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散文 > 正文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你的名字好不好||侯国平(河南)

更新时间:2025-03-29 22:14:15 来源: 作者: 浏览7次 文字大小:

你的名字好不好

文/侯国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取个好名很重要,叫的人听着顺心,听的人也很舒心。

宝玉就是一个会取名的主,他给手下的小厮都起了富有诗意的好名字,什么茗烟,锄药,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听着就沁人心脾,浑身自在。更典型的是,他身边有个丫环,名叫珍珠,宝玉显太俗,因丫环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更名袭人。怡红院的人喊得很高兴。

《水浒传》里有三个女人的名字起的也很好,一个叫母大虫顾大嫂,一个叫母夜叉孙二娘,还有一个叫一丈青扈三娘,都是毒蛇猛兽,生猛的很,叫的人不寒而栗。但是这名字响当当的,听上去也很快活,另有一番意趣。

要想取一个好名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和人的文化修养,阅历见识息息相关。

邻居杨师傅,在车间当维修工没读过几年书。对于给自家儿子取名字的事十分重视,也很操心。夫妻俩商量又商量,讨论又讨论,起了一大堆名字,最后选中了杨伟,一家人高兴的很。儿子小时候,家人高兴的喊,小脸快乐的应,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一听叫杨伟,脸上马上露出一丝冷笑。后来,放学回家,孩子就闹着要改名字,同学们都叫他吃药,他好我也好。杨师傅开始还很生气,说幼儿园老师没文化,明明不是那意思,瞎喊啥。但后来,儿子放学回家总闹,要改名字,还叫爸妈看电视广告去。杨师傅 觉得有道理,自己当初为啥没想到这一层呢。无奈就到社区写申请,又到派出所申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杨伟改成了杨为民。杨师傅感叹说,想不到起个名字这么麻烦,没有文化真不沾。

我有个朋友姓刘,家里有一个宝贝女儿,视若掌上明珠,取名叫刘雪。我知道后,以为不妥,犹豫几次想劝他们把这名字改一下。但这位朋友读书很多,自视甚高,张了几次口又放下了。后来,在一次酒桌上,有人说起姓氏和和名字巧妙搭配。喊起来才能朗朗上口。姓马的叫马识途,姓牛的叫牛得草,姓杨的叫杨德山,姓余的叫余得水。我抢过话题趁势说了一句,姓刘的叫刘有根,不能叫刘产,刘雪。朋友马上有所悟,不久,就把女儿的名字改成了刘飞雪。

中国封建社会源远流长,宗族观念很强,从今天有据可查的家谱来看,有些姓氏,传承有序,世代不乱。在市里一次作者座谈会上,有一叫孔德雪的七十多岁老人和一位二十多岁的孔玉珠的小姑娘,攀谈起来。那位老者说,按辈份,我该叫你姑奶奶。说得小姑娘脸也红了,连忙说,别叫,别叫。

起名字看似小事,还有为此惹上牢狱之灾的。这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造反破四旧时,有群众揭发说,生产队里有个地主分子,给家里的四个孩子依次取名叫,建中,建华,建民,建国。把几个名字的后一个字连结起来就是中华民国。这还了得,这不是地主分子梦想变天,反攻倒算吗?地主分子百口莫辩,被判了反革命罪,关进了大牢。

文革中兴起了一阵改名风,地名和人名都要改。县城里的中心街改名红卫街,洋楼道改名反帝路,大同路改名解放路。我们的语文老师名叫李文远,贴了一张大字报,声明要积极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即日起改名叫李灭资。数学老师越光秀也贴了一张大字报,改名叫赵兴无。后来,这股风刮过了,也就不作数拉倒了。但是同学们改的名字都上了户口本,改不过来了。比如张小安改名张忠林,李永福改名叫李卫东,后来就一直叫着。

前几天听广播,内容已忘了,但播报记者的名字还记着,一个记者叫王博,一个叫胡来。当时就想亏你们还是记者,咋起了这种名字,是故意给自己找骂呢?还是在恶搞?

想来想去,还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名字起的好。但这不是他自己起的名,要归功于观音菩萨和唐僧。孙悟空的第一个官名叫“弼马瘟”,名字很难听。原因是有一个传说,让猴子尿在马圈里,可以避马瘟。所以玉皇大帝就让他去养马,官名就叫弼马瘟。当孙悟空第二次到天宫当官时,有了前车之鉴,他就不想让玉皇大帝为他起官名了,就自己起了一个叫齐天大圣,很响亮,一下子就叫响了四面八方。后来取经路上,无论是妖魔鬼怪,还是东土百姓,只要提起齐天大圣,无不惊心动魄,威风凛凛,传说八方。

起个好名行天下,无论是当大官,还是当百姓,即使这一生做不成啥大事,喊个好名也痛快。

读书就是取一乐

文/侯国平

有一位省城的大学教授,来市里做演讲,互动的环节,有人问到读书的事。这位大学教授说,人生苦短,要学会珍惜时间,特别是在读书这件事上。大家热烈鼓掌了。

他接着说,有人爱听网上的宣传,坚信读书要读名著经典,要读硬性的书,而对非名著一概不读,甚至按名人推荐的书目去买书。表面上看是在读书,其实内心根本消化不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把大把的时间都用在读经典名著上,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时间久了,有可能会丧失读书的兴趣。这话无人鼓掌了,会场上静悄悄的。

那该怎么办呢?这位大学教授开出了药方,读书要困人而异,由于学力的不同,理解力的不同,爱好的不同,因此应该区别对待,量力而行,选择自己能读懂的书去读,读不懂的书就不要读,这样才能让人从书中获得快乐。

这位教授的高论叫人怀疑,读不懂的书就不要读,不喜欢的书就不要读,人谁是生来就喜欢读书的呢?你这是鼓励人们多读书呢?还是劝人们少读书呢?现在的文化名人。总是故作高深,满嘴浪词艳句,语出惊人,不把人擂倒不罢休。著名海上闻人余秋雨就曾经说过,在今天,阅读已经不重要,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

余秋雨先生是经历过文革,闯荡过江湖的人,他的这番肺腑之言,应该是实话实说,不带掺假的。象余秋雨这样的名气很大,有鱼有车的人,考察,游历,讲学,陪会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新常态。真的没有时间再读书了。然而你的幸福日子,毕竟是你靠读书得来的,假如没有大学文凭,不读几年书,想当个教授,怕是很难的。难道这等好事,只许余秋雨独占了去,别人连沾一沾的机会也不给吗?你用砖头敲开了门,却劝别人千万别碰那砖头,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有了这种心态,再说出那些话,很不奇怪了。

知识改变命运对于余秋雨们已经是过去时,但对于底层苦苦挣扎的穷孩子们,却是进行时。你对他们说,今天读书已不重要,更多的是,浪费生命,他们不会信你这一套,因为你吃得满嘴流油,而他们还在苦苦煎熬。

小区有个金师傅,从小患小儿麻痹,一条腿落下残疾,走路有点拐。他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考上了大学,却无人录取,报名到企业上班,考试成绩都过关,一体检就不要了。无奈何,金师傅就在小区干了清洁工,每月工资千多块,娶了个乡下老婆是个半弱智,在家闲着,干不了啥活。生了个儿子叫小宝,倒是乖巧可爱,整天跟着金师傅在社区里转,看见邻居就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喊,叫得人心里甜甜的,都夸这孩子好,长大有出息。

你别说,金小宝这孩子有点出息,自打上小学就是三好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渐渐地成了邻居们教育孩子的好榜样,看看人家小宝,爹娘没上过大学,家里穷,也没钱上辅导班,人家孩子就是挣气,学习咋就那么好呢?

到了金小宝读初三那年,家里出事了。金师傅出了车祸,另一条腿也摔坏了,住院治疗花了三、四万。家里揭不开锅了,全靠低保过日子。这时候,金小宝突然提出不上学了,要去广州打工去,好歹挣点钱,能为家里分点忧。金师傅听后如雷轰顶,拖着病腿给儿子跪下,求儿子一定要好好读书,眼下再难,熬一熬就过去了,不读书是没有希望的,象他这样过一辈子算啥呢。儿子不答应读书,他就不起来。

儿子流着泪答应了,从此学习更加刻苦,真是三更灯火五更鸡。高考时,金小宝以全市第五名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硕博连读,博士毕业后,被上海一家大学录用为教师。如今金师傅两口子住在上海,帮小宝带孩子。寒署假时,还会回来看看,笑嘻嘻的,衣着整洁,谈话底气也足了,时不时还会冒出一句不合格的上海话,叫人笑得岔了气。

读书改变命运,金小宝已经成了小区居民身边的榜样,用来教育孩子,活龙活现的。

在小区居民看来,那些劝幼儿少读书,只管游乐玩耍,低头玩手机的文人学者,居心不良,是在胡说。你可以占有话语权,可以荣华富贵,但你不要昧起良心,大放厥词,反对别人读书。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才会练就广博的胸怀,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无论大学教授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一样的。

当皇帝的袁世凯

文/侯国平

1915年,丧心病狂的袁世凯,要开历史的倒车,放着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不当,要想当皇帝。想当皇帝吧,自己又不愿主动说出来,偏要装模做样让别人来推举,还说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意愿。当然组建一个宣传部门大造舆论是很必要的。这个宣传部门就以杨度为首的筹安会,他们摇旗呐喊,引经据典一个劲鼓噪,共和不合中国国情,要想长治久安,只能恢复帝制,归根结底一句话,让袁世岂当皇帝,开历史倒车。

袁世凯要想当皇帝,首先要摆平身边这几个人。首先是徐世昌,他是袁世凯的老友,时任国务卿。徐世昌的态度是,你要当皇帝,我不支持,也不反对,随你的便,但我不趟这浑水。接下来就是段祺瑞和冯国璋,这两位是袁手下的哼哈二将,手握兵权,举足轻重。但这二人打心眼里不支持袁世凯当皇帝。因为这阻断了他们往上爬的路径,再说,他们也看不上那个皇太子袁克定,向他磕头跪拜,实在不乐意。

正因为如此,袁世凯摸清了段、冯二人对帝制的态度后,就采用了瞒和骗的手法。他一方面加紧了称帝的步伐,一方面对段、冯二人说,他不想当皇帝。

这种瞒和骗,一度让冯国璋如坠五里雾中,他看不清袁世凯葫芦里到底卖的是啥药,于是就亲自进京拜访了袁世凯,当面问一问。他以为自己好歹也跟随袁世凯南征北战许多年,他的命运已经和这个军事团体捆绑在一起了,他以一种家里人的口气向袁世凯问话后,袁世凯肯定会明白告诉他的真实想法。然而,这只是冯国璋的一厢情愿,袁世凯这个大奸大雄,怎么能对他讲真话呢?

冯国璋开门见山向袁世凯说,外边传说大总统欲改帝制,请予为密示,以便在地方上着手布置。

这句话,表面上看来,冯国璋准备支持袁世凯称帝,实际上只是一句试探性的问话。袁世凯听出了冯国璋话中有话,于是就把脸一沉说,你和我多年在一起,难道不懂得我的心事,我绝无帝王思想。这真是瞪大两眼说瞎话。

袁世凯接着说,袁家没有活过60岁的人,我今年已经58岁,就做皇帝能有几年。我想外面的谣言,说我想当皇帝的来历不外乎有两个。第一,许多人都说我国骤行共和制,国人程度不够,要我多负点责任。第二,新约法规定大总统有颁赏爵位的权力,于是有人认为这是改革国体的先声。满、蒙、回各族都可以受爵,汉人中有功于国家者,岂可丧失这种权力,这些都是无风生浪的议论。

说完这些义正严辞的话后,见冯国璋还是一副不肯相信的样子。袁世凯就开始和冯国璋套近乎,用心连心的工作模式,用一家亲语气说,你我都是自家人,我的心事不妨向你说明,我现在的地位与皇帝有何区别。冯国璋想了想,还真没有多大区别,不过在权力传递的过程中,不能名正言顺地传给儿子,要有团体内的人来继承。袁世凯说,当皇帝的最大之利无非为子孙计。而我的大儿子身有残疾,二儿子想做名士,三儿子不识时务,其余都还小,岂能把天下交给他们。何况帝王家从无好结果,我即为儿孙计,也能贻害他们。

对于袁世凯这种掏心窝子的话,冯国璋还是不敢相信。他又问了一句,南方流言纷纷,都是不明了总统的心迹。不过到了中国转弱为强,天与人归的时候,虽然总统谦让为怀,就怕也推不掉。很显然,冯国璋还是拿话试探袁世凯。

袁世凯还是继续瞪大眼说瞎话,干脆装作生气的样子,大声说,这是说什么话,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求学,我已叫他在那里购置一些产业,倘若有人再逼我,我就到那里去当寓公,从此不再回国。袁世凯言之凿凿,好像真的不想当皇帝。

见袁世凯生气了,冯国璋不好再问什么,就此打住了话头,从头到尾,冯国璋也没有从袁世凯那里听到一句真话。

冯国璋要的是军阀专制,反对的只是皇帝专制,因为这损害了他的既得利益。袁世凯心知肚明,所以,对自己的心腹干将也要瞒和骗。

历史上,凡要推行专制的独裁者,都是要瞒和骗的,一方面对广大百姓施行恐怖手段,让你逆来顺受,不敢对独裁者说不,另一方面对统治集团内部的不同声音,进行欺骗,直到生米做成熟饭,让你乖乖地吃下去就是了。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侯国平


侯国平。河南正阳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在南风窗、中国经济时报、等十几家媒体开设专栏、主创故事新编。省作协会员。现居平顶山。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