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缘文学•散文随笔】一嘴吃不了大胖子||侯国平(河南)
一嘴吃不了大胖子
文/侯国平
老陈的儿子叫新民,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老陈到处花钱托人,好不容易找了一家企业愿意招聘他的儿子当员工,谁知儿子不愿干,显那太底子。老陈问他想干啥。儿子说,想考公务员。老陈说,那不好考。新民说,不好考也要考。就这样,新民一直考了三年,真的考上了,分到市发改委当了办事员。老陈连呼,菩萨保佑,大梦成真。
老陈一家人欢天喜地,老陈的腰板挺直了,老陈的儿子新民也扬眉吐气了,过去左邻右舍都看他们的笑话,见面就问,这孩子在哪上班。现在风云突变,见面都夸老陈的儿子有出息,凭着自己的本事,考上了干部,有编制,在市政府大楼上班,天天能见大官。
老陈问儿子,天天上班都弄啥?儿子说,不干啥,就是陪领导转转,喝酒,打牌。老陈不相信,说不是为人民服务吗?咋能天天弄这。儿子说,就干这,要不就上网聊天。老陈相信了,因为儿子的酒量看涨,过去喝一两就醉,现在七、八两也不当回事,照样斗地主。
就是这样令人羡慕不已的工作,新民也开始发牢骚了。他说,辛辛苦苦读了几十年书,费尽周折才考上公务员。没想到工资那么低,每月才三千多块。和同学们唱几回歌就花光了。拿什么买房子呢?没房子咋娶媳妇呢?于是就开始叫穷,月光了,月光了。有人说他作秀,变相炫耀。他说,不作秀,是真穷,这公务员没干头,还不如上街摆个地摊,穷死了,穷死了。
陈师傅听见儿子这话就不高兴,说儿子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吃着甘蔗还叫苦。当年不让考,你非考不可,让家里人提心吊胆了三年。如今考上了,又埋三怨四,得了便宜卖乖。为了教育儿子,就拿自己说事,他说自己在工厂出力流汗干了四十年,如今退休工资才两千多。你一个毛头小子,一上班就三千多还嫌少,真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儿子说,他是个大学生,总要过现代人的生活,三千块怎么够花。陈师傅见说服不了儿子,就找到了我,有空的话,要我开导一下他儿子,千万别干傻事。也许陈师傅见我写过豆腐块,才如此信任我吧。
我笑道,能坚持三年不动摇,最终考上公务员的孩子,不傻。他只所以张着大嘴乱叫穷,一方面他自以为是人上人,应该拿大钱,另一方面是跟人学的。现在公务员队伍里有一股潮流,就是乱叫穷,为的是给自己涨工资。看见人家叫,他也叫,随大流。不奇怪。
见我这么说,陈师傅长出口气,放心了。但我还是抽空去陈师傅家串个门,和他的儿子谈了一次话,当然不是教育他,而是为了搜集写豆腐块的素材。
我首先恭喜新民是个人中龙凤,在千万人的考公大军中,脱颖而出,榜上有名,实在不易。新民的脸一下子红了,是激动的,还差点流下了眼泪。
我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有自有黄金屋,这虽然是封建糟粕,但其中仍有一些道理。读书做官,读书发财,不能当作梦想四处炫耀。但知识改变命运这话就可以到处说。象旧时代范进中举那样,一旦榜上有名,立马有钱送上门,一夜暴富,连老岳父也点头哈腰夸他是文曲星的事,一去不复返了。因为时代在前进,所以一当公务员,就想一口吃个大胖子的想法很不现实。新民听了这话,连连点头。
我说,入了这队伍,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长,要耐心往前走。只要上了梁山,就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银子,这是顶层设计,没有问题。但梁山也有规矩,也要排座次。你排在后面,埋怨挣的钱不多,可以理解。人有一嘴吃个胖子的么,饭要一口口地吃,仗要一个人地打。一考上公务员,就盼望金银满层,香车宝马,是有点心急了。新民说,形势就这,叫人不能不心急。
我接着给新民讲了一件我身边的事,我有个文友从小学教师岗位上,调到区政府办公室当了办事员,一下子开阔了眼界。人家收钱,他也收,急得就象热锅上的蚂蚁。朋友劝他,慢慢来,不着急,一嘴吃不了胖子。但他不听,亲戚找他办事,他收钱,朋友找他办事也收钱。他跟着领导到化工厂检查安全,人家送了一万元,他收下了了。一年下来,他就买了车,买了房,神气的很,比中举后的范进还神气。但后来,被人举报,双开了,现在街口摆个小摊勉强渡日。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性急吃不上热豆腐,一穿官衣就叫穷,就要捞大钱,不现实,很危险。新民听了这话,似有所悟,他说,他也是跟着别人叫一声穷,心里还是蛮得意的,他并不会辞职,也不会去摆地摊的。
我听了这话,就说,那就好好地走下去吧,上帝保佑你。
母亲的苦难
文/侯国平
闹红卫兵那阵子,才知道母亲当过童养媳,受了很多苦,是个苦大仇深的老贫农。
打着红旗的红卫兵,串连到了正阳小县城,居委会的干部找到了母亲,要她去给红卫兵,忆苦思甜。母亲满口答应了,说提起旧社会的苦,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呀。就在母亲摩拳擦掌,准备诉苦的时候,怎么说,成了难题。母亲没上过学,只认得自己的名字。父亲上过两年村小,略识几个字,慌忙间,为母亲写了一个草稿,大意是,解放前,母亲从小父母双亡,十岁时就给人当了童养媳,刷锅洗碗啥都干,天不亮就到村头的磨房去磨面,不小心被驴咬伤了手,流了一地的血。主人家知道了,还掂起棍子把她打了一顿,至今手臂上还留有驴咬的伤疤。
草稿写好了,母亲却念不成句,父亲念了几遍还是记不住。最后,只好把草稿仍在了一边。父亲说,算了,只当你平常和人拉家常,只管说吧。
结果,母亲走上台,刚说了一句,提起那个旧社会呀,就掩面大哭起来,哭了一阵子,才说起当童养媳受的苦,挨打受骂呀,不叫吃饱饭呀,说着又是一阵哭,一阵报告下来,哭的时间比说话的时间长。
从此以后,只要有忆苦思甜的事,街道里就叫母亲去。往往是一脸愁苦的去了,哭成了泪人回来了。这样的事多了,母亲慢慢地也说得老练了,哭的时候也少了。有一回还自我发挥,说完了童养媳的苦,又说起了59年饿死人的事。那也是她刻骨铭心,不能忘怀的苦。因为在那场苦难中,和母亲一起在街道综合厂干活的七八个工友,都活活地饿死了。街道干部见母亲忆起了59年饿死人的事,连忙上前说,这事先不说了。母亲说,为啥。街道干部说,不是一码事。
从那以后,再有忆苦的事,街道里的干部就不请母亲去了。但母亲在家中,还会经常给我们忆苦,说那年头,为了活命,吃过草根树皮,吃过棉花套和观音士,喝盐水喝得人都浮肿了。只要我们吃饭时,把红薯皮揭扔了,或者是把白菜帮子剩在碗里,母亲就会批评说,59年要是有这东西,咋会饿死恁多人呢。你们作摆的不轻。
59年那阵子,因为出身贫苦,工作积极,刚开始吃大伙时,母亲就被选派到街道大食堂当了炊事员,而且还掌饭勺,站在窗口打饭。那时候,形容大食堂的饭菜,有几句民谣叫做,早上的馍,泥巴坨,晌午的面条捞不着,晚上的稀饭照月亮,大人喝了饿得慌,小孩喝了好尿床。可见大食堂的伙食有多差,不饿死人才怪呢。
还有一句形容大食堂工作人员的民谣是,一天吃一两,饿不死司务长。一天吃三钱,饿不死炊事员。由此可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事,并非改革开放后才有的。那时候,常常看见班上的同学,书包里藏有半块馍,几片红薯干,口袋里装有一批炒黄豆,就觉得人家很厉害,叫人羡慕得很。一打听,人家爹娘都是在食堂当炊事员的。所以,就缠着母亲,也带点炒黄豆、红薯干回家。母亲听了,就朝我的脑袋上拍一下说,你想坐班房么,多吃多占,把你捆起来,挂牌游街去。吓得我再也不敢吭声了。
母亲当了几年软事员,从未往家里多拿一粒米,但她对于街道里的困难户,却是另眼高看,伸出援手。街道里有个姓周的老太婆,儿子偷听敌台被抓了,儿媳也跑了,家里就剩下两个小孙子相仍为命,邻居见了都躲得远远的。母亲却不随大流,每次排队打饭,母亲总是多给一块馍,多盛一勺汤。那场劫难过去了,不少好成份的人都饿死了,周老太一家三口都活了下来。
母亲一生劳累,没有正式工作,什么苦累活都干过。到建筑工地当小工,搬砖和泥打过夯,在街头摆地摊卖过日用杂货,给人当过保姆带过小孩,庄稼季,还?6?8着篮子到乡下拾过庄稼。用她的话说,为了生活,不干不中,要说苦,谁不苦,除非你当官。
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当营业员,每月工资三十八块五毛,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确是很苦。但母亲从不叫苦,总说,这日子幸福得很,比旧社会强多了,尤其是经历了六零年那场灾难后,母亲说,这么大的苦都过去了,剩下的还叫苦么?
作为那个年代,苦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母亲在她八旬之际离去了。每当生活中遇到挫折,心灰意懒时,就会想起母亲的话,只要饿不死人,啥苦都不是苦。心里顿时就会轻松许多,打起精神,去迎接新的一天。
真的,苦难会常伴生活左右,没有苦难的生活,就象没有辣椒的火锅。只要好好走下去,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苦难也是你的财富。
崇拜是人生的课本
文/侯国平
星期天,上小学五年级的外孙女冰冰,打来电话说,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叫写自己最崇拜的人,姥爷咋写呀。我问她你最崇拜的人是谁呀。冰冰说,不知道。这就象举起了弓箭,却找不到靶子,叫人不知说什么好。
我想了想便问,你崇拜女航天员吗?冰冰说,不想飞上天,头晕害怕。我又问,你崇拜女公交车司机吗?冰冰说,也不崇拜,车上有小偷她们也不管。我又问,你崇拜雷锋吗?冰冰说,崇拜,但觉得太远了,有距离,只能远远的看。我说,那你肯定喜欢巴巴啦小魔仙啦,冰冰说,太喜欢了,但老师说了,这篇文章不能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自己身边的人,也不能写电视里的人物,只能写学校里的人。
学校里有什么人呢?无非是校长,老师,同学和校工。我说,那就写一写老师吧。冰冰说,老师有啥写。我说,老师教给你知识,你不会的,老师都知道,老师就象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冰冰却说,一点也不对,她有一道数学题不会,问了老师两次,老师看也不看,扭头就走了,有时间就去办班,还收家长的钱,不想崇拜他们。孩子们最相信的就是自己的眼睛和亲身经历的事,多说也无用,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讲明白的事。
我又说,那你就写一写门卫的保安叔叔吧,他们不管风刮日晒,寒冬酷暑,放学和上学的时候,总要站在校门口,尽职尽责,为学校的安全保驾护航。冰冰说,他们看见学生都不说话,看见老师乱点头。门卫室旁边还有一间休息室,里边有电磁炉,有锅碗瓢勺,能下方便面,还有一张床,能睡觉,比俺舒服多了。
我无语了,讲大道理无济于事,于是就说,那你就写一写你自己吧。我想,不轻易崇拜别人的人,一定会崇拜自己。冰冰很高兴,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就写了她自己。她在作文中写道,她是班里的体育委员,很有权威,看见做操不合格的同学,就罚做五遍。她还能帮助父母洗衣服,拖地,姥爷,姥姥来家中,她还亲自动手做了蕃茄炒鸡蛋。看了冰冰的作文,我很有感触,觉得零零后,这一代没有任何思想负担,是思想最解放的一代,什么皇亲贵族,什么牛鬼蛇神,他们都不会盲目崇拜,面对专制威权,他们不会伏地跪拜,山呼万岁,从奴隶到公民,也许只能从这一代人身上看到希望。
想想我们这些脑子被洗得发白的一代人,就象大观园里的林黛玉一样,处处小心,时时留意,从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怕被人另眼看。记得小时候过年,家里贴一张灶王像,旁边还写着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当鞭炮响起来的时候,母亲总是面对灶王像,跪倒在地,又瞌头又作揖,面前还摆着蒸馍和麦芽糖,嘴里小声念叨着保佑全家平安的话。
这时,母亲总叫我们躲得远远的,不叫看,更不叫大声说话。看着老灶爷的画像,我会想,这一对老太凭什么会是我们的一家之主?从来也没有看见他们和家里的大事小事有什么关系。父母整天为了柴米油盐奔波劳累,老灶爷只是站在墙上一动也不动。就这还要给他们吃糖,喊他们爷。我打心里是不乐意的。所以,有时就会不知高低的冒出一句,凭什么给他们瞌头还吃糖?这时,母亲就会重重地在我头上拍一巴掌说,不敢乱说话。
长大后才知道,灶王应该是中国民间传说中最善良,最清廉、最无为的基层干部。他从不瞎指挥乱决策,也不胡盖章,乱证明,只是静悄悄地看着你,什么事都要你自己说了算,并不把长官意志强加于你,也不叫你在思想上和他保持一致,就是这样一个深入千家万户,密切联系群众的社区干部,却叫人诚惶诚恐,无比崇拜,原因何在呢?
我想,主要原因是,灶王官不大,能量不小,能见到玉皇大帝的面,并且当面向领导汇报工作,这点很重要。领导不是谁能见就能见的。而灶王能见,享受了秘书待遇,这就要高看一眼。别看有些市、县大官,耀武扬威,但他们想见领导也很难。更重要的是,灶王见了领导,会说些什么呢,谁也拿不准。
说了一堆和崇拜无关的话,还是回到崇拜的话题上来。其实生活中是不能没有崇拜的,有了崇拜,人才会有敬畏,才会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推行的是愚民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们是不允许有思想自由的。老百姓崇拜什么要由官府来决策定夺,自己的脑袋自己不当家。当官的说孔老二好,你就要不停地瞌头跪拜。当官的说,他们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为民造福,你就要感恩戴德,放声歌唱,老百姓没有选择崇拜的自由,官定的崇拜,也就成了封建专制的帮凶和工具。
学会崇拜,就是思想自由的过程,当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帝王将相,鬼魅魍魉踏在脚下的时候,就会昂首走在光明的大道上,崇拜民主和自由,且行且珍惜。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侯国平)

侯国平。河南正阳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在南风窗、中国经济时报、等十几家媒体开设专栏、主创故事新编。省作协会员。现居平顶山。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