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散文 > 正文

屈原之美  

更新时间:2015-07-02 10:07:30 来源:原创 作者:邓丛平 浏览1820次 文字大小:

屈原之美

汉江局:邓丛平

又到一年端午时,又是一年粽飘香。“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我们说到端午,就必然会想到屈原。这位被苏轼称为“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的大诗人,创立“楚辞”,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鲁迅一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则是对其诗坛地位的最由衷的赞叹。

屈原,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两千多年的传承,很多人已经不略知其人其事。但屈原这个名字和民族精神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历久弥新,成为了中华民族自发形成的自觉选择。这一切,源于屈原之美。

秭归,这个长江西陵峡畔的地方,山川逶迤、风光秀丽,屈原就在夏周历三寅之时诞生于此。出身贵族的他,却自幼生活在秭归乐平里的民众中,嗜书成癖,接受系统的楚国贵族教育,直到十五岁成童之年,成长为一名知书达理、丰神郎秀的的翩翩英俊美少年。

橘树,这种在秭归随处可见的普通果树,只生长于荆楚,四季常青,橘果酸甜,沁人心脾,所开之花,洁白芳香。少年屈原在与橘树相伴的成长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受命不迁,深固难徙”这如橘树般矢志不渝的情怀。20岁那年的屈原,已是“瘦细美、长九尺、美髯”的美男子,束发戴冠,穿过那漫山洁白芳香的橘树林,来到江畔码头,带着美好的家国梦想和贵族荣耀顺江而下,至荆州楚国都城郢都开始他历经坎坷的报国人生。

   美政,屈原这一美好政治理想,“及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在儒家思想和开放包容的荆楚文化熏陶下,主张内外兼修高尚品德,明君贤臣,忠君忠国,共兴楚国。然而,为推行当时楚国这一先进的治国理念,屈原却为之奋斗了整整20年,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眉慈目善的中年。从管理王族宗族事务的三闾大夫任命为左徒,入内参政,以出号令,主管外交,由此拉开了屈原鞠躬尽瘁的治国之路。

改革,是屈原于楚国政治和社会现实,在秦楚逐鹿的关键时期,所做的独具慧眼的正确战略选择。对外坚持合纵抗秦,“合纵以摈秦之政也”,既保楚国利益,又合历史统一之走向;对内实行改革,造为现令,修明法度,以利国民;举贤授能,滋兰树蕙,用而不疑,力图把楚王从腐朽的党人包围中解救出来,存君兴楚,天下大同,国强民富。屈原推行“美政”15年,让楚国经济经历了一段“最辉煌的时期”,也迎来了他报国的黄金时期。然而,坚守如“橘花之洁美”理想的屈原,在摇摆不定、得不偿失的楚怀王面前,以对国对民的忠贞之心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楚王身上,走进了一个永远也走不出的怪圈,最终“艾萧太盛椒兰少”,在党人嫉妒、秦国反间、楚王排斥之下,变得无实现之可能了。在罢黜流放汉北、江南的岁月里,屈原始终胸怀理想,体恤民情,始终在为国为民苦苦思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这位怀抱美政理想的爱国者对美的坚贞追求的写照。

诗祖,是对屈原人品、作品最恰当的尊称,其骚体诗和楚辞的开创性和思想性无人企及,其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令人叹为观止。在他流放于楚国时期,他与江河为伴,与子民为伍,将对国之爱、对民之恤通过诗歌迸发出来。《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以江离、木兰、宿莽等一系列高洁美丽的植物喻君子,以恶草和杂花弃小人,是其对真理的不倦追求和对美的坚守,既成为了楚辞的代名词,也成为了古代文学的最高标准;《九歌》,以山川神祗为诗,活泼优美,庄重典雅,颂赞楚国将士,充满对美的追求和所求不得的伤感;《天问》,千古奇诗,提出的172个问题,不仅感情深厚,华彩磅礴,更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无私无畏,果敢高尚,成为了世界文库中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而《哀郢》,则将屈原对国的忧虑、对民的同情、对无力改变的痛苦交织,“于《九章》中最为凄惋,读之一字一泪也。”屈原之作品,纵恣的文笔之美,博爱的家国之美,成就屈原之美,民族之美。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这是毛主席于1961年秋专门写的一首《七绝屈原》,深刻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浪漫气质。毛主席熟知历史,推崇的历史人物众多,但最为推崇、独受此殊荣的,确只有屈原!这是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杰作所反映出来的人品与作品、为人为文的完美结合所展现出来的巨大影响,在中华儿女共筑中国梦的今天,屈原就是中国梦的活灵魂,是全体中华儿女对美的最高追求。

世之美物,人皆爱之。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是屈原之美的传播者、践行者,使之响彻神州,走向世界。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