书写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光辉篇章。此后,任何侵略者的铁蹄不再肆无忌惮,此后,任何敌人的枪炮都变成了垂死挣扎的呻吟!抗战时期,中国大学大规模地西迁,且坚持到最后胜利,这确实是个奇迹。二战中其他盟国的大学,也都面临着各种危机,但唯一差可比拟的是苏俄东迁的诸多学校。英国的大学虽被轰炸,但未被占领;法国全境被占领,大学因而无处可迁;唯有苏俄,在卫国战争时同样存在大学迁移的现象,但因时间不长,没能像国立西南联大、西北联大和国立中央大学那样——不但未被战火摧毁,还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催生出众多美好的“爱国故事”与“传说”中的民族精英的茁壮成长。此间在中国西部地区逐渐集聚了一批高水平学者群,如法学上的周鲠生、杨端六、刘秉麟、陶因,文学上的朱自清、闻一多、叶圣陶、朱光潜、陈西滢、刘永济,理学上的高尚荫、查谦、桂质廷、李国平,工学上的邵逸周、俞忽、赵师梅、涂允成、丁燮和等,可谓人才济济,极一时之盛。这当中在抗战大学生中涌现出的钱学森、竺可桢、王淦昌、赵九章、邓稼先、周光召、谈家桢、苏步青、谷超豪、师昌绪、杨振宁、李政道、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姚雪垠、柏杨……成长而来的新中国两院院士和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工农业、国防等重点领域的科学家,社会景仰的文艺大师,为祖国发展存留了大量的科技文化精英,更是弘扬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抗日精神。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而1935年的“一二·九抗日救亡爱国运动”却诞生了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中华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八十年来,由“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所孕育的中国抗战文化,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时代的光辉写照。隔着80年的光阴,“一二·九”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心田;隔着80年的光阴,“一二·九”的精神,依旧沐浴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以圣洁的歌声, 缅怀那段血与泪写成的历史,发扬“一二·九”铸成的那种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在告别与缅怀之间,中国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国人面向艰难一次又一次不屈不挠地顽强拼搏!

在这个飘雪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映亮北京的天空,祖国的大地是如此平和,如此安宁。今天,我们告别了战争,告别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但告别不了的却是七十年前血与火的文字;告别不了的却是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前前后后从大东北局部抗战到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每一位英雄。今天,中国又到了一个新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目标”的历史起点,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四个全面”的科学发展,让富民强国的风帆早早地起航和靠岸,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世界与中国新的互动、共赢、合作史诗,需要我们在加快适应“一带一路”“互联网+”“创业创新”“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中,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结合深化党建和反腐行动,持之以恒地书写好美丽中国新篇章!(毕洪山   墨峡)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